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男女各1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2例均为腹膜后伴有脂肪密度的巨大肿块,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结论CT检查能很好的显示病变部位、形态、脂肪密度及周围器官的关系,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附17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病理特点与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和4例复发共1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亚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17例中发生于肾周间隙7例,其他部位10例。肿瘤最大径最大为28cm,5~10cm3例,10~20cm8例,〉20cm6例。高分化脂肪肉瘤2例,黏液性2例,多形性1例,去分化3例,混合性10例。结论 CT对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术前CT/MRI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示良性13例,恶性18例。按组织起源分类,其中间叶组织肿瘤13例(脂肪肉瘤6例、脂肪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8例。CT/MRI定位诊断正确率93.5%(29/31),组织学类型诊断正确率58.1%(18/31)。CT/MRI可比较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并可进行肿瘤部分成分的分析。结论:CT/MRI影像学表现及部分成分分析,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诊断要点,以提高对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认识,评价CT在明确腹膜后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图像,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强化程度,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结果 126例中,21例CT定位与手术部位相符合,其定位的准确性为80.8%(21/26);11例CT定性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完全相符,准确性为42.3%(11/26)。2脂肪肉瘤9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胃肠外恶性间质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节神经母细胞瘤1例,恶性神经内分泌瘤1例,混合生殖细胞肿瘤1例,卵黄囊瘤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精原细胞瘤1例。结论腹膜后恶性肿瘤种类多,大多数CT表现不具有典型的特异性,但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10例,术前2例行B超和CT平扫+增强检查,8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脂肪肉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分化良好脂肪肉瘤7例,粘液型1例,混合型2例。结论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分化良好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6.
张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5):3421-3424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加作增强。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1例。硬化性脂肪肉瘤(SLS)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1例,混合成分7例。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内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内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DL)的CT影像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对照病理,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3例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中,单发2例,多发伴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中存在明确脂肪成分,二者分界清楚,脂肪含量不一,但均较少且位于肿块周边区域。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例于术后7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1.5个月再次复发,1例于术后2个月复发,1例术后1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特征有助于活体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CT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6例,脂肪瘤1例,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嗜铬细胞瘤1例,畸胎瘤4例。结论 CT三维重建能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总结其CT特点,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23例,结合病理,回顾性分析CT征象.结果:各病理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表现为巨型脂肪密度肿块,有网状分隔和实性结节,分隔和结节轻度强化.硬化型脂肪肉瘤(SLS)多为无脂肪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可见钙化,增强延迟后实性部分强化更明显.黏液型脂肪肉瘤(MLS)多为液性密度肿块,增强后假包膜明显强化.圆形细胞肉瘤(RCLS)和多形性脂肪肉瘤(PLS)均为肌肉样密度肿块,圆形细胞型中央有大片低密度坏死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多形性肿瘤密度均匀,境界清楚,多为均匀强化.去分化型脂肪肉瘤(DDLS)为脂肪密度与软组织密度混杂肿块,两种密度分界清楚.混合型脂肪肉瘤为肿块内有上述类型脂肪肉瘤组织表现.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成分复杂,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脂肪肉瘤在不同病理分化阶段有不同CT表现,认识其CT表现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与CT表现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24例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类圆形5例,占20.83%;不规则19例,占79.17%;CT平扫:16例肿块显现脂肪组织,其余8例肿块未显现;本组行增强扫描16例,其中6例分化型、4例黏液型、2例去分化型、2例多形性型以及2例混合型。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构成比较复杂,对于组织类型存在差异的肉瘤,其在病理分化各个层级均呈现出显著CT差异,因此通过掌握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可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治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