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梦凌  邓莉莉  叶飞宜 《全科护理》2020,18(12):1477-1478
[目的]分析高压氧综合护理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收治的50例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高压氧综合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病人颅内压、GCS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护理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后GCS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能力,降低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和功能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伴高血糖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高血糖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动态监测血糖变化,直至清晨空腹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试验组同时制订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措施和早期功能训练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血糖、胰岛素应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病人伤后7d、21d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素的应用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试验组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7d、21d试验组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病人尽早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42例予以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清醒率、昏迷时间、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意识状态[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脑功能[脑电图(EEG)改良分级标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清醒率、CRS-R评分、GCS评分显著升高,清醒时间显著延长,EEG分级Ⅰ—Ⅱ级病例数显著升高、Ⅲ—Ⅳ级病例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能够有效地缩短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昏迷时间,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昏迷程度,促进脑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清醒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联合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病人采取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采取护理干预联合营养支持,比较分析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15d观察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恢复良好、中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重残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的恢复效果。[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呼唤式护理。[结果]实验组苏醒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有显著的催醒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华英 《临床医学》2013,33(4):126-127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的疗效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试验组65例采用临床优质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5、30、60 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清醒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家属满意率、响铃率、院内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0、60 d,试验组患者GCS评分和清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家属满意率、响铃率、院内感染率等均有所改善。结论开展临床优质护理有利于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苏醒,同时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护理方案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科室2016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作为观察组,给予精细化营养护理;选取2016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1d、10d的营养、炎性指标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观察组护理10d时的白蛋白、转铁蛋白、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营养护理能改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指标和炎性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损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分~8分,伤后昏迷时间6h以上或在伤后24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h以上者[1]。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死率30%~50%[2],存活者大部分留有不同程度的残废。我科收治1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孕晚期病人,通过对其进行全程、个性化、周密的观察与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1.1一般情况病人,女,29岁,因车祸致头部及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效果及出院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除神经外科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尝试采用早期呼唤式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GCS)昏迷量表评分和出院后1个月自理能力恢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呼唤式护理后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出院后自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意识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昏迷病人引入语言呼唤联合音乐促醒方案对其清醒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昏迷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语言呼唤联合音乐促醒方案;两组病人在入院时、干预后第4天、第8天、第12天、第16天及第20天接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记录两组病人从昏迷直至清醒状态所花费的时间及病人在治疗期间意识清醒人数。[结果]两组病人在入院时以及干预后第4天、第8天、第12天、第16天的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20天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在治疗期间清醒率为79.1%,高于对照组的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清醒时间为(18.4±4.2)d,早于对照组的(26.3±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语言呼唤联合音乐促醒方案有助于促进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昏迷病人的意识觉醒,利于病人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对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亲情抚触联合语言呼唤法刺激患者皮肤感受器及听觉器官来促醒,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的GC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能促进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脑功能恢复,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护理,干预组除神经外科的常规护理外,还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以及消化道出血、关节僵硬、中枢神经高热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进行t检验及X^2检验。结果干预组治疗后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消化道出血、关节僵硬、中枢神经高热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加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苏醒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呼唤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唤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综合治疗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有效的呼唤护理。观察患者住院各个阶段GCS评分和昏迷恢复情况以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住院1个月时GCS评分、昏迷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个月时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时意识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呼唤护理对促进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的恢复、改善其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感知水平唤醒干预措施应用于脑性昏迷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ICU于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2例颅脑损伤伴重度脑性昏迷患者,根据诊治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分别设为对照组(n=43)和实验组(n=39)。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开展感知唤醒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在不同时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 GCS)、功能障碍评分(Dysfunction Score,DFS)、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评分,并比较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潜伏期(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ABEP)、苏醒情况及意识状态。 结果 治疗2、3、4周末,实验组GCS及EE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D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末,实验组ABEP绝对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0.01)。 实验组在1~10d、11~20d及21~30d苏醒率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苏醒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应用于重度脑性昏迷患者,能改善其意识状况,并促进苏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感觉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后再进行多感觉刺激治疗。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脑电图(EEG)三项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GCS评分、CRS-R评分、EEG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6、-0.55,χ2=2.43,P均>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CRS-R评分、EEG分级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74、-9.27;-2.69、-2.85,χ2分别=42.30、13.73,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CRS-R评分、EEG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3、4.74,χ2=17.53,P均<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重感觉刺激疗法能显著改善STBI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刺激性干预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 便利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南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试验组行刺激性干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清醒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干预15 d、30 d内清醒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激性干预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可加快清醒,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醒护理在重型颅脑手术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手术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促醒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14d、28d清醒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时的GOS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O.05)。结论促醒护理能够促进重型颅脑手术患者术后苏醒,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刺激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刺激性护理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影响。方法将昏迷时间超过6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的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72例,按人院时间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听觉、触觉、运动3种刺激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患者进行治疗后2周、4周、6周的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刺激性护理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有一定的促醒效果,对降低患者伤残率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分析和护理方法,减少机械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重型颅脑外伤6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比较其机械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影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有年龄、住院天数、呼吸机应用天数、气管切开、休克患者、心肺基础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指图在GCS评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级护理本科生(试验组)在课堂教学时,将GCS评分分值标识在人的手指上,分别形成分值手指分配图、睁眼反应图、语言反应图、运动反应图,将图形拍成图片,以PPT形式进行教学并与2011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护理本科生(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届学生比较,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级学生从记忆保持度、掌握全面度来检测,成绩优于2011级。结论:手指图在神经外科护理学GCS评分课堂教学中应用,既简单又实用,不但可强化学生记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可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