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不稳定膀胱与术后膀胱痉挛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前不稳定膀胱(USB)与术后膀胱痉挛(BS)的关系。方法 将78例BPH患者术前行尿动力学检查(UDS),了解USB情况,术后观察BS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前者USB者术后BS发生率(87.2%)较术前无USB者术后BS发生率(16.1%)明显增高。BS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开放手术或TURP)无关。结论 BPH患者术后BS的发生与USB有关,BPH  相似文献   

2.
徐刚  王先道  张心男  吴海啸  季敬伟  余谦 《浙江医学》2000,22(10):589-590,595
目的 应用尿动力学检查评测前列腺增生证患者膀胱功能。方法 对85例BPH患者进行了尿动力学检查及分析。结果 不稳定膀胱43例,逼尿肌活动低下15例,膀胱功能下沉和逼尿肌功能亢进;其中年龄〈60岁、60~70岁、≥80岁者DI的发生率分别为38.5%、54.9%和62.5%,DUA的发率分别为7.7%、21.6%和25.0%;DI、DUA和其他三组间前列腺证状评分的差别地显著性意义,而年龄、膀胱最大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泉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120-120
目的探讨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6月250例前列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膀胱痉挛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年龄、引流管、出血、冲洗液温度速度不适、不稳定膀胱、精神因素、膀胱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50例前列腺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膀胱痉挛70例,发生率45.89%;两组比较,年龄大小无差异(P〉0.05);观察组引流管、出血、精神因素、冲洗液温度低、速度快、不稳定膀胱、膀胱感染比例高(P〈0.05),是发生术后膀胱痉挛的影响因素。结论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刘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27-128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相关致病因素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0年6月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1例患者中发生膀胱痉挛49例,发生率为48.5%;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和100%,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术后膀胱痉挛与膀胱内环境不稳定、术后出血、精神因素有关;通过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逼尿肌中神经生长因子与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逼尿肌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A(tyrosine kinaseA,TrkA)的表达变化。方法:前列腺增生症患者54例,分为逼尿肌稳定组(33例)和逼尿肌不稳定组(2l例)。对照组为15例同期在我院因膀胱癌施行开放手术的男性患者,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逼尿肌中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的表达。结果:梗阻稳定组与梗阻不稳定组NGF及Trk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对照组、梗阻稳定组及梗阻不稳定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及TrkA表达水平增高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尿液引流方法引起菌尿症的机率。方法 通过对留置尿管持续引流(A)组、留置尿管后膀胱冲洗(B组)、膀胱造瘘持续引流(C)组和膀胱褛后膀胱冲洗(D)组患者尿液在即刻,第3、710、14天分别取样行细菌培养。结果 A、B、C、D组置管后7天菌尿发生率为35%、45%、10%和15%。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A+B)组和(C+D)组比较。(C+D)组菌尿发生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7.
虎华静  吴建军  庞键 《四川医学》2005,26(8):856-858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TUEVP)术后早期使用盆底肌电刺激对早期逼尿肌不稳定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3组。于手术当日起,盆底肌治疗组(20例)使用盆腔生物反馈电刺激,药物治疗组(19例)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至拔除尿管后4d,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结果两治疗组膀陇痉挛每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术后膀胱持续冲洗液清亮时间、拔除尿管时间、每日排尿次数及急迫性尿失禁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而平均每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两治疗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对于预防和治疗TUEVP术后早期膀胱痉挛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拔管早期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8.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和30例非肝病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PHC组Hcv-RNA(+)为27%明显高于对照组(7%)(P<0.05),而PHC组HBvM(+)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23%)(P<0.01);PHC组HBV-M(+)和HBVM(一)时HCV-RNA结果无差异(P>0.05).提示广西PHC发病与HCV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逼尿肌稳定与否将下尿路梗阻动物分为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用拉力传感器观察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下尿路梗阻6周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VI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P<0.05),但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I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但其在逼尿肌不稳定发生中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4月 ,我们对 4 2例前列腺摘除术病人 ,应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 ,在缓解切口疼痛及抑制膀胱痉挛方面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7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 (BPH)病人分为研究组 4 2例 ,对照组 2 8例。两组病人在平均年龄、前列腺大小 (术前B超测量 )、前列腺症状评分 (I -PSS)以及术前不稳定膀胱发生率等方面 ,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2 治疗方法 两组BPH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治疗组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 ,施行PCEA :将硬膜外导管与英国嘉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前列腺增生(BPH)出现急性尿潴留后早期的逼尿肌功能情况.方法对18例BPH并早期急性尿潴留患者(实验组)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与15例单纯BPH患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实验组中逼尿肌低顺应性、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DSD)以及合并二种以上逼尿肌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PH出现早期急性尿潴留时逼尿肌功能严重受损,但未达到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程度;BPH并发急性尿潴留是机械性梗阻和功能性梗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顺应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影响膀胱顺应性的有关因素。方法 分析30例BPH患尿动力学检测结果,重点了解各种影响膀胱顺应性的因素。结果 年龄与顺应性无关。逼尿肌压、梗阻程度与顺应性呈负相关,尿流率则与顺应性呈正相关。结论 BPH患膀胱顺应性的减低程度与逼尿肌不稳定和梗阻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3例BPH患者分别按逼尿肌收缩力分收缩力正常组与减弱组,按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按有无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阳性与阴性组,分析逼尿肌不同特性的改变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收缩力正常组的膀胱出口梗阻(BOO)和DI发生率明显高于收缩力减弱组,在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改变和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低顺应性组在BOO和DI发生率上明显高于高顺应性组,两组在逼尿肌收缩力受损(DUA)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DI( )组的BOO和低顺应膀胱发生率高于DI(-)组,DUA发生率低于DI(-)组.结论:反映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的各尿动力学指标相互影响,并与BOO密切相关,在无法进行压力/流率测定时综合分析DI、BC等非压力/流率指标有助于判断BOO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对BPH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膀胱平滑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变化。方法:同龄对照组16例患者、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24例患者和BPH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16例患者的膀胱壁逼尿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膀胱平滑肌细胞中bFGF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bFGF在同龄对照组、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患者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bF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与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bFGF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H引起BOO后,膀胱平滑肌细胞中bFGF的表达水平增高与膀胱平滑肌细胞的肥大以及平滑肌细胞间胶原纤维的增多有关,但可能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144例前列腺增生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包括P-Q图及逼尿肌收缩能力的评价.结果 P-Q图提示膀胱出口梗阻70例,P-Q图提示膀胱出口梗阻不明确32例,P-Q图提示膀胱出口无梗阻4例,P-Q图未测出38例.逼尿肌过度活动12例,逼尿肌活动低下或收缩无力36例.结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如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其下尿路症状既可由前列腺增生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引起,亦可由逼尿肌本身功能障碍所引起,部分患者并不存在膀胱出口梗阻;尿动力学检查对正确诊治此类患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手术适应症中的应用。方法 对5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尿动力学研究。结果 52例患者中46例测出程度不等的膀胱出口部梗阻,膀胱出口部梗阻常与其它动力学异常同时存在,外科手术可解除膀胱出口部梗阻,合并的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术后大多可消失,但逼尿肌收缩无力术后恢复较差。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提供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尿道功能状况,为治疗方案设计、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术后效果评估提供量化参数。  相似文献   

17.
Urodynamic analysis of non- improvement after prostatectom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方法:应用尿动力学方法对50例BPH术后症状改善不良的患进行检查分析。结果:本组患术后疗效不良的主要原因为逼尿肌不稳定20例(40%);逼尿肌收缩无力12例(24%);膀胱出口梗阻18(36%)例。结论:BPH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收缩无力和膀胱出口梗阻是常见原因。尿动力学技术对确定前列腺术后疗效不良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舒适护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洁 《西部医学》2012,24(1):183-18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行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率、舒适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膀胱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而舒适度及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以人为本、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模式。相对于传统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使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逼尿肌功能,预测术后疗效。方法对23例合并AUR的BPH患者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功能(包括逼尿肌稳定性、顺应性、收缩功能),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23例患者中,16例(69.6%)发生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DI),幅度5.0~168(98±33)cmH2O(1.0cmH2O=0.098kPa);19例(82.6%)可见有逼尿肌随意收缩;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4例(17.4%)患者术后不能排尿,需要留置导尿。手术前后患者年龄、DI的发生率、DI幅度、膀胱顺应性及测压容量、逼尿肌收缩力强弱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AUR的BPH患者留置尿管10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可以预测术后的疗效。术前尿动力学检查DI幅度越大,逼尿肌收缩力越强,术后疗效越好;术前膀胱顺应性及测压容量异常增高,无DI出现者术后疗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