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性,4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后入院。有强直性脊椎炎史。入院后第2天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中患者强迫采取半侧卧位。分别将心室和心房电极导线送入流出道和右心耳。术毕回病房后12导联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呈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起搏图形,疑及起搏左室。心脏超声示房间隔中段见一较大的回声缺失约3.6 cm,二维超声可见起搏导线自右房经缺损处入左房,再经二尖瓣入左室,固定于左室后侧壁腱索水平。再次手术将电极导线移位至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4岁,因电池耗竭行双腔起搏器更换术,术后1 h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房室无感知,药物转复无效。行起搏器程控,将心房、心室电极极性程控为单极,房室感知良好,心房扑动随之终止。 相似文献
3.
1例具有除颤转律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患者,术中应用传统的4194普通冠状窦电极顺利植入靶血管即心侧静脉,术中因撤鞘时电极脱位,曾更换过直、弯、软等3个不同型号的冠状窦静脉鞘,撤鞘仍困难,选择心后侧静脉作靶静脉却因膈肌刺激而放弃,最后不得已使用StarFixTM4195主动固定电极并成功植入,手术时间长达6h。1例CRT术中发现靶静脉解剖存在电极固定困难和脱位因素,直接选择StarFixTM4195植入成功,手术时间少于2 h。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6岁,因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衰(心功能NYHAIII级),左室射血分数(LEVF)32%,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52ms)植入CRT,后因电极感染转入我院。该患者左室起搏电极导线经胸心外膜植入(图1A),术后CRT工作良好。后因右房及右室起搏电极导线脱位,而行电极导线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5)
患者女性,62岁,因胸闷乏力发现起搏器失夺获,7年前行单腔起搏器植入,5年前因电极故障再次植入心室电极,2个月前行起搏器更换。检查发现二次植入电极绝缘层破损,单极设置可夺获心室。 相似文献
6.
2例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分别示后侧静脉中段局限狭窄80%和后侧静脉中远段均匀狭窄50%,应用球囊扩张技术送入2.0×15 mm Runthrough球囊,6~8个大气压扩张狭窄段静脉,然后顺利送入左室电极至静脉远端。术后当天及术后1,3,6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没提示心包积液。起搏参数无明显变化。左室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提示:球囊扩张技术是解决靶静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提高左室电极置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冠状静脉球囊扩张后置入左室电极起搏参数长期观察一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发作胸闷、气短4年加重1个月入院。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造影示后侧静脉近中段狭窄80%,4193型左室电极不能通过狭窄处,狭窄段静脉经球囊扩张后,送入4193型左室电极导管至静脉远端成功,测起搏参数为:阈值3.0~3.5 V,阻抗842Ω,R波振幅8.5 mV。术后一周左室电极阈值即降至1.5 V,6个月降至1.0 V,1年后左室电极阈值仍保持在1.0V,其它起搏参数亦无明显变化。结论:运用球囊扩张技术解决靶静脉狭窄后置入左室电极,长期观察其起搏参数是良好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4)
一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患者,术中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左室侧后静脉迂曲,且起始部与冠状静脉主干夹角锐利,导丝难以送入靶静脉。利用鞘中鞘联合双导丝技术,顺利将左室电极导线送入左室侧后静脉,极大的缩短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手术时间,减少了射线曝光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4)
患者女,82岁。胸闷、胸痛4天至当地医院诊治,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予临时起搏器植入治疗。因症状未缓解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行急诊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起搏电极导线穿透心尖部室间隔进入左室心尖部,并穿透心尖部肌层进入心包腔,合并心包积液。经多科室联合会诊,急诊行全麻下心脏损伤修补术+起搏导线安置术。 相似文献
11.
110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临床经验和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室电极的植入方法、特殊病情的个体化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10例心力衰竭患者行CRT。左室电极植入的方法:冠状静脉窦(CS)插管、CS及心脏静脉逆行造影(RCV)、选择靶静脉并植入电极。根据RCV静脉解剖特点选择靶静脉及特殊情况个体化处理。观察左室电极植入的成功率、左室电极的型号、置入CS靶静脉的部位、并发症。结果左室电极植入成功率为96.4%(106/110),4例左室电极未成功植入者包括1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2例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1例行心外膜左室电极植入术。9例特殊情况需个体化处理,其中2例心侧静脉狭窄应用球囊扩张数次,3例应用多根经皮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导丝加强支撑下植入左室电极,4例需更换不同型号或厂家的电极(包括3例术中和1例择期更换)。术中发生冠状静脉夹层或心肌穿孔5例(4.7%),仅1例择期CRT成功,另4例发生轻微夹层,少量或未见心包积液,但血流动力学稳定未影响左室电极置入。术中急性左室心力衰竭4例(3.7%),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例(1.9%),均经治疗未影响手术。结论左室电极植入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采取个体化处理策略,可提高左室电极植入的成功率、并使并发症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4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QRS波137.5±9.6ms,射血分数0.31±0.05的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左室导线植入困难的条件下,采用保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的处理方法,获得较好的植入效果。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8岁,因"反复劳力性胸闷、气促10年"入院,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IV级。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后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后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术,首次经静脉左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后改经心外膜途径行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植入,并最终完成了CRT-D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患者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心功能和心脏超声检查各项参数明显改善,提示经心外膜途径植入左室电极导线是经静脉途径左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时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1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第10天自觉左侧腹部跳动感,一直未缓解,术后24天胸片及CT均证实右室电极导线穿出心影。在麻醉科、心外科保架下成功地进行了右室电极导线调整术。术后随访1个月起搏正常。 相似文献
15.
16.
蜂蜇伤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急性左室心力衰竭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18岁。蜂蜇伤后送往我院急诊室心电图监护时突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表现抽搐及呼吸停止,经电除颤、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多巴胺及入院后应用激素、强心及营养心肌治疗,6天后治愈出院。结论:蜂蜇伤后蜂毒损害心肌,可使心肌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而呈现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4)
患者女性,49岁。12年前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晕厥,在安置起搏器放置电极过程中"无意"经房间隔缺损处,将心室电极植入左室心内膜,起搏器安置术后1个月,患者行部分房室管畸形心内修复及三尖瓣成形术时,证实心室电极植入左室。2年前起搏器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电极各项参数正常,未予更换。12年中未常规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未出现相关血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2)
患者女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4天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感知不良,反复出现心房起搏脉冲后宽大QRS波及相隔110ms起搏脉冲,胸片检查提示心房电极导线脱落至心室内,心房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宽大QRS波落在交叉感知窗内触发反复心室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77岁,间断胸闷、气短、心慌4年,加重1月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后给予优化的药物治疗后,植入了Medtronic8042三腔起搏器。植入过程中4193型左室电极进入多处冠状静脉均起搏不良,而利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导丝于心侧静脉进行延伸起搏后获得满意阈值(1.5V),但阻抗较低仅有306Ω,患者起搏器植入处肌肉跳动明显,将左室电极起搏模式由Unipolar改为LVtip/RVring模式后,肌肉跳动消失,1个月后随访,未有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活动度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提高。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2岁。永久起搏器导线致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中见起搏导线穿过三尖瓣后瓣近前瓣处瓣缘,将后瓣叶顶起致关闭不全,导线与三尖瓣腱索粘连缠绕。将起搏导线拉出,行三尖瓣成形术(阶段性De Vaga成形),重新放置起搏导线。提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时,需操作规范、轻柔,必要时使用实时三维心脏超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