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TEP)中留置负压引流管预防术后血清肿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115例双侧腹股沟疝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留置负压引流管分为引流组(n=48)与对照组(n=6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双侧疝分型、手术时间、出血量、疝囊处理方式、手术后前3 d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4.17%vs. 22.3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间隙留置负压引流管可有效减少腹腔镜TEP术后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中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连续收治的68例成人单侧Ⅱ、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TAPP术。其中引流组38例,在关腹膜前将十字形负压引流管放置于疝补片与腹膜之间,引流管从同侧戳卡孔引出接负压吸球。对照组30例,未放置负压引流。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引流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52.50±12.06)min比(48.83±15.23)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3.29±0.98)d比(1.93±0.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1/38)比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负压引流可观察术后积液或出血情况,降低血清肿发生;负压管还可有效减少死腔,防止补片移动。十字形负压引流无侧孔洞,引流效果佳,不易堵塞,拔除便捷,不易使补片移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有效预防及减少术后血清肿提供必要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BMI、疝类型(斜疝、直疝、股疝)、疝一般情况(疝囊大小、双侧疝、阴囊疝、难复性疝、嵌顿疝)、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补片、疝囊处理方式、补片固定方式及血清肿等,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对数似然比检验)与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引起术后血清肿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直疝(P=0.011)、胶水固定补片(P=0.006)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直疝(OR值1.873,95%可信区间1.038~3.380)、胶水固定补片(OR值为1.514,95%可信区间1.019~2.251)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疝及胶水固定补片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推荐减少胶水固定补片,消灭直疝假性疝囊形成的残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临床血清肿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施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患者67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个月内发生临床血清肿情况,分析血清肿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共发生术后临床血清肿11例,以0-Ⅰ型患者较常见,多数患者在术后无需干预,Ⅲ-Ⅳ型出现在术前疝反复突出、疝囊颈粘连严重患者。仅少数Ⅳ型患者需抽液并加压治疗。结论 TAPP术后血清肿发生因素与患者腹股沟区病变程度相关,术中精细操作及术后早期加压有助于减少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血清肿作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不同学者对于血清肿理解认知不同,导致报道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差异较大。患者因素、医师的经验以及补片材质、固定方式等均是患者术后形成血清肿的重要原因;在治疗方面,大多数情况下血清肿可无需临床干预即可自行吸收,仅当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感染等少数情况下进行临床干预。因此,对于降低围手术期血清肿的发生率仍需以预防为主。笔者就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538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分析总结血清肿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结果538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清肿39例,血清肿的发生率为7.2%,其中Ⅰ/Ⅱ型33例(6.1%),给予观察及中药芒硝外敷处理后痊愈;Ⅲ型5例(1.0%),给予中药芒硝外敷、细针穿刺抽吸等处理后症状好转;Ⅳ型1例(0.2%),经反复抽吸症状未明显改善并伴有补片排斥反应,遂行二次手术取出补片及彻底清除血清肿后痊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疝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和疝囊离断是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χ2=4.165、11.242、3.857、4.802,P=0.031、0.001、0.045、0.029)。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围手术期多种措施来防治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为91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并发血清肿。对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疝囊大小、疝类型、手术方式、血红蛋白、白蛋白、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与术后血清肿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肿组年龄(t=-2.172,P=0.032)大于无血清肿组,手术时间长于无血清肿组(t=-2.695,P=0.023);病程≥5年的患者血清肿发病率高于病程<5年者(χ~2=13.239,P<0.001);疝囊直径≥5 cm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高于疝囊直径<5 cm者(χ~2=10.21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病程≥5年、疝囊直径≥5 cm是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病程、疝囊大小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个体化治疗、精准解剖与合理选择补片可降低血清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653侧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总结控制血清肿发生的方法。 结果2014至2016年血清肿发生率逐年下降(16.7%比11.8%比9.6%,P<0.05)。Ⅲ型血清肿共4例。Ⅳ型血清肿共9例,其中7例经穿刺抽液后痊愈,2例经穿刺抽液多次无效于术后1年后行鞘膜反转术。1例痊愈,1例术后再次出现积液。 结论可通过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损伤及合理的补片选择降低血清肿发生率。血清肿如不引起患者明显不适,可仅给予观察直至其自行消失,无需主动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方式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6例单侧(左/右)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83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53例。分析两种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方式及特点。结果:136例手术均获成功,未中转开腹。未出现血管、输精管及膀胱损伤。术后发生阴囊血清肿6例,尿潴留11例。手术时间TAPP平均(77.34±18.5)min、TEP平均(85.75±11.9)min。TAPP患者平均住院(4.2±1.6)d,TEP平均(4.5±1.4)d。出血量平均(6.7±2.1)ml。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TAPP手术操作空间较TEP大,技术容易掌握;TEP于腹腔外进行手术操作,保留了腹膜的完整性,但学习曲线较长。TAPP、TEP均安全有效,且较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复发率低等特点,适合在有条件的医院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管对减少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鄂尔多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TAPP术式的成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50例。引流组患者26例,将十字形负压引流管放置于疝补片与腹膜之间,经过腹膜外从同侧戳卡孔引出接负压;对照组患者24例,未放置引流管。对比分析引流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 结果50例患者中直疝11例、斜疝39例。引流组平均手术时间[(69.04±3.49)min]较对照组[(64.38±3.41)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引流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仿[(1.69±0.09)d vs(1.71±0.0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术后短期(2 d),引流组的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69%)vs 8(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引流组与对照组术后长期(7、14 d)的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d:2(7.69%)vs 5(20.83%),P=0.181;14 d:0 vs 1(4.17%),P=0.302]。 结论负压引流可减少TAPP术后早期血清肿的发生,对长期血清肿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浆液肿发生率较高,浆液肿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现象。关于如何预防腹腔镜疝术后浆液肿的发生,尚无一致意见。本文阐述了腹腔镜疝术后浆液肿发生的机理,易发因素及预防措施,并介绍了我们在这方面的临床经验。腹股沟直疝及大的斜疝或者阴囊疝术后浆液肿发生率较高。对于腹股沟直疝,可以在腹腔镜疝直疝修补术时将疝囊关闭(采用倒刺缝线或者endoloop)值得推荐,对于较大的腹股沟斜疝,可以尝试采用倒刺缝线悬吊远端疝囊,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以选择性放置引流管,早期拔出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腹直肌后鞘后方路径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的特点、手术技巧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为98例腹股沟疝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后方路径行TEP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股沟斜疝89例、直疝9例;双侧疝9例,单侧疝89例。结果:9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5110 min,单侧平均(42±3.5)min,双侧平均(63±5.6)min。术后住院2110 min,单侧平均(42±3.5)min,双侧平均(63±5.6)min。术后住院25 d,平均(3±0.5)d。术后并发气腹腹胀、阴囊气肿11例,阴囊血肿1例。随访65 d,平均(3±0.5)d。术后并发气腹腹胀、阴囊气肿11例,阴囊血肿1例。随访61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腹直肌后鞘后方路径行TEP,可直接进入腹膜外间隙,充分游离疝囊、精索后,利用补片边缘的可塑性,通过一小片补片重叠缝合,使精索牢靠地嵌入补片内,达到了固定补片的目的,无需钉合;手术简单快捷,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总结其手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为25例腹股沟疝患者行单孔腹腔镜TEP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7~123 min,平均(90.04±15.30)min;术后住院2~4 d,平均(3.16±0.75)d。2例患者术后发生阴囊血清肿,术后均无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及补片排斥反应等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佳。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单孔腹腔镜TEP治疗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瘢痕小,美容效果好,可在熟练掌握常规腹腔镜TEP的基础上应用于对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疝缺损对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清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使用0号涤纶缝线缝合关闭疝环和直疝疝囊腔;对照组患者不处理疝环,2组患者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分别复查腹股沟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腹股沟区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并评估血清肿的积液量,同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慢性疼痛和复发情况等。 结果术后7 d、1个月复查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组血清肿积液量分别为(30.63±6.86)ml、(20.19±5.94)ml明显高于试验组(15.45±4.16)ml、(11.00±2.2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血清肿积液量(13.18±5.13)ml与实验组(10.00±0.00)比较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53.21±8.21)min高于对照组(47.60±5.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3.09±0.55)d与对照组(3.08±0.63)d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慢性疼痛及复发。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缺损这一操作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感染、疼痛及复发等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股沟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的常见并发症,临床更加合理地应用TEP。方法: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完成TEP121例,共150侧。记录术后腹膜外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恢复日常活动天数,以及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等资料。结果:(1)本组常见术后并发症有急性尿潴留3例(3.29%),阴囊血肿及血清肿分别发生7例(4.67%)和5例(3.33%),均为Ⅱ型以上患者;术后引流量随腹股沟疝分型级别升高而增加,Ⅳ型TEP患者术后引流量平均为148.57ml,显著多于其他类型组(P<0.05);术后神经痛发生7例,其中髂腹下神经痛4例,股外侧皮神经痛3例,持续约2月后均自然缓解;(2)术后神经痛与术中固定钉数有关,全组43侧非固定组术后仅有1侧发生术后神经痛,占2.32%;固定组107侧术后发生神经痛6侧,占5.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神经痛发生比例随固定钉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充分了解TEP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规范操作并正确把握手术指征对顺利开展TEP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我科从2012年4月到2016年6月间采用腹腔镜术式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共251例,观察术后1个月内血清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找出其原因及探讨处理对策。结果〓4年间共发生血清肿42例,大多数无需处理,仅3例需抽液并加压治疗,全部42例患者未发生感染。血肿可能与年龄、手术方式和伴随较严重的疾病有关。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可能涉及到年龄、手术方法及严重的伴随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