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53例用减压切除的棘突、椎板制成骨粒植骨,15例因切除骨量不足同时取自体髂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减轻,56例获18个月随访,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者49例(87.50%),7例遗留轻度腰痛和/或下肢轻度麻木,56例经6个月以上随访,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本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彻底,同时又解决了因退变和手术可能引起的腰椎不稳,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21例;年龄48~73岁,平均59岁。其中单节段狭窄者28例,2节段狭窄者17例,3节段狭窄者1例,采用腰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12个月随访,其中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39例(85%),1例神经根损伤;2例遗留轻度腰痛;4例遗留下肢麻木。46例患者植骨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装置断裂及松动发生。结论后路减压并椎体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定共48例,平均年龄55.7岁,病程1~12年,平均4.5年.全部病例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其中1个节段椎管减压8例,2个节段减压35例,3节段减压5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4月(6月~24月),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优良率92%.植骨融合未发现骨不连或假关节形成.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可以达到满意疗效.术中减压应彻底,植骨融合对后期腰椎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应注重植骨床的准备和植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分析40例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日本的(JOA)29分法对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4年,平均3年。术前(JOA)评分14.2分,术后(JOA)评分26.5分,改善率平均86.4%。结论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远期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个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特点和疗效,旨在较大限度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预防传统的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引起的不良综合症。方法:自1998年至2004年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68例,采用多椎板间隙开窗潜行减压,开窗最少2处.最多6处。结果:参照陆裕朴疗效标准本组优125例。良31例,可12例。优良率74%。结论:椎板多节段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能够达到减压目的,不良并发症少,中央椎管和侧椎管减压充分,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疗效较满意的手术方式,手术者要具备熟练的手术技巧,扩大根管与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后路单侧椎板入路双侧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改良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经保守治疗无效的DLSS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1例。观察组给予经后路单侧椎板入路双侧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改良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年腰椎功能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多裂肌面积。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腰椎功能优良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优良率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5);观察组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多裂肌面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单侧椎板入路双侧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改良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7.
苏星华 《临床医学》2016,(11):95-96
目的分析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对入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将8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2.3±0.2)h;术中出血量为(468.5±32.6)ml。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95.24%,B组为81.82%,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5,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B组为11.36%,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592,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推拿、隔姜灸及骶管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受限程度,另详细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无痛行走距离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发现治疗组VAS评分[(2.83±1.01)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10.80±4.65)分]及对照组VAS评分[(4.29±1.23)分]、Roland-Morris评分[(14.93±5.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结束6个月时,发现治疗组VAS评分[(1.46±0.76)分]、Roland-Morris 评分[(7.12±4.68)分]、无痛行走距离及对照组VAS评分[(2.55±0.88分)]、Roland-Morris评分[(12.00±5.25)分]、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联合推拿、隔姜灸及骶管注射治疗)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无痛行走距离,延缓甚至避免手术,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桥式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开窗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初次"开窗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45例DLS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满意率及优良率等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平均随访(68.9±19.8)个月,优良率68.3%,满意率80.4%,复发或残余症状恶化率19.3%,再手术率16.6%.内固定组与非内固定组在ODI及VAS改善率及满意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3节以上减压的患者远期效果差.结论:"开窗技术"治疗退变性DLSS的远期效果与传统方式减压相当,内固定组没有明显优势,长节段(≥3)减压的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以及继发因素造成中央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管容量减少 ,导致马尾及神经根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我们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2 8例患者行“张伞式椎管扩大成形术” ,并在术后进行康复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患者 2 8例 ,男 1 5例 ,女 1 3例 ,年龄 38~ 69岁 ,平均 54 .4岁。病程 1~ 6年 ,平均 30个月。其中 1 1例曾有腰部外伤史 ,1 9例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全组病例均有腰臀痛、双下肢麻痛及间歇性跛行 ;双下肢肌力减退 4例 ,括约肌功能障碍 3例。X线照片示腰椎椎间隙…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疾病。传统的全椎板减压术易导致医源性的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等并发症,因此,近年来不主张大范围减压的术式。微创内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但目前仍存在适应证把握不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本文拟就微创内镜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指征、减压方法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3例,采用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关节融合、横突间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6~36个月,术后优良率87.0%,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1例。结论 腰椎管减压和脊柱固定可以改善腰椎管狭窄临床症状,术中减压彻底以及获得术后植骨部位的骨性融合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CSE)。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详细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情况。 结果治疗12周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3±1.11)分和(1.48±0.82)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11.58±4.77)分和(5.42±2.31)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9±1.38)分和(2.49±1.32)分]、Roland-Morris评分[分别为(13.90±5.57)分和(8.74±4.0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无痛行走距离,从而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治疗,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责任节段的定位诊断、减压范围的确定、固定方式、融合方式的选择,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后疗效的判定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论。目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阐述外科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减压治疗范围,对减少脊柱结构的损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月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选择与腰椎管狭窄治疗进展、非手术治疗及各种外科治疗方式(椎板切除减压方式、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加内固定、非融合性内固定及微创减压等)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关文献。纳入42篇符合标准的文章分析描述。结果与结论:对患者年龄、狭窄的类型及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的形态作出综合评价,严格把握外科治疗适应证。外科治疗要处理好减压与稳定的关系,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脊柱结构,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征综合考虑选择外科治疗减压的范围和植骨融合和(或)内固定,避免盲目性减压和非症状区域的减压,只有慎重选择方可提高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使外科治疗有的放矢,节约时间,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 ~-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 ~15.2 cm,平均(8.6±6.1)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最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Coflex动态内固定与PLIF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治疗意愿分为两组,PLIF组(n=34例)采用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术)治疗,Coflex组(n=34例)采用腰后路减压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植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采用JOA评分系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椎间活动度(ROM)对腰腿痛、功能障碍程度及椎间运动范围予以评估。结果 Coflex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JOA总分、ODI评分及ROM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Coflex组改善较PLIF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Coflex动态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明显优于PLIF术,可有效减轻腰腿痛、功能障碍程度及保持一定的椎间活动度。  相似文献   

20.
王先桃 《临床医学》2001,21(10):63-64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腿痛,部分病人行走后有尿急、排尿困难或大小便失禁等括约肌障碍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性椎管减压术是我院骨科开展的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改良新术式,通过对称性和多节段选择性潜行减压,在椎管内形成一个环形或次环形有效容积,使硬膜和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术前症状消失或缓解。1989年4月~2000年1月已成功能实施152例,由于医护密切配合,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给予恰当、周到的护理,指导病人正确功能锻炼,预防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