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硬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经病理确诊为肝硬变140例,证明HBVM阳性占81.5%,HE染色均见慢活肝病理特点,Victoria blue染色在血清HBVM阳性、HBsAg阴性和未查HBVM病例中,肝组织内能检出HBsAg者分别为77.6%、66.7%和60.0%,三者无明显差异。说明肝硬变患者血清HBsAg阴性并不能除外HBV感染可能。因此,认为我国肝硬变与HBV感染间存在密切因果关系,是HBV感染后慢活肝的一种结局,预防肝硬变主要应在预防HBV感染和慢活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以质粒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条139bp的片段,它含有丁型肝炎病毒基因组RNA中核酶区的cDNA,该核酶具有自身裂解功能,将上述片段插入到PGEM3Z中,经筛选鉴定,得到一重组质粒,经测序发现有2个碱基变异,以该质粒为模板,通过T7RNA聚合酶,转录出酶的前体,并观察到其自身裂解产物,自裂率达71%。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且存在着众多的HBsAg携带者,易导致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此已引起国内学者的瞩目。但在以往的报道中,大多从实验室的角度加以探讨。现将住院病人中所发现的30例HDV感染者作一临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男26例,女4例,20—40岁14例,41—60岁1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联合诊断芯片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制备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丁型肝炎病毒(HDV)基因芯片并进行杂交验证。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 5.0分别针对HBV、HDV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多对PCR引物,扩增后的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提取阳性克隆质粒进行测序分析鉴定。用PixSys5500芯片打印仪将PCR产物打印在氨基修饰的玻片上制备成检测芯片。样品荧光标记采用限制性显示(RD)技术,标记后进行杂交验证分析。结果序列分析表明,运用PCR技术得到的多个基因片段均属于HBV、HDV特异基因。杂交结果显示,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指标均佳。结论利用PCR扩增产物作为探针制备HBV、HDV联合诊断芯片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实用方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RD技术标记样品可提高多种肝炎病毒混合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6.
乙型肝炎合并丁型肝炎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以质粒(sSVLD3)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一条139bp的片段,它含有丁型肝炎病毒(HDV)基因组RNA中核酶(ribozyme)区的cDNA,该核酶具有自身裂解功能,将上述片段插入到pGEM-3Z中,经筛选、鉴定,得到一重组质粒(pHDV108),经测序发现有2个碱基变异,以该质粒为模板,通过T7RNA聚合酶,转录出核酶的前体,并观察到其自身裂解产物,自裂率达71%。针对核酶两个重要的单链区,设计并合成二条反义寡核背酸(ASON),当在转录反应中同时加入ASON后,核酶的自裂率下降均较明显,当ASON浓度为16umo1/L时,核酶自裂抑制率均在70%以上。提示,ASON可与核酶两个重要的单链区结合,从而抑制核酶的自裂活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了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的核酸序列,认为X基因表达产物(HBxAg)可提高HBV的转录水平,与HBV慢性感染有密切关系。然而,HBxAg与HBV感染其它血清学标志物(HBVM)之间的相关性及其进展性肝损伤的联系报道极少。我们在用前瞻性方法,追踪7年研究学龄期儿童HBVM的发生、持续和转归的基础上,对确诊为慢性无症状HBV感染(ASI)的血清贮存样品,于1992年6月进行了HBXAg检测,掠讨HBXAg在HBV感染发展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流行病学背景1985年5月至1992年6月3次对河北省庆县某村的一…  相似文献   

9.
10.
胰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确定活体人胰腺组织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并探讨其与糖尿病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手术获取12例血清HBV标志物呈阳性病人的胰腺组织 ,以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石蜡切片检测观察。结果 胰腺组织HBVDNA阳性率 8/ 12 ,其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异常的 7例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OGTT正常的 5例中仅 1例阳性 ,HBVDNA主要位于胰腺和胰岛细胞核内。免疫组化检测胰腺HBsAg阳性率为 10 / 12 ,主要分布在细胞浆。结论 HBV可直接侵害胰腺腺泡和胰岛细胞 ,是造成胰腺功能异常和糖尿病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异质性及其生物学意义。以已知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引物,自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扩增HBV基因组序列,克隆入pGEM Teasy质粒,随机挑选克隆进行DNA测序并加以比较。测序结果发现,来源不同的5株HB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一致率为93.6%,不同克隆的4个开放读码框架长度有明显区别,氨基酸序列中存有移框、缺失、替换等多种变异类型。说明来源于同一患者的HBV基因组序列之间存在有较明显的变异现象,在患者体内构成了准种群。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3(NS3)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NS3和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1(-)-X,分别瞬时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细胞,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病毒基因的表达。两个表达质粒分别及同时与报告质粒pCAT 3-promoter共转染HepG2细胞,检测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水平,酶的活性反映了表达的肝炎病毒蛋白对SV40病毒早期启动子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两个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NS3及pcDNA3.1(-)-X在HepG2细胞均以瞬时表达相应的肝炎病毒蛋白;单独共转染实验中pcDNA3.1(-)-NS3.1(-)-X组的CAT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的3.6倍和4.4倍,两种质粒共同转染时酶的表达是对照的8.5倍;表达质粒对CAT酶表达的激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HepG2细胞中表达的HCV NS3蛋白和HBV X蛋白均具有反式激活SV40早期启动子的功能,并且两种蛋白的反式激活功能具有协同特性。本实验有助于解释HCV、HBV感染,尤其是共同感染的致病(癌)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内的Fas抗原、HBsAg和HBcAg。结果表明,48例Fas抗原阳性表达(92.3%),主要在肝细胞浆内,其表达程度与肝组织活动性炎症分度密切相关,提示Fas抗原介导的细胞凋亡在肝细胞损伤中起一定作用;肝细胞Fas抗原的表达程度与HBsAg相关而与HBcAg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原位杂交法和ABG法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以下称CAH)血清HBsAg阴性34例和阳性30例对比进行了肝内HBV DNA、HBcAg和HBsAg的检测。上述检出率在34例HBsAg阴性CAH者中分别为23.5%,23.5%和32.4%,30例HBsAg阳性者中分别为63.3%、56.7%和83.3%。结果表明,在我国,血清HBsAg阴性、HBV相关抗体阳性或阴性的CAH中,仍有少部分人肝内存在HBV DNA和HBV抗原表达,并与肝病发病机理有关。血清HBsAg阳性的CAH者中,无论血清HBeAg阳性,或抗HBe阳性、或HBeAg阴性,均有较高比例的肝内HBV DNA和HBV抗原检出。肝内HBcAg与肝内HBV DNA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HBV活跃复制指标;肝内HBsAg则不然。  相似文献   

15.
HLA-DRB1*0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讨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收集HBV慢性携带者 10 0例、自动清除者 2 1例和非HBV暴露者 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LA DRB1 0 7,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FN γ和IL 4。结果发现 ,慢性携带者HLA DRB1 0 7的阳性率为 30 % ,高于自动清除组 (4 76 % ,P <0 0 5 )和非暴露组 (8 5 % ,P <0 0 5 ) ;HBV慢性携带者中 ,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FN γ表达水平为 1132 0 4±75 36pg/ml,IL 4表达水平为 876 79± 4 7 5 3pg/ml,而HLA DRB1 0 7阴性者IFN γ表达水平为 14 32 10±198 13pg/ml,IL 4表达水平为 6 81 99± 6 1 5 9pg/ml,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L 4表达水平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而二者之间IFN 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关联  相似文献   

16.
生物靶标光敏剂对鸭乙肝病毒的特异结合及杀灭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生物靶标效应的原理。探索一种特异灭活病毒的光化学方法。方法:将针对鸭乙肝病毒(DHBV)设计并人工合成的两条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FO)分别标记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并将这种复合物(TFO-P)与长波紫外线(UVA)共同作用于血液中的DHBV,通过原代细胞感染,酶联免疫测定,DMA斑点杂交等试验。观察在一定作用条件下,TFO-P对DHBV-DNA的特异结合及其所产生的特异光敏效应对DHBV的灭活程度。结果:DHBV-DNA样品斑点印迹随TFO-P含量的增加明显增强,而同时处理的血液中的白细胞DNA样品斑点印迹无明显增强;在TFO-P的加入量为0.1mmol/ml,UVA照射强度为180μg/cm^2时,5min-20min的UVA照射可灭活DHBV1.90-6.4个对数级,灭活病理条件下,所产生的光敏效应能有效灭活血液中的DHBV,灭活滴度可达6个对数级以上。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