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镜端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透明帽吸引法的适应证、操作技巧、诊治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粘膜下层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病灶明显隆起,镜端连接透明塑料帽,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圈套器套取病变组织后高频电凝切除。切下组织全部收集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共切除33个病灶,除1例食管平滑肌瘤和1例残胃Ⅱa c型早期癌未完全切除外,另31例均切除完全。全部病例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内镜随访1-12月,除前述的1例残胃早期癌复发外,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对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是一种简便易行、适应证广、安全有效的切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阑尾腔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镜。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内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不同临床特点的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6年间经内镜发现并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105例106个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早期大肠癌中91.5%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Ip型34个,Ips型13个,Is型26个,IIa型11个,IIa IIc型22个。其中IIa IIc型的22个病变中21个为粘膜下的癌(Sm)。Sm癌的25个病变中出现3例(12%)淋巴结转移。治疗上,经内镜下切除13个病变(12例),其中1例Sm癌术后局部复发,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或者肠管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93个病发。结论 IIa IIc型的大部分为Sm癌;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我见;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Sm癌中,凡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均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12例病人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常规染色,息肉基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病灶隆起,黏膜与肌层分离,再以高频电切除,创面过大者用钛夹封闭。结果 7例病人均一次切除,5例病人因患肉过大分次切除,1个月后复查未见息肉复发。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首选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双胃镜粘膜切除法切除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1年3月至1992年12月,我院应用双胃镜对6例粘膜层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其中Ⅱc型早期胃癌1例,Ⅱa型早期胃癌2例,扁平隆起型重度异型增生2例,山田1型腺瘤1例,所有病变直径均小于2cm。一次操作病变完全切除3例,经第二次操作又完全切除2例,残留切除1例,后又补充外科手术切除。经追踪3~21个月,尚未见复发征象。文中对本法适应症、完全切除的标准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10月~1995年10月经结肠镜下息肉除,粘膜切除或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局限于粘膜(M)和粘膜下层(SM)的大肠早期癌72例,其中M型63例,SM型9例。男性38,女性34,老年期>60岁23例,老年前期34例,<45岁15例。以直、乙结肠最多见54例(75%)。病变以直径1~2cm最多有38例(52.7%)。内镜下形态Ⅰ型隆起型有48例(66.6%)。结肠镜肉眼确诊癌仅12例(16.6%)。活检病理确诊癌占58.8%。72例中12例作根治性手术,其中1例SM癌有淋巴结转移。58例在内镜下除,2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随访4年,其中1例Is型3月后复发,追加手术有淋巴转移,术后4年肝转移死亡。另有10例(13.8%)又发现新生腺瘤再除。本结果提示结肠镜对发现早期癌有很大价值,但肉眼判断及活检诊断价值不大,主张内镜下作病变除或切除,全瘤病理检查最有价值:如是M癌无需追加手术,SM癌主张作根治性手术。所有早期癌均应作全结肠检查和手术后继续结肠镜随访,可发现多发癌和新生腺瘤。大肠早期癌若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本组4年生存率为98.7%.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早期大肠癌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黏膜切除术应用、内镜质量的提高,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条件日益成熟,并已有不少对早期大肠癌采用内镜切除治疗的报道。近年来我院对大肠镜检查发现18例早期大肠癌病灶,根据病灶不同形态,采用高频电摘除术和不同的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探讨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A型1个,Ⅴ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肠平坦型病变EMR术后病变残留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技术.对胃肠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肿瘤可以应用该技术行内镜下切除。经典的EMR技术包括:黏膜下注射法EMR术、黏膜下注射法EPMR术、透明帽辅助法EMR术(Cap-EMR术)及附加外套管透明帽辅助EMR术。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术已成为标准的平坦型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在20mm以下的早期癌及平坦型腺瘤,在日本已广泛应用,国内已有少数大医院成功开展此顶技术。以上各种EMR技术如能掌握好手术指征,多数能将病变完整切除,但病变范围较大或病变位置特殊操作困难时,用EMR术有时难以完整切除病变。此时,对残留病变的处理极为关键,如果残留病变小而分散,用氩气刀或高频电凝可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残留病变较大而集中,则需再次行EMR术进行整片切除,处理残留病变的时期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在EMR术后1个月内残基的水肿及炎症反应比较明显,不宜行任何治疗,而EMR术后2个月以后则残基已很好愈合,结肠镜复查可清楚显示病变有无残留,因而此时处理残留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患肉的疗效。方法 对102例上消化道息肉病人采用不同方法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结果 治愈率100%,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复查未见患肉复发。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显著。治疗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肠癌术后吻合口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9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因症状复查177例,103例有吻合口病变,无症状复查113例,47例有吻合口病变,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3个月~1年内复查87例,主要病变为吻合口炎症(38例)、缝线残留(21例)、癌复发(6例);1~3年复查156例,主要病变为炎症(35例)、良性增生(14例)、癌复发(4例);3年后复查47例,仅有少部分良性增生(4例),癌变少见(1例)。结论大肠癌术后吻合口可发生炎症、增生、癌复发等多种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因此,应定期复查肠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内镜粘膜切除术切除胃内早期恶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1年3月至1994年9月,应用内镜粘膜切除术切除胃内早期恶性病变14例,其中早期粘膜层胃癌6例:IIc型4例IIa型2例;扁平隆起型重度异型增生3例;山田I型腺瘤5例。所有病变最大直径均小于20mm。一次操作病变完全切除10例,经第二次操作又完全切除2例;不完全切除及残留切除各1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现已追踪4~41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早期癌染色后内镜下外套管切除术及随访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提高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消化道早期癌的完全切除率。方法 采用复方碘溶液、煌蓝、美蓝对食管、胃、直肠早期癌灶染色,然后行内镜下外套管粘膜切除术。结果 从1994 年至1998 年共治疗12例早期癌病例。平均病灶直径(15.7±9.8)m m (3~30m m )。术后1、3、6、12、24 及36个月复查胃镜或肠镜并活检。其中2例癌细胞残留,1 例为食管癌,另1 例为直肠癌。这2 例原发病灶均大于25m m ,辅以放射治疗或外科手术。内镜下完全切除率为83.3% ,其中8例随访期> 36个月,存活率为87.5% 。结论 染色技术加内镜下外套管粘膜切除术可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的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人接受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治疗,其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护理的重点是:术前肠道清洁、心理护理、合理术前用药,术后病情观察、饮食管理、排便指导等,有效地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双重内镜下用粘膜活检切除法切除4例病变,性质如下:粘膜内早期胃癌1例(Ⅱc型),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胃息肉1例和粘膜下肿瘤1例(二者为Yamada Ⅰ型),4例病变均小于2cm。未见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胃癌者内镜下切除后7天又行根治性胃切除,切除的胃标本病理检查显示内镜癌灶切除干净,无癌细胞残存。不典型增生者术后随访6周,内镜下活检未再有不典型增生的改变。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自1992年1月~2003年3月,共检查结肠镜9 870例,检出大肠癌673例,其中大肠类癌16例(占2.38%),根据类癌大小分别采用肠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和改良的内镜下挖洞式切除术切除.现将其内镜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根治。普通白光内镜检查难以发现ESD术后的残留和复发病变,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可对黏膜病变作出实时体内组织学诊断而无需活检。目的:探讨CLE在ESD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6月一2011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因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而接受ESD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行CLE随访。综合首次ESD、CLE复查发现病变后追加的手术切除以及CLE活检病理结果作出最终诊断,并与CLE诊断进行对照。结果:共20例行ESD治疗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CLE随访。ESD术后1个月CLE复查发现2例残留病变,术后6个月CLE复查发现1例复发病变,CLE诊断均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追加剖腹手术病理诊断2例残留病变为HGIN,1例复发病变为早期分化型腺癌。其余17例患者3次CLE复查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CLE检查可准确诊断ESD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对ESD术后内镜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