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当前我国高血压控制率很低,约为6.1%,其原因较多,其中难治性高血压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往往血压较高、病程较长、心脑血管并发症较多,是引起高血压人群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最危险组分。因此,正确的评估和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才能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人民军医》2011,(2):140-140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较好地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6月,我们采用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10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同时也足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致死原因,会影响到患者重要功能脏器(如脑、心、肾)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宋瑛 《西南军医》2005,7(6):101-10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围产期母儿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故对其分类国内外均未统一。因其病因未明,所以目前还不能完全预防妊高征的发生。但尽早预测和预防,可以控制其发展及减少母儿并发症,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因其知晓率低和治疗率低、药物不耐受、患者依从性差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原因,有近1/3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处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状态。为此,寻求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十分迫切。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基于导管方法应用射频消融选择性靶向损毁肾交感神经,以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目的。有两项临床试验(Symplicity HTN-1和HTN-2)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估,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本文简要介绍这一技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最新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呈逐年增长态势,已成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已占据我国疾病病死率之首[1],有关高血压的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们通过对我院干部门诊及干部病房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老年人群高血压与年龄及相关疾病的关系,从而对早期发病者进行针对性干预,为防治或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可以造成患者颈动脉病理性改变,而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发病基础,因此强调早期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十分具有临床价值,并且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也具有探讨价值[1,2]。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目前是一种成熟的检测技术,可以在早期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检测,给出具有价值的评估结果,便于临床诊断,同时该领域尚具有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以大中动脉内膜脂质沉着、粥样斑块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管壁硬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但普遍认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促进冠状动脉、颈动脉和外周动脉硬化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且血压水平与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通过控制血压来延缓AS,对减少不良心脑血管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驻杭州地区军队老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状况,分析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1287例老年人按疾病分为糖尿病组、高血压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无糖尿病无高血压组,采用病史回顾与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状况,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8.66%;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2.23%,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病组的11.71%及单纯糖尿病组的15.63%(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及血压,严格达到靶水平,对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张蜀平  余开选  袁晶  李运明  黄欣  石俊婷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74-1276,F0003
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病,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防治高血压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管理及其上游防治的一项主要内容。本次调查成都20个军队干休所老干部中的高血压患者,并全面评估其检测指标、合并疾病、药物应用与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胡伟 《民航医学》2007,17(4):25-26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当代病理产科一大难题,发病率达5%~10%,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发育迟缓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本病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母婴的健康甚至生命。现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药物治疗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血压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研究表明良好的药物依从性,能使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或达到高血压管理水平,从而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为了解高血压患者遵医用药行为,笔者对社区7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冈素,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键。国内外众多大型临床试验证实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三级高血压发生心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我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 000万[1],而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率居我国疾病死亡率之首[2]。因此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十分必要。本研究对在我院疗养的12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  相似文献   

15.
杨华  徐晓辉 《西南军医》2013,(5):543-54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探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其血压、脉压、临床症状、体征及合并症等。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为主,血压波动明显,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结论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有其特殊性,采取综合措施干预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急性左心衰发生的原因及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对本院2005-01~2010-08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病人经积极抢救,严密观察,紧急手术,及时挽救了母儿生命,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结论:重视产前检查,加强预防,及早发生心衰的早期表现,心衰一经改善,应立即手术,也可一边控制心衰,一边手术。  相似文献   

17.
<正>高血压是心血管领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将造成靶器官(心、脑、肾)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1]。TCD有助于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病变的严重程度[2]。现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TCD检查中的异常表现,探讨TCD检测高血压患者不同阶段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是全球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疾病.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而环境因素主要与营养膳食有关.因此,高血压患者平时在饮食上要有所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变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128例非高血压老年人群分为2组,有心脑血管疾病组68例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组6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24 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变异(BPvs)与舒张压变异(BPvd)。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24 h收缩压变异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变异标准差(24 h DsD)、白天收缩压变异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变异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变异标准差(nDsD)变异例数与无心脑血管疾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比较这些参数,发现有心脑血管疾病组24 h血压变异显著大于白昼血压变异,白昼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显著大于舒张压变异。结论:血压变异与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可作为预测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高血压的防治及有效控制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方法.如何有效、安全、合理地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解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特对我院门诊治疗高血压药物处方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高血压患者今后的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