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长生宁的抗运动疲劳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中药长生宁合剂饲喂健康雄性昆明纯系小白鼠(0.5ml/次,tid,14d),进行游泳耐力测定,并断头取血测定血清三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血清脂质过氧化氢(LHP)。结果中药长生宁合剂能增强小鼠的游泳耐力,有显著抗疲劳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三种SOD及GPX升高,LHP降低(P均〈0.01)。结论中药长生宁有显著抗运动疲劳作用,作用机理与减少运动性内源性自由基的产生和加速其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学“劳”、“虚劳”的范畴,介绍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补益和调理相结合的治则,从调节能源物质代谢、调节代谢产物、对自由基消除等方面总结多种中药抗疲劳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一些抗疲劳复方的配伍依据和抗疲劳现代药理研究进展,为开发延缓和消除运动性疲劳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是最常见的生理反应之一,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力。近年来康复专家和体育学家一直在寻找能提高竞技能力、延缓或加速消除疲劳的,并且毒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中草药中的多糖成分有抗疲劳活性。这些多糖能显著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同时还能改善动物的生理状态。本文拟对这些具有抗疲劳活性的天然多糖进行归纳和综述。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和训练中出现的生理过程,若疲劳过度,损害健康;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疗效确切。本文查阅相关文献,从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内服及针灸、推拿、导引等外治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旨在为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打粉泡脚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功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同期训练的42例清远市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温水泡脚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打粉泡脚治疗,比较两组运动性疲劳缓解情况.结果:剧烈运动后泡脚30min,两组的心率减慢,血乳酸浓度降低,反应时缩短,皮肤两点阈减小,与运动后即刻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恢复更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受试者情绪状态测试结果更为理想(P<0.01).结论:中药打粉泡脚消除运动性疲劳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彩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228-230
目的总结和概括1995~2007年中药复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中药复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方向。方法:"运动性疲劳"、"复方"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网1995~2007年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63篇文献,其中22篇属于对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探讨和综述,剩余的41篇中剔除重复的研究,共有22篇文章是有关介绍中药复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结论通过对22篇文章的综述,总结归纳了目前中药复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概况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姜黄对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观察姜黄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血液和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其在运动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连续灌胃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姜黄30 d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结果姜黄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降低运动时血清尿素氮水平,减少肝糖原的消耗量,降低运动后血乳酸的含量和增加乳酸脱氢酶活性。结论姜黄明显增强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抵抗疲劳产生,加速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8.
刺五加苷B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刺五加苷B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通过大鼠的递增强度跑台训练,建立运动疲劳模型,并测定跑台力竭时间以及血清中的BUN、CK、LDH、BUN、MDA、肌糖元、肝糖原、血糖等反映机体代谢和能量供应的指标。结果刺五加苷B能明显提高运动后大鼠体内肝糖原、肌糖原等指标,有效降低BUN、ALT、AST、LDH等指标。结论大鼠服用刺五加苷B有利于能量物质的储存和积累,加速某些导致疲劳代谢物质的清除,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延缓疲劳的发生,加快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归纳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方法和疗效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相关研究存在无统一法则,无统一标准,不系统等问题。如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统一的治法治则,是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乃至其他运动性疾病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法方药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6,(9):24-27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对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当地某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饲养的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并随机分成对照组(20只)、疲劳组(20只)以及疲劳加针刺组(20只)。除了对照组外,疲劳组和疲劳加针刺组大鼠均进行疲劳模型建立,另外予以疲劳加针刺组大鼠针刺治疗。结果疲劳加针刺组大鼠的死亡率显著低于疲劳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值显著小于疲劳组(P<0.05);在血浆T浓度方面比较,疲劳加针刺组大鼠的血浆T浓度水平显著高于疲劳组(P<0.05);在血浆LH水平方面比较,疲劳加针刺组大鼠的血浆L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疲劳组(P<0.05);在睾丸超微结构方面比较,疲劳加针刺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差异,但是疲劳组大鼠睾丸超微结构出现间质细胞数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溶解等现象;在腺垂体FA细胞构方面比较,三组大鼠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调节性激素水平,缓解疲劳症状,降低因过度疲劳而引起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强度训练或激烈的比赛之后出现疲劳,达不到原有的竞技水平。出现疲劳后,必须通过积极的治疗,才能使疲劳在短时间内恢复,提高受训质量。否则,会出现过度疲劳,导致疾病的发生。如何恢复疲劳,提高训练水平,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现将近年来中医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引发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源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5):323-326
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经过适当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性疲劳是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一直是体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迄今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学说”以及“细胞凋亡学说”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主要探讨各种化学诱发因素及其作用的途径与方式,是近年来运动性疲劳研究的热点之一。通常,依据疲劳发生的部位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本文就以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为切入点,将近年来关于运动性疲劳生化机制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运动性贫血,即剧烈运动导致的贫血现象,眭日本学者Yoshimura提出,此观点逐渐被运动医学界多数学者认可与接受,这也成了运动科学中长辫未解决的难题。缺铁性贫血(IDA)是运动性贫血的主要原因^[1],由此笔者就中药防治IDA的研究,探讨中药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思路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与抗运动性疲劳相关的中医药理论及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续持其功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1].随着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加强训练,提高成绩十分普遍,寻找可以快速消除疲劳,又不含违禁成分的药(食)物是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长期以来,众多学者期望能寻找到一种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良方来有效地延缓疲劳的发生和加速疲劳的消除.近年来,中医药在这一领域脱颖而出,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如下概述.  相似文献   

17.
<正>运动性疲劳是机体进行运动训练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限制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适度疲劳给以合理的恢复可促进人体功能水平的提高,然而过度的运动性疲劳不及时消除会引起运动性疲劳积累,不仅无助于提高人体功能水平,而且可能形成过度训练症候群,最终损害人体健康[2]。目前,抗疲劳多采用药物治疗或刺激肌肉组织,在效果上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应用科学简便的方法缓解疲劳,避免过度疲劳的产生,从而提高训练效果,预防损伤的发生,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中药防治运动性疲劳,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中医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理论 1.1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有机整体,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体力的产生是以气血阴阳为基础,通过脏腑的协调表现于外,气根结于丹田,渥漩于中州,散发于上焦。因此,气的释放与脾、肝、肺的功能活动及协调作用有密切的关系,精(津)为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它的化生与心、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汗为津液,在运动时,汗水淋漓耗伤津液,导致气失其依附引起气虚;津液大量耗伤则致脉内津液不足而气虚;气虚则血无以化生,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致血瘀不畅;血为气之母,血瘀则气滞。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槟榔多酚对大鼠高原运动性疲劳的保护作用,并选择主要的靶点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探究其保护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原运动性疲劳模型组、槟榔多酚低、中、高(400、800、1200 mg·kg-1)剂量组,共5组。槟榔多酚给药组在兰州预防给药3 d后,急进高原实地实验室进行跑台训练。跑台运动结束后取大鼠肺组织、心肌组织、脑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生化法测定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评价抗疲劳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展开核心靶点和作用通路分析。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槟榔多酚对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氧化应激指标表明,槟榔多酚能增加模型组大鼠心组织和脑组织SOD和GSH水平,降低MDA含量。网络药理学,共得到槟榔多酚对高原运动性疲劳保护作用的潜在靶点79个,靶点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槟榔多酚能通过维持肺组织正常的生理结构、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发生等多重机制预防高原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