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脐血血浆D-二聚体(DD)与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40例健康新生儿50例(对照组)、40例轻度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组)、3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组)脐血血浆DD、PCT水平,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及对照组脐血DD水平分别为(1 740±265)、(3 164±453)、(612±73)ng/L,PCT水平分别为(8.4±1.7)、(18.3±4.7)、(0.4±0.1)ng/mL。窒息患儿脐血DD和PCT水平均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患儿脐血DD和PCT水平随窒息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窒息患儿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和细菌感染,且与窒息程度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300例就诊女性分为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0例(健康对照组),健康临产孕妇200例(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50例3组(观察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并分析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5.10±1.61)mg/L]较健康临产孕妇[(3.03±2.62)mg/L]及健康对照组[(0.32±0.20)mg/L]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监测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常规性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浆GMP-140、D-二聚体在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体内浓度的变化,探讨OSAHS患者CHD发病率增高的机制。方法对重度OSAHS组18例、CHD组22例、OSAHS合并CHD组12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OSAHS组、CHD组和OSAHS合并CHD组(合并组)血浆GMP-140浓度分别为(18.84±1.99)ng/ml、(18.82±1.59)ng/ml和(18.88±1.79)ng/ml,与正常对照组(12.79±1.32)ng/ml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0.43±0.003)mg/L、(0.50±0.001)mg/L、(0.50±0.004)m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22±0.001)mg/L(P<0.05)。而OSAHS组、CHD组和合并组之间GMP-140浓度、D-二聚体浓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69,P<0.05。结论重度OSAHS患者因乏氧体内存在血管内皮(包括冠脉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亢进,这些可能是OSAHS患者CHD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AMI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血浆BN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D-二聚体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和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4±2.11)pg/m L,(0.22±0.01)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观察组血浆BNP浓度和D-二聚体含量(162.30±102.00)pg/m L,(1.62±1.07)mg/L均降低,与治疗前(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BNP和D-二聚体对AM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浆D-二聚体结果对妊娠期高血压(HDP)疾病的病情评估价值及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2014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样本,设置为研究组。依据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n=26)、中度组(n=29)、重度组(n=25),并选取同期健康妊娠期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浆D-二聚体(D-D),比较并分析相关性,同时记录孕妇的母婴结局。结果研究组血浆D-D[(3.45±1.12)mg/L]、纤维蛋白原FIB[(5.54±1.68)g/L]显著高于对照组[(1.37±0.59)mg/L、(3.78±0.5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患者的血浆D-D、FIB显著高于轻、中度组,且中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PT、APTT与TT显著短于于轻、中度组,且中度组显著短于轻度组(P<0.05);HDP病情的严重程度与D-D、FIB呈正相关,其与PT、APTT与TT均呈负相关(P<0.05);研究组产妇与新生儿的不良结局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自然分娩率也较对照组显著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HDP病情程度诊断及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了解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溶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健康人群(NC组)30例做对照,DVT组29例,PE组21例,DIC组10例,溶栓组38例,分别检测D-二.聚体浓度.结果 DVT组、PE组、DIC组、溶栓治疗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2.52±0.89)、(2.70±0.62)、(4.21 ±0.76)、(1.81±0.43)μg/L,各组D-二聚体浓度均较NC组[(0.83±0.32) μg/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DVT、PE、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的监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与血浆中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关系。方法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85例肝病患者行肝脏活体组织穿刺病理检查,根据病理诊断分为急性乙型肝炎(11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31例)、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19例)、肝炎肝硬化(24例),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血浆D-二聚体、vWF的水平,并与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0.75±0.14)mg/L、(0.84±0.13)mg/L(、1.06±0.21)mg/L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0.45±0.11)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二聚体水平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s分别为0.788、0.645,均P<0.01);各组vWF的含量(126.97±48.78)%(、113.46±25.81)%、(143.77±50.77)%与慢性肝炎轻度(83.56±26.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WF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s分别为0.502、0.333,均P<0.01);血浆vWF与血清PCⅢ、CⅣ、HA、LN有显著相关关系(r分别为0.474、0.614、0.483和0.515,均P<0.01)。结论D-二聚体为反映凝血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vWF有助于判定肝纤维化程度,血浆D-二聚体、vWF的水平可以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6至12月期间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诊断的50例MPP患儿作为MP组,于病程第7~10天检测MP-Ig M抗体为阳性,同时检测冷凝集,其中冷凝集试验>1∶64为冷凝集试验阳性组,共22例;其余28例为冷凝集试验阴性组。同期保健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儿童凝血功能常规六项及血浆D-二聚体定量指标,采用SPSS 20.0软件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组儿童D-二聚体定量[(0.56±0.34)mg/L]高于对照组儿童D-二聚体定量[(0.35±0.0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凝集阳性组和冷凝集阴性组儿童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分别为(30.15±4.91)s、(33.01±2.66)s,D-二聚体定量分别为(0.71±0.38)mg/L、(0.44±0.24)mg/L,其中冷凝集阳性组儿童的APTT和D-二聚体定量均高于冷凝集阴性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血栓形成,且冷凝集阳性的MP感染更致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和肽素(Copeptin)及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胰腺炎(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01-01—2019-12-31期间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AP患者175例,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胰腺炎(MAP)组(78例)、中度重型胰腺炎(MSAP)组(50例)和重症胰腺炎(SAP)组(47例)。47例SAP患者根据其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17例)。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PCT、Copeptin及D-二聚体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PCT、Copeptin及D-二聚体水平对SAP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AP组血浆PCT(2.65±0.84 vs. 0.03±0.01,ng/mL)、Copeptin(2.37±0.45 vs. 0.28±0.03,ng/mL)及D-二聚体(1.31±0.26 vs. 0.35±0.04,m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血浆PCT(4.16±1.08 vs. 2.73±0.92,1.51±0.36,ng/mL)、Copeptin(3.40±0.72 vs. 2.58±0.53,1.40±0.28,ng/mL)及D-二聚体(2.17±0.85 vs. 1.48±0.32,0.64±0.11,mg/L)水平均明显高于MSAP组和MAP组(P0.05)。死亡组血浆PCT(4.82±1.58 vs. 3.60±1.02,ng/mL)、Copeptin(4.17±0.95 vs. 2.80±0.64,ng/mL)及D-二聚体(2.66±1.04 vs. 1.75±0.42,mg/L)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显示,PCT、Copeptin及D-二聚体3项联合诊断SAP的曲线下面积(0.894,95%CI:0.836~0.955)最大,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0.4%和83.6%;3项联合预测SAP发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0.930,95%CI:0.872~0.993)最大,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5.0%和87.2%。结论:血浆PCT、Copeptin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3项联合检测对SAP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免疫金标法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固相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原理,使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测定冠脉综合征等593例患者D-二聚体血浆浓度,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593例患者D-二聚体检测分组结果(mg/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组:6.78±3.61;心肌梗死组:3.21±1.81;脑梗死组:2.30±1.47;肺癌组:2.29±1.30;脑出血组:1.83±1.51;胃肠癌组:1.79±1.20;肺心病组:1.59±1.10;冠脉综合征组(除外心肌梗死):1.11±0.84;高血压组:0.87±0.57;糖尿病组:0.84±0.47;上感组:0.44±0.35;心率失常组:0.39±0.21;健康对照组:0.29±0.16。前10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致机体出现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疾病均能使血浆中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检测能有效监测体内血栓形成及纤溶亢进,免疫金标法是目前检测D-二聚体快速、有效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组36例和非进展件出血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分析其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7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9例,中残23例,重残11例,死亡5例.进展性出血组的血浆D-二聚体(8.32±4.16)m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出血组的(3.88±2.57)mg/L,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它可作为外伤后是否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早期诊断老年冠心病并判断其急危重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122例老年冠心痛患者,分为4个亚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1)组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新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OMI+ACS)组34例.3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的hs-CRP,应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各组的D-二聚体,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组间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两两比较,OMI组[(0.25±007)mg/L]与SAP组[(0.27±0.08)mg/L]、OMI+ACS组[(0.58±0.80)mg/L]与ACS组[(0.56±0.72)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组间患者hs-CRP水平进行两两比较,OMI组[(3.76±0.61)mg/L]与SAP组[(3.90±0.81)mg/L]、OMI+ACS组[(6.57±2.09)mg/L]与ACS组[(6.19±1.84)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与hs-CRP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1,P<0.01).结论 D-二聚体和hs-CRP可作为判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或存在的指标.D-二聚体和hs-CRP可作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处于稳定期,是否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指标;可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新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指标.但不能用于鉴别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是否已经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晚期妇女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该院门诊行产前检查的262例孕中期与187例孕晚期妇女作为观察组;200例非孕期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62例孕中期妇女D-二聚体水平为(0.86±0.15)mg/L,其中209例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187例孕晚期妇女D-二聚体水平为(1.47±0.13)mg/L,均超过正常参考值;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为(0.35±0.1)mg/L,与孕中期及孕晚期妇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中期、孕晚期妇女D-二聚体检测对孕产妇静脉血栓筛查及阴性预示能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血流感染(BSI)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11例BSI患者和38例非BSI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 BSI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2.034(1.190~4.666)mg/L]明显高于非BSI者[0.966(0.157~2.05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I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组的D-二聚体水平[2.054(1.097~4.768)mg/L]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组[1.824(1.291~4.814)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I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可作为非特异性炎性指标,辅助血流感染患者病情及疗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随机原则设立大肠癌组34例,良性病对照组31例.分别于术前采血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组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个亚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4.12±105.21)μg/L与(129.03±8.29)μg/L,P<0.05.在大肠癌组的各亚组比较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分别为D期(800.00±287.94)μg/L、A期(180.00±58.31)μg/L、B期(170.00±33.50)μg/L、C期(250.00±86.6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呼吸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的242名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70±12岁),在明确诊断肺部感染之前所检测的FDP和D-二聚体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健康体检的200名老年人(平均年龄69±12岁)所检测的FDP和D-二聚体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42名呼吸科住院老年患者的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分别为:FDP:15±5.0mg/L,D-二聚体:5.0±3.0mg/L;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的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分别为:FDP:4.0±2.0mg/L,D-二聚体:0.8±0.3mg/L,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对于具有呼吸系统相应症状的老年患者,若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结果偏高,应警惕肺部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使用Innovance D-Dimer试剂盒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性,为临床排除、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患者68例,其他肺部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4例以及体检健康人6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结果 68例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77±2 008)μg/L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00.0%(68/68)。18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55±564)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39.7%(73/184)。60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90±130)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7%(1/60)。6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8±543)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52.9%(36/68),有效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肺血栓栓塞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28例为恶性肿瘤组,其中子宫内膜癌51例,宫颈癌93例,卵巢癌84例;TNM分期Ⅰ~Ⅱ期148例,Ⅲ~Ⅳ期80例;同期体检健康女性2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PLT[(240.71±104.92)×10~9/L]、Fib[(2.91±0.96)g/L]、D-二聚体[(2.06±1.45)mg/L]水平高于对照组[(192.35±59.96)×10~9/L、(2.69±0.54)g/L、(0.59±0.32)mg/L],APTT[(30.49±5.44)s]长于对照组[(30.07±4.33)s](P0.05),2组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PLT[(285.88±127.77)×10~9/L]、D-二聚体[(2.68±2.33)mg/L]高于Ⅰ~Ⅱ期患者[(216.30±80.72)×10~9/L、(1.67±0.15)mg/L](P0.05);卵巢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3.26±2.63)mg/L]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0.55±0.23)mg/L]和宫颈癌患者[(0.51±0.16)mg/L](P0.05)。结论部分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