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古文》作为一门富含医学、文学、历史、哲学知识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医古文》与《中医诊断学》同属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科交融、医文结合,引导学生崇尚医德修养、陶冶治学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对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科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带下医”之称,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其代称妇科医生,古今一辞,略无异议。但因何以之代称妇科医生,却众说纷纭,颇有分歧,概括计有三种观点:一、因妇人多带下病,俗有“十女九带”的说法,故以之代称妇科医生。如新版《辞源》曰:“带下医,即妇科,因妇人多白带病,故称。”旧版《辞海》注释亦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主编的《全国医古文函授教材》第一分册与许敬生等编的《医古文选读》二书,在《扁鹊传》的注释中均言:“一般妇科病以带证居多,故名。”  相似文献   

3.
会议报道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6):11-11
[本刊讯 ] 第 7届全国中医文化与临床、第 13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暨《医古文知识》创刊 2 0周年纪念大会于 5月 15日~ 5月 17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 14 2名代表出席会议。  大会由我校党委书记、《医古文知识》杂志主编张建中主持 ,严世芸校长致欢迎词。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社长、原《医古文知识》主编朱邦贤向代表们介绍了《医古文知识》创刊 2 0年以来的办刊情况。该刊创刊于1984年 ,围绕“文为医服务 ,医得文而彰”的办刊宗旨 ,开设中医与传统文化专栏 ,拓展医文结合领域 ,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中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笔者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内经》与《医古文》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了《内经》教学过程中与《医古文》课程相关内容联系的一些方法,如《内经》教学中以《医古文》基础知识解析,以《医古文》阅读文选引导,目的在于加强中医学各课程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内经》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中医药学人才的文化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5.
拙作《“仪节”辨》,区区168个汉字的一词一议,竞能引出《“仪节”再辨》《《医古文知识》1998年第一期,作者一君下称“君文”),感到十分高兴。抛砖引玉,百花齐放,物越辩越清,理越辨越明。  相似文献   

6.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古文》,其文选第三十八篇的《医话四则》选了清末医家毛对山《对山医话》中的一则,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医案:  相似文献   

7.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医古文”有着不同于一般古代汉语的内涵,它蕴含着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文化特征。因此,《医古文》教学必须在中医语境之下进行,除了完成一般古代汉语关于字、词、句知识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必须注重相关思维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和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是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也是《医古文》教学理应完成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8.
读李传快同志《“仪节”辨》一文(发表于《医古文知识》1997年第二期),颇觉其观点独特,然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五版教材注释,再辨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医古文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阅读实践课,进行古代语文工具书查阅、医学古文断句标点、医学古代汉语释译三方面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三点启示。以提高学生的古典医籍阅读能力为目标,加强医古文课程的阅读实践教学,既增加了本课程的实用性,又为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0.
中青年中医,攻读经典著作,感到最难的,就是文字关。许多人形象地把这些难字比作“拦路虎”,为了解决这方面的实际困难,高等中医院校里,已经开设了《医古文》课程。这对帮助青年中医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无疑地是起了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出版的《医古文》教材,只能示人以范例,若说是真正解决在阅读古医籍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并不是顶大的。许多人常常在攻读古医籍中,为了查找一个字,翻遍目前可以找到的工具书,不得其解,困难之大是中医学者尽人皆知的。因此有人提出要把《医古文》作为中医院校“第一外语”,这种提法绝非过分。中医古籍中的字,一般  相似文献   

11.
六版《医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榖,楮也。从木,qiao声。”《汉语大字典》:“榖,木名。又称‘楮’,即构树。”知“榖”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嘉榖于旱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榖”为“穀”之误。  相似文献   

12.
<正>在医古文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阅读文选、讲解古汉语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授方法,其中又将词义训释作为贯穿医古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对于普通词语,医学词语往往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汪廷珍《〈温病条辨〉叙》“而世俗之医遇温热之病,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提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医古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并适应全国中医中药人员晋级考试及辅导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提高阅读和翻译古典医籍能力的迫切需要。译者王建公将《医古文》的全部文选,以“字字对号、文白对照”的直译模式,逐字、逐词、逐句地解析其本义,汇编成书,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14.
《医古文·鼻对》曰:“臭之不察,何以鼻为?”其中的“臭之不察”一句,大都认为是宾语前置句式,即用助词“之”把宾语“臭”前置,“臭之不察”即“不察臭”。如《医古史》教学参考书,将此句按宾语前置句来翻译:中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将此句规定为宾语前置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臭之不察”一句不是宾语前置句,句中“之”也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是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  相似文献   

15.
赖文 《中医教育》2007,26(5):38-41
近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在"拓宽内涵,重新定位"思想指导下,走文医结合的路,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坚守学术规范,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改变了以往医古文教学只关注语言文字的状况;改变了以往科研几乎空白的历史,实现了高层次课题和论文"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一词出于《汉书·艺文志》,针对辞典书籍与医古文教材将“中医”释为“中等水平的医生”、“庸医”、“不治为中医”。首先中原方言“中”为“可也”,“中不中”为“好不好”。不服药为好医生;其次从《汉书·艺文志》原文语言环境是从“得中”、“失中”对比的医疗效果,重点提出看病要找好医生;再次从谚语的特点、作用,从古今人民看病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源于人们)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教育性和口语性的谚语规诫或警策人们看病要找像历代名医那样的好医生。  相似文献   

17.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五版)《医古文》所选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釃,(?)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文中“灑”,本为通假字,世选读本多不言,而直呼其意,又多不注音,或注之亦多误矣。《简明中医字典》(杨华森等编纂,1985年版)在“灑”字条下,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醴灑”中的“灑”字,注音为:“xY洗”。五版教材的教参《医古文》又云:“醴灑(sǎ飒):指酒剂。”据上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 ,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 ,病也”之释义 ,“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 ,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 ,疾加也”的诠释条件 ,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 :研究先秦两汉语言 ,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19.
六版《医古文》教材收录了《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一文,并作了较祥尽的注释,各家译注本也作了补充,但疑问仍有很多,其中对“跳梁”及“衣冠文物”的解释尤其值得商榷。“跳梁”一词出现在“幼负奇气,顾犹跳梁”一句中。各注本对此句的翻译不尽相同,有的译为“民莹年幼负有奇异之气质,回想起来好像还在腾跃、跳动”[1];有的译为“幼年凭借奇特的才气,只是活泼好动”[2];《医古文学习指导》译为“他年幼时就怀着不寻常的才气,却仍然很活泼”。上述翻译,读来都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不合逻辑,关键就在于没能正确解释“跳梁”…  相似文献   

20.
金元杰出的针灸家窦汉卿所著《标幽赋》,是针灸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名篇。对于书中的“四根三结”,现代有的书籍解释为:“四根,四肢远端;三结,头、胸、腹”(见四版《医古文》教材和《中医杂志》1987年第四期肖氏“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应用)。有的释为:“四根,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三结,胸结、肢结、便结”(见五版《医古文》)教材和《医古文选讲》)。笔者认为以上之说值得商榷,兹陈私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