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钱俊斋 《河南中医》2005,25(10):74-75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以治疗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上冲所致的“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症.现也用以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胃、肾、子宫下垂等)和崩漏等.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除用于以上疾病外,对以下几种病用本方治疗,同样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治脾胃气虚“热中”所创,症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脾胃论》)。笔者在跟随辽宁省名中医尹小星主任医师出诊学习过程中,见尹师用此方治各种气虚证每收效显著,颇有感触,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杲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心火炽盛”等内容,而所谓“心火炽盛”者,是说机体发热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而生火。而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又归咎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以致气血生化失常。持此论者是以东垣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炽盛,心火者,阴火也……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作为立论根据的。这一论点虽然比较符合东垣立论制方意旨。但从脾胃气虚到“心火炽盛”而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为金代名医李东垣所创,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1],主要用于气虚发热,头痛恶寒,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疟久痢及一切脾胃虚弱、气虚下陷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共起“损者益之”、“寒者温之”的作用[2]。本方从李东垣创制以来,历经800多年,是临床应用甚为广泛的中医名方之一,颇受中医界推崇。原方用于治疗“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后世医家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  相似文献   

5.
“脾主运化”是中医脾的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李东垣继承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有关脾胃论治的理论及张元素脏腑虚损辨治的学术思想,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全面系统创立了脾胃学说。从其所著《脾胃论》一书所创四个“益气汤”的组成及应用,充分体现了李东垣对“脾主运化”理论的贡献。1 气虚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的组成: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代李东先生的《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以及清阳下陷诸症。本人在临床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遗尿、崩漏、眩晕、低热等病症,收异病同治之良效。  相似文献   

7.
<正> 贵刊1982年第7期发表张年顺等撰写的“气虚发热理论的研究进展” (以下简称“张文”)一文,有职下几点值得商榷。一、题文不符“张文”标题很明确是“气虚发热理论的研究进展”。“气虚发热”是病证名,《中医辞典》已作了解释,是“泛指脾胃气虚或脾肺气虚而致的虚热。多由饮食劳倦,内伤脾胃,以致气虚火旺,虚热内生。症见身热心烦,自汗恶寒,头痛体倦,懒于言语,动作则气喘乏力,脉洪大而虚等。治宜甘温之剂以培补中气。用补中益气汤,或用八珍汤加减。”脉因证治清清楚楚,中医界对此并无争议。有争议者乃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提到的“阴火”以及“甘温能除大热”等问题。《中医杂志》自1961年4月就这些问题发表争鸣文章,一直持续了两年多。“张文”对那时争鸣的文章基本上引用了,并专立阴火问题、甘温除热问题、补中益气汤问题进行综述。所列举的44篇文章,基本上是这些方面的内容。故用“气虚发热理论的研究进展”为题来说明“阴火”,“甘温除热”等问题的探讨是不适宜的,从根本上讲是题文不符。二、前后矛盾由于“张文”选题概念不清,必然带来前后文的矛盾。在“发热机制问题”中,认为“下流之湿闭塞其下,正好郁遏下焦阳气的升  相似文献   

8.
试论阴火     
<正> 自东垣著《脾胃论》而阴火之说兴。阴火云何?为便于了解其概况,先将阴火的见证和发生的机理,分别汇集于次。一、东垣所称阴火的见证是:“气短、精神少而生火热,有时而显火独燎其面”;“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使口燥咽干”;“有时热躁”,“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二、阴火的起因及其病机:“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方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党参、当归、陈皮、白术、柴胡、升麻、炙甘草组成。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为《脾胃论》治脾胃气虚,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久痢或久疟;以及遗尿、淋浊、妇人崩漏,带下等症。笔者临证用此方化裁,治疗水肿、咳血、眩晕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为临床常用方,出自《脾胃论》,是李果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相关杂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卷中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身、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等症。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晄升阳举陷的功效,以肢倦懒言、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洪而虚或因清阳下陷所致的各种病症为辨证要点。治疗子宫脱垂,久泻久痢,气虚下陷等证,如身体局部发凉,嘴角糜烂,乳糜尿,胃下垂等,疗效稳定可靠,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观念和同病异治的论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孙维峰 《新中医》1996,28(11):48-48
补中益气汤新用孙维峰*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培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原治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清阳下陷诸症。经后世医家验证,本方用途广泛。笔者以此化裁治疗内科杂症,屡收佳效,兹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16.
蒲世文  蒋辉 《新疆中医药》2009,27(4):F0003-F000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热甚用一钱)、炙甘草各五分,人参、白术各三分,当归身二分,陈皮、升麻、柴胡各二至三分组成。李东垣用此方治疗因损伤脾胃元气而引起的内伤热中病,患者表现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后人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色嫩舌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以及遗尿、淋浊,妇人崩漏、带下等病症。今人更用于治疗中气虚的眩晕、耳鸣、低热、眼睑下垂、胃下垂、胃粘膜脱落等。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疑顽杂症.疗效颇佳,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四各人之一——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其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症,如发热、自汗出、渴热喜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淡薄、脏器脱垂等。笔者在多年的乳腺病临床诊治中,将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产后缺乳,取得奇效,现总结陈诉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补中益气汤是"补土派"的创始人李东垣立足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创立的方剂,首载于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被后世医家推崇之极~(~([1])),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或身热自汗,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为李东垣之名方,功效显著,应用广泛,是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之一。该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主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黄白,大便稀溏,脉虚,舌质淡,苔薄白,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以及清阳下陷诸症。  相似文献   

20.
徐玉峰 《山西中医》2004,20(2):36-36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身热有汗 ,渴喜热饮 ,头痛恶寒 ,少气懒言 ,或饮食无味 ,四肢无力 ,舌嫩色淡 ,脉虚大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等病证。笔者于临床用之疗效颇佳 ,兹举验案 2则以飨同道。1 粘连性肠梗阻张某 ,男 ,4 6岁 ,2 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