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冠状面躯干失衡的分犁及对截骨矫形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 统计自2000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均接受后路三维内固定截骨矫形术,男13例,女23例.年龄49~73岁,平均60.1岁.术前Cobb角33°~86°,平均48.3°.术前根据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冠状面失衡情况将患者分为3型:A型,C7铅垂线(C7plumb line,C,PL)偏距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3 ca;B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凹侧>3 cm;C型,C7PL偏向腰椎主弯凸侧>3 cm.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12个月~5年.平均28个月.根据分型标准,A型10例,B型20例,C型6例.手术策略根据分型选择,A型和B型采用单纯后路顶椎区凸侧入路截骨矫形术,术后Cobb角平均22°,矫正率平均为58%;C型采用后路矫形,后路截骨水平在主弯远端,术后Cobb角平均26°,矫正率平均为40%.两种截骨术后患者冠状面平衡均恢复良好,术后A、B、C 3组C7PL与CSVL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6 cm、1.0 cm和1.2 cm,随访时矫正无明显丢失.无死亡,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冠状面失衡分型系统基于退变件腰椎侧凸冠状面失衡情况而设定,以此分型为依据有针对性选择不同截骨矫形策略可以使术后躯干平衡恢复更具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2岁。发现背部不平并进行性加重7个月余,不伴有症状。查体:脊柱右侧凸,双肩高度差异不明显。在腰最大前屈位时,测量双侧背部最高点的水平高度差,右侧“剃刀背”高4cm。左髂肋间距小于右侧2cm。下肢神经系统未见异常,未见皮肤牛奶咖啡斑及皮下结节。X线片显示:脊柱T7-12右侧凸畸形,顶椎为T9-12,Ⅱ度旋转,Cobb角为88°,未见椎体骨质破坏,上、下端椎与顶椎间侧凸弧度不对称,T7~9。弧度较T9-12的弧度大(图1a);主弯上下有代偿性左侧凸。[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 4 3例适应证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 ,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 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6 2 %± 8 3% ,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 4 7 2 %± 6 3% ,矢状面矫正率为 36 4 %± 5 7%。术后 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4 8%± 6 9% ,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 ,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 ,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胸腔镜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11月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患者8例,均为女性Lenkel A-型AIS患者,平均年龄为13.8岁。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侧凸Cobb角、腰椎侧凸Cobb角、顶椎中点与C7中点垂线或骶骨平分线垂直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顶椎旋转角、胸椎后凸Cobb角及双肩高度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胸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71%、矫形丢失率为6%;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60%、矫形丢失率为6%;AVT改善率为73%,丢失率为6%。所有患者顶椎旋转角度均无改善;胸椎后凸Cobb角无改变。双肩高度差除1例患者随访时丢失50%,其余改善率均为100%。结论柔韧度好的Lenkel A-型AIS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矢状面矫形及椎体去旋转效果不佳,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生存质量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门诊AS患者30例、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的住院AS患者34例纳入研究。以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在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评估AS疾病活动性指数、AS功能指数和Oswestry下腰痛评分。依据胸腰椎最大后凸角将患者分为轻度后凸组(<60°,29例)和重度后凸组(≥60°,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矢状面参数,分析生存质量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后凸组患者在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四个维度的得分低于轻度后凸组。两组患者C7倾斜角、胸腰椎最大后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7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减小致生理职能评分减少;胸腰椎最大后凸角增加致情感职能评分降低;矢状面躯干偏移增大致社会功能评分减低。手术治疗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除胸椎后凸角和骨盆入射角外其他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改善,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提高。结论 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的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较轻度后凸患者降低。C7倾斜角、胸腰椎最大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改变是AS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矢状面参数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高肩胛征与双肩平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以脊柱畸形首诊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其中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8±6.0岁(2~31岁)。通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测量并记录患者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位置、上下端椎位置、双肩高度差、高肩胛的位置及半椎体位置等。并对双肩高度差和弯型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表现为颈胸椎或胸椎侧凸畸形,平均侧凸Cobb角49.5°±23.3°。侧凸顶椎位于T1~T11,其中16例患者表现为单节段或多节段半椎体畸形,半椎体发生于T4及以上节段10例;合并肋骨畸形15例,其中9例发生于脊柱侧凸的凹侧,3例发生于侧凸凸侧,3例发生于侧凸两侧。高肩胛发生于脊柱侧凸凸侧15例(62.5%)、凹侧7例(29.2%)、双侧2例(8.3%)。高肩胛位于侧凸凸侧的15例患者均为凸侧肩高于凹侧;高肩胛位于侧凸凹侧的7例患者中,5例凹侧肩高于凸侧,2例凸侧肩高于凹侧。双肩高度差平均为15.7±21.0mm。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肩高度差与Cobb角、顶椎位置、上下端椎位置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多表现为颈胸段和胸段侧凸畸形,以T4以上节段半椎体多见,高肩胛征及合并的肋骨畸形均多见于脊柱侧凸的凸侧,而双肩高度差与弯型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邱勇  贺永雄  俞杨 《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1):702-703
患者女,14岁,发现背部畸形10余年,加重2年,以特发性脊柱侧凸入院。查体:剃刀背畸形45°,双肩、双髂嵴不等高,躯干左倾。X线片显示:胸椎右侧凸,上端椎T8,下端椎T12,顶椎T10,Cobb角105°;椎体旋转Ⅲ度,Risser征+++(图1);椎旁未见异常影像学改变。M RI见T1~L1椎体前方及右侧大块低密度软组织影(图2)。体检无神经纤维瘤病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准备充分后在全麻下行前路松解手术,术中见T1~L1凸侧脊柱被大量肿瘤组织潜行包裹、覆盖,肿瘤组织约24.5cm×9cm×4cm,不规则条索状,色红、质韧(图3),切除时出血少,予以尽量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连续收治121例AIS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93例;年龄10~20岁,平均15.5岁.全部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手术前后在脊柱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角,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锁骨角及双肩高度差.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顶椎及C,中垂线平均距离,融合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对以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融合(11.0±1.5)个椎体.冠状面平均矫正率近胸弯为41.8%,主胸弯为70.8%,胸腰.腰弯为74.0%;矢状面各指标无明显改变.主弯顶椎偏移及双肩平衡均得到良好恢复.术后随访36~54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且无明显矫形丢失;1例患者出现附加现象,4例患者出现术后近胸弯失代偿,15例患者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结论 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AIS能获得良好的矫正率,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上肢体位时,脊柱侧位片上脊柱区域和整体的形态变化,并确定上肢何种体位能更正确地反映脊柱的矢状位形态.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弯患者21例和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3名.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上肢平举及上肢抱胸两种体位的侧位X线片.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1)线性距离指标.T1与C-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的距离、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骶骨后上缘与C7PL的距离(SVA);(2)区域前凸及后凸角度的指标.T2~5、T5~12、T10~L2、T1~12、L1~S1、上胸椎后凸(T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胸椎后凸(T12下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上腰椎前凸(L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腰椎前凸(S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3)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别对AIS组及正常组就不同上肢体位时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当上肢平举时,AIS组及正常组的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SVA及上胸椎后凸角度均小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下胸椎后凸角度及上腰椎前凸角度大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另外当上肢平举时,AIS组的腰椎前凸(L1-S1)较上肢抱胸时增大,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较上肢抱胸减小.结论 双上肢抱胸体位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理状况下脊柱的矢状面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侧凸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我院于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连续收治了114例(女86例,男28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患者,其中Lenke5型72例,Lenke6型32例,Lenke3C型10例。全部采用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手术前后在X线正侧位片上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顶椎及C7中垂线平均距离,并观察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置入1460枚椎弓根螺钉,平均融合9.6个椎体(5~14个)。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78.6%(61°减少到13°),矢状面腰椎前凸角从36°(23°~67°)增加到42°(34°~55°)。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矫正率达79%,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距离从2.3cm减少到0.5cm,与顶椎距离从5.0cm缩短到1.6cm;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由2.7cm减少到0.8cm。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2~50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深部感染,且无明显矫形丢失。结论:后路广泛松解联合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时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胸椎矢状面形态及远端腰椎代偿模式的影响.方法 行胸弯后路矫形内同定术且有2年以上(2~3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1、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按内固定方式分为A组(全钩组)、B组(钩钉混合组)和C组(全钉组).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远端交界性后凸、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结果 三组患者主弯矫正率均大于60%,继发弯也获得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三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腰椎前凸角、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均保持正常.随访2年时,A组远端交界性后凸、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分别达3.6°、23.0°、6.4°,其中远端交界性后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钩型同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且在随访中能保持腰椎前凸和欠状面平衡.但钩的固定不如椎弓根螺钉牢固,全钩型固定患者胸椎后凸角有增大趋势,胸腰椎交界区有失代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Lenke1B、C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thoracic kyphsis,TK)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意义。[方法]86例Lenke1B、C患者(男37例、女49例;平均年龄14.2岁)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根据胸椎后凸(TK)分为两组:A型TK<10°和B型10°≤TK≤40°。统计、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LL)、上腰椎前凸、下腰椎前凸、主胸弯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和骨盆倾斜角(PT)。[结果]A型的LL和上腰椎前凸小于B型的LL和上腰椎前凸(P<0.01)。相关性结果显示TK与LL(r=0.68,P=0.02)、上腰椎前凸(r=0.89,P=0.003)存在线性相关。此外,PT、SS及PI之间也存在线性相关。[结论]AIS Lenke1B、C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椎前凸有明显影响,并通过上腰椎对整个腰椎形态产生影响。因此,对此类型患者在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避免术后发生远端失代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儿童下腰椎及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平衡情况,分析不同外科矫形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7.8±3.3岁(3~10岁)。L4半椎体4例,L5半椎体7例,S1半椎体3例。根据术前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3组:A组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正中平分线(CSVL)≤2cm;B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对侧(偏离CSVL2cm);C组为C7铅垂线位于半椎体的同侧(偏离CSVL2cm)。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式。矫形方式:A组中凸侧与凹侧撑开、压缩力均等;B组半椎体侧单纯压缩;C组增加L5/S1节段"反向"凸侧撑开、凹侧压缩的矫形操作。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33±12个月。术前冠状面排列中平衡4例(29%),失平衡10例(71%)。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36.8°,末次随访时平均12.1°±8.0°(P=0.000),最终矫正率67.1%。术前的冠状面平衡为6~53mm,平均30.6±14.9mm,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为0~44mm,平均10.7±10.9mm(P=0.001)。其中,A组患者4例,术前与术后均维持了冠状面平衡;B组患者6例,术后有1例患者冠状面仍然失平衡;C组患者4例,术后均恢复了冠状面平衡。结论:儿童下腰椎和腰骶段的半椎体畸形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较高,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不同冠状面排列情况采取恰当矫形方式,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平衡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含有上胸弯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矫形效果。方法含有上胸弯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6例,其中双胸弯(PUMCⅡa)13例,三弯13例(PUMCⅢa11例,Ⅲb2例),分为手术融合范围含上胸弯组(A组,18例),未含上胸弯组(B组,8例)。根据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侧凸及双肩平衡的矫形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胸弯与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A组为45.3°和61.2°,B组为35.6°和58.9°,术后A组为24.2°和20.1°、B组为26.4°和20.3°,A组上胸弯与主胸弯冠状面矫形率为48.2%和68.7%,B组上胸弯自动矫形率与主胸弯冠状面矫形率为24.5%和66.3%,上胸弯矫形率A组明显优于B组,主胸弯矫形率二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放射学检查双肩高度差〉10mm(双肩不平衡)的发生比例,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左肩高或双肩等高的患者术后双肩失平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右肩高的患者(P〈0.05)。结论对于含有上胸弯、术前左肩高或双肩等高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矫形时应考虑融合上胸弯,以获得更好的上胸弯冠状面矫形率,同时避免或减少术后双肩失平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邱勇  殷刚  曹兴兵  王斌  朱锋  孙旭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6):1237-1240
目的 探讨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胸弯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5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并在上肢抱胸体位下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片.按胸椎后凸(TK)的测量值分为:第一组TK<10°和第二组10°≤TK≤40°,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腰椎前凸(LL)、上腰椎前凸、下腰椎前凸、骶骨后上缘与C,铅垂线的距离、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将第一组及第二组就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比较(P<0.05),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P<0.01). 结果 第一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小于第二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弯型MS患者相邻节段的脊柱在矢状位形态上存在相关性,其中TK与LL、上腰椎前凸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PT、SS及PI也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 结论 胸弯型AIS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患者的腰椎前凸有明显影响,并通过上腰椎对整个腰椎产生影响,在对主弯为胸椎的脊柱侧凸在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维脊柱畸形,具有多种表现类型,有的患者除了主胸弯外还存在上胸弯,此类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手术方案的选择尚不统一.一些患者虽未融合上胸弯,由于主胸弯矫正过度,术后出现双肩不等高加重;相反,也有一些患者虽然融合了上胸弯,但术后双肩平衡情况仍然不好.因此,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上胸弯的识别和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介绍患儿男,13岁。因"发现腰背部畸形6年余"于2019年6月入院。6年前患儿家属发现其腰背部畸形,平卧畸形无改善。无腰背疼痛、四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曾于外院给予胸腰支具治疗。因患儿依从性差,未坚持佩戴支具,畸形进行性加重,遂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查体:胸腰椎"S"型侧弯畸形,右侧剃刀背,较对侧高约5 cm;双肩不等高,右肩较左肩高约2 cm,全身未见牛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某地区脊柱畸形及膝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不同类型脊柱畸形对膝关节疼痛的影响。方法 2018年7月至2018年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4个工厂、2个社区2 000居民脊柱畸形和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调查。站立位测量双肩高度及脊柱形态,Adam前屈试验测量脊柱侧凸角度。将脊柱畸形组以年龄、体重同条件按1︰2匹配对照组。采集各组脊柱畸形部位、程度及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SPSS 25.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脊柱畸形组和对照组人口学资料以及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际完成调查的1 800例中共检出站立正位双肩不等高74例(左肩高45例,右肩高29例);站立侧位胸背部后凸39例,腰部前凸6例;弯腰位Adam前屈试验上胸部倾斜异常31例,胸腰部倾斜异常23例,腰部倾斜异常24例。站立位双肩不等高及Adam前屈试验中上胸部、胸腰部及腰部异常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00,P=0.000,P=0.042,P=0.021);但侧位站立胸背部后凸及腰部前凸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P=0.669)。结论脊柱侧凸与膝关节疼痛有相关性,对膝关节疼痛患者应评估是否存在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胸腰段后凸畸形对腰椎三维运动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收集24例成年家猪胸腰椎脊柱新鲜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制造两个Cobb角度水平的胸腰段后凸畸形和相应的腰椎过度前凸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测量L2、3和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 ROM)以及所对应的中性区(NZ)的大小,对各组数值进行方差分析,用snk(q检验)法对分组变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后凸的胸腰段对邻近运动节段(L2、3)矢状面上的运动(前屈/后伸)ROM以及NZ的影响更明显,P<0.05,而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腰椎运动节段(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是可行、简便、有效的;腰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的过度增大,是胸腰段后凸畸形后为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一个重要代偿改变,且ROM的增大以上腰椎的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分型及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的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年10年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68例,根据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平片上椎体的旋转、前后或侧方移位程度以及冠状面和矢状面躯干的平衡分为三型。Ⅰ型:很小或没有旋转;Ⅱ型:明显旋转和移位;Ⅲ型:重度旋转和移位,伴有冠状面和/或矢状面躯干的不平衡(C7铅垂线偏移4 cm)。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腰痛及神经根性疼痛)分为三个亚型。A型:腰痛,不伴有神经根性痛;B型:来自腰骶部代偿侧凸的神经根性痛,伴或不伴腰痛;C型:来自主侧凸的神经根性痛,伴或不伴腰痛。[结果]ⅠA型3例,ⅠB型28例,ⅠC型6例;ⅡA型21例,ⅡB型45例,ⅡC型39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ⅢC型8例。其中ⅠA型以后外侧椎间融合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为主;ⅠB、ⅠC型的手术方法以单纯椎管减压为主;ⅡA、ⅡB、ⅡC型以后路椎管减压加后外侧融合术为主;ⅢA、ⅢB、ⅢC以前路椎间融合加后路器械矫形、椎管减压及后外侧融合术为主。[结论]此分型简便实用,尤其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