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山东省肿瘤医院 1989年5月-1999年5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传统的胰肠套入法吻合103例,发生胰瘘3例,改良套入法吻合42例,无胰瘘发生,胆管空肠吻合77例,发生胆瘘7例,胆囊空肠吻合69例,无胆瘘发生,该资料提示,胰兼,胆瘘的发生与吻合方式有关,在提高手术操作技术的前提下,改进吻合方式可减少胰兼,胆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恶性肿瘤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主要并发症胰瘘、胆瘘的初步处理经验和体会,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间的20例PD术后并发胰瘘、胆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并发胰瘘2例,死亡1例;并发胆瘘2例,死亡1例;另1例死于肝肾综合症,余17例治愈出院。远期效果在进一步随访中。结论 术后并发胰瘘应以内科治疗为主,通过减少胰液的分泌,并且保持局部引流的通畅,多数胰瘘可治愈。术后并发胆漏,通过保持支架管及局部引流通畅,多可治愈,出现肝汁性腹膜炎时应考虑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8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45 例术前诊断为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27例术后发生胰瘘。在4 种胰肠吻合方式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Blumgart 吻合的胰瘘发生率低,且皆无C 级胰瘘。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及性别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胰肠吻合方式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奕中  朱少立 《癌症》1995,14(2):118-119
我院1968年8月至1993年7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35例,发生胰瘘1例,胆瘘4例,发生率为14.3%。为了防止胰胆瘘的发生,采取改进消化道的重建方法;胰空肠端侧吻合法改为胰空肠端端吻合法;保留幽门胰胃端侧套入荷包缝合法改为胃远端切除胰胃端侧套入荷包缝合法。远期疗效相对5年生存率为50%,绝对5年生存率为5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年份将本组资料分为前6年和后4年两组,其中后组改进了术式,提高了综合治疗手段.结果后组的胰瘘发生率及死亡率较前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技、优选良好的术式、术后密切监护能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管空肠端侧粘膜对粘膜及胰管空肠套入式吻合方式,以其预防术后胰瘘发生。 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回顾性分析25例PD的临床资料,残胰的重建方式分别按胰管空肠粘膜对粘膜套入式端侧吻合,胰管支撑管胰液体外引流。 结果: PD24例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胰瘘;1例术后腹腔创面广泛渗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手术期死亡,其余随访无远期并发症。 结论: PD胰管空肠端侧粘膜对粘膜套入式吻合有明显避免胰瘘及并发症的发生,真正临床应用价值有待更大量的对照随机前瞻性大样本研究才能作出正确可靠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分别采用套入式胰肠吻合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两种术式,其中套入式胰肠吻合组66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54例,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吻合预防胰瘘黄建富主任医师沈娟,黄长玉,殷风峙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35000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s术)是迄今外科治疗胰头癌、总胆管下段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公认而有效的手术方法。其手术死亡率高达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采用胰胃吻合的方式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瘘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采用胰胃吻合方式重建消化道的 5 8例因胰腺疾病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结果  5 8例病人中发生胰瘘 1例 ,发生率 1 7%。术后测胃液中的淀粉酶最低值为 860U/L ,大便常规未见脂肪滴及未经消化的动物肌纤维 ,血糖在 4 5~ 6 7mmol/L ,说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正常。术后 5~ 7天 ,如测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超过 15 0 0U/L时 ,有助于早期诊断胰瘘的发生。结论 胰胃吻合简单易行 ,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对高位恶性胆道梗阻(malignant high biliary obstruction, MHBO)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随访MHBO患者164例,其中行胆道完全外引流18例(A组)、胆道单支架植入并对侧外引流48例(B组)、胆道优势侧引流34例(C组)、胆道双支架植入64例(D组),观察术后近、远期疗效。结果 4组患者术前ALT、AST、TBIL、DBIL与术后第3、7、14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组间比较,A、B、D三组下降程度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者术后第14天的组间比较,D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A、B、C三组,B组高于A、C两组,A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者术后第21天TBIL均值与术前比较,D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A、B、C三组,B组高于A、C两组,A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者术后生存期比较,D组中位生存期为(355.00±22.21)天,远高于A、B、C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胆道双支架植入实现了胆汁的充分内引流,对迅速消除黄疸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了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食管贲门癌切除吻合方式与吻合口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降低食管、贲门癌切除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率的方法 :方法 :对 12 6例病人采用Gambee氏单层吻合 ,并与同期 78例传统双层套入式食管、胃吻合患者比较。结果 :Gambee氏单层吻合发生吻合口瘘 1例 (1 12 6) ,发生率 0 8% ,无吻合口狭窄 ;对照组吻合口瘘 4例 (4 78) ,发生率为 5 1% ,吻合口狭窄 7例 (7 78) ,发生率 9%。结论 :Gambee氏单层吻合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胆管汇合异常(PBM)与胆道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 月~2007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293 例行外科T 管引流或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的阻塞性黄疸(OJ)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PTCD术中或T 管造影术中出现胰管显影、且具有病理资料者39例,测量其共同管长度、胆胰汇合角度等,确诊PBM35例。随机在258 例不伴有PBM 的OJ病例中抽取97例为对照组,与35例伴有PBM 的OJ病例行对照研究,分析PBM 与胆道癌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例中胆道癌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合并PBM 者胆道癌发生率较高;而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又与PBM发生相关;PBM 共同管长度、胆胰汇合角度对胆道癌发生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PBM 与胆道癌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Biliary metastases of breast carcinoma. The case for res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structive jaundice developed in two patients 6 and 8 years after surgery for breast carcinoma. In both patients exploration disclosed a tumor of the hilus which was a biliary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Surgic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Examination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 showed infiltration of the duct walls by sheets of metastatic carcinomatous cells from the previous breast cancer.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in both patients with disappearance of all symptoms due to the biliary obstruction. The first patient died 4 years later from peritoneal deposits and the second was alive at 30 months with a metastasis to the hip. These observations differ from most of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by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tumor at the hilus and the direct infiltration of the duct walls by the tumo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aggressive surgical treatment may b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c biliary metastases of breast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