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巨型垂体腺瘤的经验及体会。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0例大、巨型垂体腺瘤患者行神经内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无死亡,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5年,原有症状均有所改善。9例视力受损病人中改善8例。6例激素水平异常增高病人中降至正常4例。2例次全切除的患者术后接受γ刀治疗,大部切除3例中1例再次经鼻蝶窦内镜手术全切除了肿瘤,另一例行普通放疗控制症状。所有病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有明显复发迹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巨型垂体腺瘤损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翼点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翼点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策略.方法 选择翼点锁孔概念,利用神经内镜的辅助技术,对33例鞍区的垂体腺瘤患者先行单纯显微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然后再联合神经内镜切除肿瘤,比较两种方法的全切率.结果 33例患者中先用显微镜辅助下手术获得全切20例,次全切13例;13例次全切患者再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后获得全切8例,次全切5例.联合神经内镜手术获得全切的例数(28例)明显多于单纯显微镜手术(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翼点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垂体腺瘤显微手术能够克服手术中的死角.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残余,保护垂体柄,减少并发症,大大提高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窥镜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技术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式及特点。方法在32例垂体腺瘤切除术中使用了神经内窥镜。其中15例采用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17例采用神经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本组32例术后无1例死亡,无1例出现颅内出血、视神经损伤、颈内动脉损伤及脑脊液鼻漏等现象。用内镜控制的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17例病例中,15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1例肿瘤大部分切除。用内镜辅助的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的15例病例中,14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2例病人术后出现一过性多尿。本组32例患者术后随访3~15个月,原有症状均有所改善,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均降至正常,MRI检查显示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和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符合微创原则,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提倡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内窥镜技术。  相似文献   

4.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5.
锁孔入路开颅手术(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评价用锁孔入路开颅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脑胶质瘤、听神经瘤及直视下夹闭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后交通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于眶上外侧,右颞叶胶质瘤于右颞,听神经瘤于耳后,分别作一直径2.5cm骨瓣,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或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垂体腺瘤77例中65例达到全切除,12例为次全切除;颅咽管瘤11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胶质瘤1例及听神经瘤7例,均予全切;4例颅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 所有患恢复良好,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孔入路,能够安全切除直径在55mm 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以及30-70mm的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听神经瘤,并可直视下夹闭前、后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同期联合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采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同期联合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5例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显示生长激素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3例。术后未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漏。1例失访;其余4例肿瘤均切除完全,术后3~6月复查MRI未及复发,激素水平均恢复正常,无需药物替代治疗。结论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同期联合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优势明显,肿瘤全切除率高,创伤较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单鼻孔经蝶与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单鼻孔经蝶与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手术治疗垂体腺瘤36例,其中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25例,眶上锁孔入路11例。术中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单鼻孔经蝶入路全切肿瘤22例(88%,22/25),次全切除3例(12%,3/25);眶上锁孔入路全切9例(81.8%,9/11),次全切2例(18.2%,2/11)。术前有视力障碍者,85.7%(18/21)术后视力得到改善,其它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两种不同入路有各自的优点及适应证,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利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的9例复杂性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显示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2例。8例术前视力损害中,术后视力改善6例,稳定1例,恶化1例。术后2例成形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19.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9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全切除肿瘤者35例(89.74%),次全切除者4例(10.26%)。术后一过性尿崩5例(12.82%),脑脊液漏1例(2.56%)。术后随访10个月~6a,3例(7.69%)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处理鞍区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骑跨中后颅窝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颞下锁孔入路行肿瘤切除,术中利用神经内镜观察,术后复查MRI及内分泌水平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4例垂体腺瘤均次全切除,术后激素水平下降者2例,所有患者头痛、头晕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侵犯海绵窦的垂体腺瘤术后新发生颅神经功能障碍者1例(复视),垂体功能低下1例。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肿瘤均未复发。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颢下锁孔入路治疗骑跨中后颅窝的垂体腺瘤是此类患者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以及拥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丰富的手术实践经验是成功进行此类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行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解剖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手术经验。方法 10例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手术入路,并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临床16例垂体瘤经该入路手术切除。结果 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对蝶窦、鞍区等结构显露良好,内镜可弥补显微镜的盲区。临床16例垂体瘤中,手术全切13例,近全切3例,效果满意,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及临床应用表明内镜辅助下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具有对鞍区结构显露良好、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切除垂体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2.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辅助鼻小柱-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鼻内镜辅助下,经鼻小柱-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初步体会。方法2000年3月~2003年1月我们经鼻小柱-蝶窦入路鼻内镜直视辅助下,切除垂体腺瘤23例。结果 7例镜下全切除,14例镜下次全切除,2例镜下部分切除。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小柱-蝶窦入路术野暴露充分,鼻内镜辅助探查有利于清除肿瘤组织,减少肿瘤残存,避免损伤蝶鞍内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4.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上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介绍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 选择鞍上区10例脑膜瘤和3例垂体腺瘤,经眶上锁孔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对周围结构妥善保护。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92.3%),大部分切除1例(7.7%)。除1例有短期尿崩外,余病例无术后感染、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对脑组织无效暴露少、牵拉轻、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神经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10例(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切口长度约6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乙状窦前缘与后半规管平面的水平距离为:右侧(9.1±1.3)mm,左侧(9.6±1.8)mm.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岩斜区的一些重要结构,清晰显示脑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 面、前庭蜗神经及内耳道后唇均可以作为神经内镜下经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定位岩斜区及其周围结构的标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合理入路。方法对15例标本进行鞍区显微解剖观察,并回顾性分析113例垂体腺瘤的手术观察结果和经验教训,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国人鞍结节较平坦,经间隙Ⅰ手术困难不大;间隙Ⅱ大多狭小,不利于外侧入路的展开,常增加视路并发症、经蝶入路可提供较女,的肿瘤显露,治疗结果较好结论入路选择要强调个体化原则,虽然经单侧鼻腔入路最值得推崇.但额下入路手术效果并不悲观.其中眶上锁孔入路前景良好。由于肿瘤形态的差异,向鞍旁显扩展的肿瘤依然需要采用经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该入路可暴露的解剖范围。方法 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脉灌注的新鲜尸体头颅标本,行右侧颞下入路,头位左旋70°,向后背伸15°,颅顶降低15°,于耳屏前做切口,显微镜下进行实验操作。结果 右侧颞下入路可暴露岩-斜部及岩-斜韧带、天幕裂孔和滑车神经。切开天幕游离缘可见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P1段及P1与P2的交界段和对侧的P1段。向后可暴露三叉神经,向前内方可见视神经后部的视神经-颈动脉间隙及颈动脉后间隙,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鞍上池、垂体柄和鞍背。向内侧可见中脑和上桥脑的前外侧部。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同样可很好地暴露后循环及其周围解剖结构,适于进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9.
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鞍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经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经蝶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 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堞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 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