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不同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DC)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DC患者11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组(盐酸吡格列酮+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与B组(盐酸吡格列酮+α-硫辛酸+甲钴胺治疗),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血管内皮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心脏射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均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比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明显升高(P均=0.001);两组治疗后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吡格列酮+硝苯地平缓释片与盐酸吡格列酮+α-硫辛酸+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均可显著降低血糖,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93例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00 mg,3次/d)及吡格列酮组(15 mg,1次/d),疗程12个月。观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均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均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糖、IRI、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体质指数(BMI)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两种药物对T2DM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改善胰岛素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IR)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在降低BMI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3.
6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联合胰岛素(优沁林30R)每组30例,检测治疗后12周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FG)、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指标。结果吡格列酮组血糖明显下降,胰岛B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低血糖发生率却未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6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联合胰岛素(优沁林30R)每组30例,检测治疗后12周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FG)、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指标。结果吡格列酮组血糖明显下降,胰岛B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低血糖发生率却未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比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HbA1 c>9.0%的T2D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新诊断的T2DM患者92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A)组和联合吡格列酮(B)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BMI、FPG、2 hPG、HbA1 c、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 12周后,两组FPG、2hPG、HbA1c、HOMA-IR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FC-P、2 hC-P、胰岛素功能指数(HOMA-islet)均升高(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体重增加(P<0.05),而A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B组比较,A组达标时间短,单日胰岛素用量少、体重增加少,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T2DM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体重增加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100例初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0例,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50例,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24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明显降低,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统计学改变。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吡格列酮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及联合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对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的疗效,探讨短病程T2DM强化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 73例的短病程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23例)、CSII联合二甲双胍(CSII+Met)组(26例)、CSII联合吡格列酮(CSII+Pio)组(24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β细胞功能(HOMA-β) 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及治疗费用.结果 强化治疗后CSII+Met组、CSII+Pio组与CSII组相比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CSII+Met组比CSII组、CSII+Pio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 CSII联合二甲双胍或联合吡格列酮较单纯CSII能更有效的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联合二甲双胍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和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刘国庆 《山东医药》2009,49(37):85-86
游离脂肪酸(FFA)升高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脂代谢紊乱,其可抑制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为糖异生提供原料;还可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为探讨毗格列酮对T2DM患者血清FFA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比观察34例接受甘舒霖30R联合吡格列酮治疗,31例接受甘舒霖30R治疗的T2DM患者的PG、2hPG、HbA1c、空腹C肽、HDL-C、TG改善程度和各种不良反应。结果甘舒霖30R联合吡格列酮组与甘舒霖30R组相比,PG、2hPG、HbA1c、空腹C肽、TG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甘舒霖30R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有一定改善血脂异常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7例T2DM患者和52例非糖尿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用随机双盲法比较47例T2DM患者用安慰剂和吡格列酮干预治疗8 w后的血清脂联素、血糖、胰岛素抵抗(IR)水平.结果 T2DM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糖降低(P<0.05),IR明显改善,而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血糖水平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钙素、降钙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89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T2DM对照组56例和T2DM实验组33例,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加服吡格列酮(30mg/日),疗程3个月;正常对照30例。以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测量T2DM实验组、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骨密度(BMD),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T2DM实验组、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血清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①T2DM组血清BGP和CT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BGP和CT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T2DM组骨密度(BM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④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髋部及腰椎BMD均有所下降;⑤BGP与糖尿病患者年龄及空腹血糖负相关,与髋部及腰椎BMD正相关;CT与糖尿病患者年龄负相关。结论吡格列酮可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GP和CT水平明显降低,骨密度下降,其中对女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提示该药可致骨量丢失加速,对骨代谢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的疗效与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北京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2例,在原有治疗和饮食、运动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加吡格列酮30mg每天一次口服。观察10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型测定。结果经吡格列酮治疗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甘油三酯(TG)、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体质指数(BMI)明显增高。按PPARγ基因Pro12Ala基因型分类后发现,与治疗前比较,PP组治疗后的FPG、HbA1c、TG、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HDL-C和BMI明显增高;而PA+AA组中仅FPG降低。结论吡格列酮可使T2DM患者血糖得到控制,血脂有所改善,血压下降,但亦可带来体重增加;吡格列酮的治疗效果可能与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水平的改变。方法 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1月到2022年10月就诊的T2DM合并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吡格列酮治疗组,随访4周。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基线及随访时血糖、血脂、肌酐、谷丙转氨酶等生化指标;运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NLRP3水平。结果 最终吡格列酮组35例、对照组36例完成全部试验。吡格列酮组基线血清NLRP3为(5.4±1.1)μg/L,随访时为(4.8±0.8)μg/L,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基线血清NLRP3为(5.2±1.0)μg/L,随访时为(5.2±0.8)μg/L,无明显改变,并且随访时吡格列酮组血清NLRP3水平低于对照组。除随访时吡格列酮组TC水平高于对照组外,两组间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后在改善糖脂代谢的同时,也可以降低血清NLRP3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9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B组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测量BMI和血压,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hPG降幅A组大于B组,FPG降幅、体质量增加B组大于A组(P均〈0.01);两组血压、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良好;但在降低2hPG方面西格列汀优于吡格列酮,降低FPG方面吡格列酮优于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15.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B细胞受损和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理念是,要尽早保护胰岛B细胞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盐酸吡格列酮——艾汀),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已经被提倡作为首选药物之一。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相比,盐酸吡格列酮的优势表现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T2DM合并MCI患者56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5 mg/d口服治疗,疗程2年。于治疗前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C肽(FCP),空腹血糖(FPG),血压,血脂,血尿酸(U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以及动态血糖监测;同时给予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MMSE以及P300评定;治疗1年和2年后再次抽血化验上述指标和心理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在吡格列酮治疗2年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FINs水平、HOMA-IR、P300潜伏期缩短,TGF-β1水平下降,IGF-I水平显著增加(P<0.05);Mo CA评分显著增加、MMSE评分显著增加、P300潜伏期和波幅显著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能够改善和延缓T2DM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治疗需要时间长,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7.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是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对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与血浆Hcy关系的研究很少.本研究观察TZD盐酸吡格列酮对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CRP)、血清Hcy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血管系统有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择350例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T2DM患者,观察12周,结果FPG,h2PG,HbAIc均低于治疗前,(P〈0.01);TC、TG、BMI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瑞彤)可显著降低血糖,可做为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19.
丛林  李玉会  黄小丽 《山东医药》2005,45(25):54-55
2002年2月~2004年2月,我们应用胰岛索加吡格列酮治疗口服降糖药失败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利格列汀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5月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抽取其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除了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外,再加上安慰剂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是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利格列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利格列汀应用在经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却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能够加强患者的血糖稳定,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