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38例三叉神经癌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35例有明显血管压迫,在显微镜下显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注意处理好岩静脉,寻找责任血管后,用涤纶片将责任血管与神经根隔离。其中2例同时有静脉压迫,电凝切断并予神经分离,3例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外2/3切断。结果 35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口服止痛药可控制。1例3个月后疼痛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根部蛛网膜病理变化。方法对43例实验组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根部蛛网膜和21例对照组颅脑外伤患者近侧裂或侧裂部的蛛网膜送病理检查,采用SPSS软件,运用卡方检验对两组资料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水肿、钙化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再进一步将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钙化例数二者行两两对比。结果两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钙化的阳性率的卡方检验P<0.05,二者有显著差异,水肿阳性率无差异;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钙化例数二者行两两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根部周围环境中存在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存在可使局部水肿、长期存在可形成钙化。  相似文献   

3.
经后颅窝入路对7例三叉神经痛、5例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有6例发现三叉神经根受小动脉压迫,1例受静脉压迫。7例病人于血管减压后疼痛完全消失,且无任何神经缺陷遗留。5例面肌痉挛患者中4例面神经根受小动脉压迫,血管减压后症状都获得明显缓解。1例在面神经根部未发现血管压迫,此例术后疗效不佳。微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是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一种重要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治疗这两种疾病的近期疗效甚佳,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本组1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有明显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并与术前MRTA检查一致,在显微镜下显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注意处理好岩静脉,寻找责任血管后,用自体筋膜片将责任血管与神经根隔离。结果10例症状术后立刻消失,4例症状术后2天消失,1例3个月后疼痛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58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后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 3588例中均见到有走行异常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进入脑干段,术后治愈3378例,显效103例,有效67例,无效37例,死亡3例.3013例得到0.6~24年随访,有2735例治愈,111例显效,50例有效,38例无效,79例疼痛复发(其中有49例行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异常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进入脑干段,神经根周围蛛网膜增厚粘连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术者的经验和熟练操作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35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经MRTA证实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中累及三叉神经单支者3例(占8.6%),两支或三支者32例(占91.4%)。67.0%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多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上内侧血管压迫占52.6%,上外侧占28.3%,下侧占19.1%。35例患者中有52.5%术后疼痛完全缓解,31.4%部分缓解,而有16.1%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复发。结论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全程充分减压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重要因素;采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angiography,MRTA)方法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1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根据术中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分别采用Teflon棉隔离、血管悬吊、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及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等手术方式。其中发现明确血管压迫,尤其压迫处神经变形者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部分责任血管仅与神经接触者,行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责任血管为长袢状者行血管悬吊;而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154例,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19例.未见责任血管但明显蛛网膜增厚者5例。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45例,动静脉联合责任血管22例,单纯静脉责任血管6例。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155例,减压加部分感觉根切断11例,责任血管悬吊7例,蛛网膜松解加感觉根部分烧灼s侧。术后疼痛立邵消失169例,显著减轻者6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75例(98.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2例.疼痛复发如术前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责任血管类型采取适当减压方法是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及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任志文  刘祺  姬云翔  赵冬 《吉林医学》2011,(6):1192-119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报告2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所有病例均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血管压迫神经,将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Teflon棉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内镜辅助手术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随着术后随访病例的增多 ,随访时间的延长 ,病情复发率随之增高。本文就三叉神经痛致病因素及外科治疗体会做经验总结。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6例 ,年龄 37岁~ 72岁 ,平均5 2岁。症状 :牙痛为首发症状 3例 ,Ⅱ支分布区疼痛 11例 ,Ⅰ支~Ⅱ支 6例 ,Ⅱ支~Ⅲ支 4例 ,疼痛分布区感觉明显减退 4例。1 2 手术方法 :手术常规枕下乳突后开颅 ,剪开三叉神经周围蛛网膜 ,明确三叉神经根部压迫血管 ,在桥脑、神经根、血管之间垫入teflon棉片 ,三叉神经出桥脑至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欲行微血管减压术的21例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高分辨率磁共震(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及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TOF)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所得原始图像资料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的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21例患者术前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走行,其中19例患者共发现责任血管20根,术中证实与影像学检查所见吻合.2例患者术前检查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发现为细小前下动脉压迫.结论 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在术前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可很好地显示三叉神经形态、走行及责任血管,对术前制定手术入路、减少术中探查时间等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见小脑上动脉压迫38例,接触11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9例,接触7例;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同时压迫9例;无名静脉接触3例。伴蛛网膜粘连增厚43例。结果:术后痊愈78例(89.7%),部分缓解7例(8.0%),无效2例(2.3%)。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尤其对神经受动脉压迫而出现明显压迹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与有髓鞘纤维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有髓鞘纤维病变与三叉神经痛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痛支与非痛支神经及5例无三叉神经痛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舌神经、眶下神经及耳大神经.结果: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痛支及非痛支神经的有髓鞘纤维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神经膜细胞(雪旺细胞)、髓鞘、线粒体的病变;5例无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患者中仅1例年龄最大者,舌神经出现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类似的病变.结论:有髓鞘纤维的病变与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发病因素之一;有髓鞘纤维的病变可能是一种增龄性变化;在有髓鞘纤维病变的基础上,是否发病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分离责任血管并充分游离神经周围与神经有粘连的蛛网膜后,用小自体筋膜片垫在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将两者隔离。结果:17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者13例,术后3天疼痛消失者4例。术后面部麻木1例,轻度面瘫1例,术后3个月均恢复。无继发性颅内出血、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情况,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复发1例。结论:神经内镜技术在原发性TN微血管减压术中,具有操作视野清晰,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损伤血管、神经和脑组织,术后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的特点,是治疗原发性TN的最佳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例,选择靶 为三叉神经根,靶点中心剂是为70-90Gy。结果随访2-19个月,疼痛完全消失13例,疼痛缓解〉50%者2例(10%),无效1例,总有效率95%。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安全,且能保留面部感觉,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既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其神经生理功能的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叉神经高位撕脱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23例.手术时上颌神经从翼腭窝段切断,下颌神经从下颌骨乙状切迹内侧下颌隆突处切断,然后撕脱周围支,效果良好,术后2年复发率为27.78%。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解剖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第5、7、8、9、10脑神经根的动脉供应及它们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探讨5、9神经痛和半面痉挛的原因。方法:解剖了45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标本,从背腹两面观测第5、7、8、9、10脑神经根的滋养动脉及这些脑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制 关系。结果:三叉神经根的滋养动脉主要源于基底动脉发出的脑侨外侧动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前动脉发支供应,舌咽、迷走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发支供应,三叉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上动脉)接触的占50%,形成压迫的占12.5% ;面神经根被邻近血管(小脑下前动脉)压迫的占24.5%,与邻近血管接触的占14.3%;舌咽,迷走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下后动脉)接触的占24.4%。结论: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是这些神经根受到邻近动脉的压迫。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治疗的靶点—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对伽玛刀治疗的6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近端的靶点—效应和剂量—效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3例经6~72个月,平均为36.74个月的随访,疼痛消失37例(58.73%),疼痛缓解90%以上12例(19.05%),缓解50%以上9例(14.29%),无效5例(7.93%),总有效率92.07%。治疗靶点选择三叉神经根近端的疗效对比三叉神经半月节有显著差异(P<0.05)。中心剂量120Gy与120Gy以下在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三叉神经根近端为靶点,中心剂量在120Gy是最佳治疗方案。同时三叉神经根在MRI上的长度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如基底环Y轴按平行眦听线(CM)向前开放15度角的直线安装,则断层扫描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全程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准确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并确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头部MRI平扫及3D-SPACE序列扫描,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3D-SPACE序列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寻找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且所有患者最终诊断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结果24例患者中,症状侧血管神经Ⅰ型3例(12.5%),Ⅱ型16例(66.7%),Ⅲ型5例(20.8%);而无症状侧Ⅰ型17例(70.8%),Ⅱ型7例(29.2%),Ⅲ型0例(0.00%);双侧压迫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脑池段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