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38-839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644例经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血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299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术345例。结果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93.98%(281/299),股静脉96.81%(334/345);血流量:颈内静脉200~310(254±24)ml/min,股静脉160~320(225±29)ml/min。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颈内静脉3.68%(11/299),股静脉7.54%(26/345);导管留置时间:颈内静脉11~153(56±11)d,股静脉2~93(31±8)d。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但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流量、感染发生率、带管时间均明显优于股静脉,故对于长期血透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超声组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传统组,每组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左/右置管、困难置管、所患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组、传统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13.4±5.6)s、穿刺次数(1.0±0.2)次较传统组穿刺时间(44.3±19.9)s、穿刺次数(1.4±0.5)次明显减少(P=0.000)。传统组与超声组动脉穿刺、局部血肿、气胸、血胸、导管错位发生率分别为10%和2%、8%和2%、6%和0、4%和0、4%和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具优势,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建立深静脉通路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右侧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颈内静脉导入导丝,然后根据中心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并应尽量使导管柔和弯曲以避免导管扭曲折叠。用隧道针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涤纶套距离皮肤出口位置要在2cm以上。依次将软硬扩张导管顺导丝插入深静脉内,最后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血管。结果行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腔导管插入术共计13例,其中1例因尿毒症并发症死亡,12例患者仍然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深静脉留置带涤纶套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43例颈内静脉置管术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在穿刺和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原因、探讨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一次穿刺置管成功216例(88.89%),多次穿刺才成功置管24例(9.88%),穿刺失败3例(1.23%)。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反复多次穿刺、无菌观念不强、输注高价营养时导管冲洗不彻底等引起的并发症60例(24.69%,60/243),其中出血17例(28.33%,17/60),局部渗血13例(21.67%,13/60),血肿4例(6.67%,4/60);局部感染20例(33.33%,20/60);导管堵塞21例(35.00%,21/60);导管脱出2例(3.33%,2/60)。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有一定的风险,应高度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3种不同径路临时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计124例患者,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选择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评估3组(颈内静脉前路置管组、颈内静脉中路置管组以及股静脉置管组)不同风险及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置管成功率为98.39%,并发症发生率为4.03%;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不同径路临时深静脉置管术均较为安全、可靠,临床可依据患者病情以及3种径路置管术各有的优缺点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220例患者的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易出现的问题,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达91.82%,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深静脉导管置管顺利175/205例(85.37%);导管置入颈内静脉18/205例,置入对侧头臂干2/205例,导管头折返1/205例,置管时出现心律失常38/2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215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是安全易行,成功率高,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下隧道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然后根据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并应尽量使导管柔和弯曲以避免导管扭曲折叠。用隧道针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涤纶环距离皮肤出口位置要在3cm以上。依次将软硬扩张导管顺导丝插入深静脉内,最后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血管。结果共计65例患者,其中颈内静脉带涤纶环双腔导管插入术58例,锁骨下静脉5例,股静脉2例。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6.3±4.2)月,最长时间为38月。21例患者因栓塞拔管,8例患者因感染拔管,14例患者虽导管通畅,但患者因原发病等原因死亡,4例患者接受肾移植,12例患者仍然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和准备近期行肾移植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华 《当代护士》2006,(2):71-72
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称为中心静脉置管。因其不仅是一条畅通的静脉通道成为大量快速输液、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胃肠外营养的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可直接测量中心静脉压,在危重病人监护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广泛。1临床资料2001年~2004年12月,我科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208例,男性162例,女性46例,年龄17~93岁;创伤性休克患者42例,感染休克15例,大手术循环动力不稳定患者7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58例,其他23例。其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长21天;发生导管堵塞12例,占手术总数的5.76%;导管脱落20例,占9.6%;穿刺部位感染2例,占手术总数的0.96%;并发全身感染0例;发生气胸1例占总数0.48%;经锁骨下穿刺置管后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而导管往上行入颈内静脉3例。2穿刺部位在局部浸润麻醉(深昏迷患者无麻醉)下采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经贵要静脉、左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中从贵要静脉穿刺置管4例,右颈内静脉置管183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8例,左颈内静脉置管3例。3护理3.1置管前评估置管前评估患者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颈内静脉双腔血透管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需要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通过二维超声显像观察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并进行体表定位,然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术后即行超声及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排除穿刺置管操作并发症。结果 6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无严重操作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能有效提高置管准确性、减少穿刺并发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血液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成功率.[方法]将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塞丁格穿刺法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配合塞丁格穿刺法穿刺置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4.4%)高于对照组(54.5%).[结论]一次性采血针配合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血液病患儿PICC置管术,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原因,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1~3 h发生并发症5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例,发生气胸及胸腔积液各1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4例,发生锁骨下动脉损伤及血气胸各1例,气胸2例。1例锁骨下动脉损伤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探查、锁骨下动脉修复术;2例气胸行胸腔穿刺抽气术;1例气胸和1例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胸腔积液行右颈内静脉导管抽液术,然后拔除右颈内静脉导管。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操作者责任心、规范操作和提高穿刺技能是预防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洁悠神预防颈内静脉置管穿刺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换药方法,即在对照组相同消毒步骤的基础上,应用洁悠神均匀喷洒于静脉置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记录2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比25%,P<0.01).结论 洁悠神用于颈内静脉留置管穿刺部位,可降低颈内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护理学基础     
981676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分析/郭素芳…刀中华护理杂志一1997,32(8)一458~459 对1 753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发现气胸、空气栓塞、导管栓塞、误伤动脉是主要并发症。与其他径路上腔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对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讨论。参6(原文摘要)981677握拳与手放松对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吕炳华…刀山西护理杂志一1997,11(4)一172 对内科患者24 160人次手背静脉穿刺时握拳与手放松的观察。结果:手放松时,手背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3.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实施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名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6名医师,每名医师检查15例患者,共计18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超声组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和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vs.21.11%,3.33%vs.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局部血肿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成效。方法将60例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出血量、一次穿刺成功率、局部血肿发生例数、子宫次全切例数、术中出血、输血补液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穿刺中失血量、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子宫全切术操作时间及穿刺中失血量及补液量比较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中应用明显优于传统深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较之颈内静脉置管术、股静脉置管术有突出的优点:易于固定,留置时间长,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美观要求。2 0 0 2年笔者在北京进修时掌握了该技术,并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共对98例患者行改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2年6月~2 0 0 3年12月共为98例(90 %为肿瘤化疗)患者行改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男6 9例,女2 9例。年龄2 5~84岁。全部患者均选择右侧。96例穿刺置管成功。其中一次穿刺置管成功94例,2例改为对侧二次穿刺置管成功。两例失败,其中1例为肺癌脑转…  相似文献   

19.
欧阳红莲  潘卫红  邓林娜 《全科护理》2013,11(21):1928-193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0例血管条件差并限制性体位需长期静脉输液的危重病人采用在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20例病人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结论]B超引导实时观察定位指导穿刺对血管条件差并限制性体位病人术前进行专科器械的充分准备,护士与病人充分的术前沟通,术中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及对病人的鼓励与安抚,是保障一次性穿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强迫体位患者经颈内静脉置管的规范操作流程及临床实用性。方法选择强迫体位(半卧位和端坐位)需行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总结两种体位的置管方法及患者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平均穿刺次数为(1.08±0.28)次,平均耗时(11.72±2.11)min,患者舒适度高、并发症少且留置时间长。结论超声引导下强迫体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安全有效,能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