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老年性骨质疏松、骨髓瘤和转移性肿瘤时往往发生多个椎体的病变和压缩,但文献对多发性椎体病变的成型治疗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多椎体胸腰椎病变一次性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材料与宿主反应的注意事项.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试验,病例来自2004-11/2008-10十堰市太和医院脊柱外科、康复科和肿瘤科等.对象:选择十堰市太和医院脊柱外科、康复科、肿瘤科等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合并压缩性骨折、多发性骨髓瘤和溶骨性转移性肿瘤患者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56~82岁.方法:对31例2个以上椎体异常的患者进行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局麻下先后采用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在严密监测下依次向各病变椎体内加压注射骨水泥,术后观察椎体内骨水泥注入情况和患者的反应,术后1周评价治疗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一次性椎体成形的数目,椎体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注射量、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向椎旁软组织和静脉泄漏情况,疼痛缓解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共进行33次75个椎体的成型治疗,最少1次2个椎体,最多1次5个椎体,平均1次进行2.27个椎体成型;各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4~12 mL,平均7.5 m L,椎体内骨水泥均匀充填49个,部分充填椎体者26个;注入骨水泥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其中明显缓解或消失者20例,部分缓解者11例.结论: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是治疗椎体病变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多椎体一次性成形治疗要求合理的骨水泥注射方法和剂量以及严密的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盆是溶骨肿瘤常见发生部位,经皮骨水泥注射到病灶部位能达到稳定骨折,减轻疼痛甚或治疗肿瘤的作用,但骨水泥泄漏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目的:探讨应用CT导引下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治疗9例骨盆部位溶骨病变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在CT导引下,首先确定进针点和进针角度,按照病灶的大小和扫描的层数,计算病灶的容积,估计骨水泥的注射剂量.然后使用自行设计的三维穿刺导向器引导穿刺,按照手术前计算的容积略少于计算量0.2~0.5 mL注射骨水泥到骨盆溶骨破坏部位,充填满意后退出穿刺针.对穿刺的准确性、注射剂量、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探讨.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完成5个月~4年,平均1.5年随访.手术后1~48 h症状缓解,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轻微缓解1例.手术后CT扫描无病灶周围泄漏.提示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是治疗不适应手术切除的骨盆溶骨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见效快、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恶性肿瘤较为理想的方式。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临床应用、骨水泥渗漏、术后椎体再发骨折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1987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有关骨水泥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椎体病变的文献,检索语言限于中文和英文。结果与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具有很多优点,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骨转移瘤等疾病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随着更广泛的应用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及争论,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术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1987年首次报道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目的:对国内外骨水泥材料在经皮椎体成形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了解椎体成形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存在的争议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8-01/2011-01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vertebroplas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6-01/2011-01 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体成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725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8篇.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取得良效,它既可以消除或缓解疼痛症状,又能够加固和强化椎体从而防止进一步塌陷.但如何选择病椎,单侧还是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的注入时机和注入量,如何避免穿刺损伤以及骨水泥的渗漏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背景:1987年首次报道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目的:对国内外骨水泥材料在经皮椎体成形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了解椎体成形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存在的争议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8-01/2011-01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vertebroplas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6-01/2011-01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体成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725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8篇。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取得良效,它既可以消除或缓解疼痛症状,又能够加固和强化椎体从而防止进一步塌陷。但如何选择病椎,单侧还是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的注入时机和注入量,如何避免穿刺损伤以及骨水泥的渗漏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可能会发生骨水泥外漏压迫、损伤周围脆弱的神经、脊髓、血管组织而被视为临床禁忌.目的:观察骨水泥分期注射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椎体骨皮质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全部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随机选择12椎体采用骨水泥单侧椎弓根注射,14椎体采用骨水泥双侧椎弓根注射.治疗前后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变化.结果与结论:26个椎体无骨水泥外漏及神经根及脊髓受损情况,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无手术中死亡.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椎体体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采用骨水泥分期注射经扩大了皮椎体成形手术适应证,能有效防止骨水泥外漏,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敏 《天津护理》2004,12(6):321-32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配制的适当比例和科学的取量配制方法,从而达到理想注射量的成功率.方法:将生产厂家推荐比例2:1改为1:1;粉、液取量单位用体积代替重量;调制骨水泥在20 mL针筒内进行.结果:36个椎体骨水泥注射均达到理想注射量,胸椎平均注射量为4.1 mL,腰椎平均注射量5 mL.结论:合适的骨水泥配制比例及科学的取量配制方法,操作时间从容,有助于骨水泥注射达到理想的注射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注入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注入低黏度骨水泥,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疼痛、功能障碍以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高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正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微创外科技术,创伤小、费用低、疼痛缓解迅速,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骨水泥渗漏是其并发症之一。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有关文献报道,主要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分类、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57个椎体成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折患者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5.2±1.3)ml,而肿瘤患者为(5.1±1.2)ml,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2%(41/44)。患者术前与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得分(1.7±0.7)小于肿瘤患者(2.6±1.4)(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10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加固病变椎体,止痛效果满意。手术疗效与骨水泥的用量无关而与病变性质有关:对骨折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肿瘤患者。合理使用穿刺技术,注射骨水泥前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掌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并于透视监控下注射骨水泥是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老年椎体源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本院采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源性疼痛82例126椎。椎体后壁完整,术前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采用经皮穿刺单侧或双椎弓根置入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用骨水泥进行充填。术前的临床所见及随访结果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Scale,VAS)进行评定。结果82例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6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少许渗漏,4例未见神经压迫症状,1例出现顽固性肋间神经痛;2例出现一过性心脏毒性反应;2例转移瘤出现术后疼痛加重,1天后均缓解。82例随访9~37个月,平均20.5月。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7);VAS评分,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疼痛症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老年椎体源性疼痛,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对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肺脏疾病、肾脏疾病的治疗都显示出其优越性,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8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或"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s transplant,therapy,cardiovascular diseas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众多的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性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改善心脏的功能,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已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准确诊断椎体骨髓良恶性病变对采取适当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脂肪含量改变在骨髓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MR脂肪定量成像技术鉴别椎体骨髓良恶性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行常规DSA造影,其中76例因发现病变或病变部分血管显示欠佳,行3D-DSA检查。结果 76例造影中,28例3D-DSA与常规DSA无显著差异,48例不同程度丰富或改变影像学诊断。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3D-DSA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对常规DSA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CT三维重建在口腔颌面部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应用表面遮盖显示法和多层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不同的三维病变图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病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设计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17.
超声介入治疗具有实时、安全、准确、创伤小及费用低等特点。近年来,超声介入微创治疗妇科疾病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近年超声介入在妇科疾病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缺损甚至骨不连的修复重建是矫形外科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临床综合分析,优化复合人工骨的选择。
  目的:对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实验室研究和新型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各种骨移植替代物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合理优化选择。
  方法:应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关于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相关方面的文献,在英文标题、及MeSH词中以“bone regeneration;bone graft substitute;growth factors;biomaterials ”为检索主题词。排除无关及重复性研究,同一领域则选择权威杂志近期发表文献,共保留47篇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自体骨材料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供应有限,且损害取骨部位;异体骨疾病感染风险高。而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种类丰富,性状良好,可通过不同的材料选取骨再生重建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生长因子及干细胞等组织工程材料。理想的植骨取代物要有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在合适的时间内降解,具有骨诱导、骨传导及成骨性。具体而言,骨传导性取决于植骨材料的类型、内部结构和表面性质,而骨诱导和成骨性可经生长因子与多能间充质干细胞介导而重塑骨组织。不同植骨材料选用各有利弊,要根据适应证及效果评估选择合适的优化组合,克服植骨自身局限性,使骨重建过程尽可能符合自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pamidronate dosages, given as repeated infusion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osteolytic bone disease and bone pain. Seven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pamidronate 60 mg or 90 mg i.v. every 3 weeks for a maximum of six cycles. Pain parameters, analgesic consumption and performance status were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throughout the study. Furthermore, total-body bone mineral density was measured using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at baseline, after three and after six infusions. Sixty percent (95% CI 41–77%) of the patients in the 60 mg group and 63% (95% CI 44–79%) of the patients in the 90-mg group had a sustained reduction of pain intensity and were classified as pain responders. Median duration of pain response was 15 versus 12 weeks in the 60-mg and 90-mg groups, respectively (P=0.32). After two infusion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ain intensity, pain frequency, general well-being and WHO pain score were observed (P<0.01). A trend toward improved performance status and reduced consumption of analgesics was also observed. Patients in the 90-mg group had more pronounced bone remineralization as measured by total-body bone mineral dens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able between the two pamidronate treatments in any of the parameters evaluated. In conclusion, bone pain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repeated pami-dronate infusion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steolytic bone disease. Pamidronate 90 mg every 3 weeks results in higher bone remineralization, but this difference did not translate into a further increase of palliative effects. Published online: 5 November 1998  相似文献   

20.
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行常规DSA造影,其中76例因发现病变或病变部分血管显示欠佳,行3D—DSA检查。结果76例造影中,28例3D—DSA与常规DSA无显著差异,48例不同程度丰富或改变影像学诊断。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3D—DSA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对常规DSA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