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01例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儿行胃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十二指肠炎14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胃窦溃疡1例,食管裂孔疝2例,未见异常2例。全部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总阳性率47.52%,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渍疡、胃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41.07%(23/56)、35.71%(5/14)、73.08%(19/26)和100%(1/1)。结论 小儿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张对有症状且确诊为HP感染相关性的胃炎、溃疡病采取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再发性腹痛患儿84例,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结果 84例儿童再发性腹痛中,HP感染率为56%,男童阳性率大于女童,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5),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上升。结论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HP感染有关,男童HP感染率大于女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共测定了345例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 慢性胃炎组213例,幽默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8%(144例);十二指肠溃疡组1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52%(68例)。结论 ^14C尿素呼气试验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66例经排除了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采用三种方法检测HP:免疫印迹法、^13C-UBT及组织学染色找菌。所有病例均进行胃窦粘膜活检检查。结果:胃镜所见:政党例(7.58%),慢性胃炎61例(92.42%),慢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9例(13.64%),合并食管炎1例(1.52%),合并胆汁返流5例(7.58%),合并胃粘膜脱垂1例(1.52%),合并消化性溃疡8例(12.12%),HP阳性率33.33%。66例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观察到胃炎症状与HP感染相关,66例中胃窦粘膜活检正常3例,Giemsa染色找菌HP全部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37例,Giemsa染色HP阳性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重度26例,Giemsa染色阳性16例。结论:儿童再发性腹痛多数存在器质性病变,并与HP感染有关,对经排除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尤其血清HP-IgG抗体或(及)^13C-BUT检测阳性者,为进一步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蒋百年 《嘉兴医学》2001,17(3):165-166
目的:评价^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价值。方法:36例受试口服37kgbq^14C-尿素胶囊后收集呼气进行试验。结果: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阳性率分别为70.00%(7/10),62.50%(5/8),22.22%(4/18)。结论:^14C-尿素呼气试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HP感染的即时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8例再发性腹痛(RAP)息儿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组织病理学证实169例(85.4%)粘膜有炎症改变。慢性胃炎140例(82.8%),食道炎15例(8.87%),十二指肠球炎8例(4.73%),消化性溃疡6例(3.55%)。组织学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证实HP感染为97例(49.0%)。HP阳性者粘膜均有炎症改变。胃炎HP感染率为64.3%。而HP阴性胃炎者仅35.7%,相反,食道炎和十二指肠球炎者HP感染率低。消化性溃疡者其中5例(83.3%)HP阳性。1例(16.7%)HP阴性。结论:小儿LRAP中上消化道疾病占较高比率。HP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朱永琴  陈华 《浙江实用医学》2003,8(6):372-372,375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的常见病因。方法 对80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肝胆胰B超、纤维胃镜检查、胃肠造影、脑电图等检查。结果 80例中慢性胃炎45例,13例伴十二指肠球炎,45例中幽门螺杆菌阳性18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其中幽门螺杆菌阳性1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例;十二指肠淤积症3例;腹型癫痫4例;不明原因10例。结论 小儿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是小儿器质性再发性腹痛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小儿消化性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玲  黄明学 《华夏医学》2002,15(5):695-697
小儿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再发性腹痛、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大部分成人HP感染患者其HP主要是在儿童期获得,笔者将国内外小儿消化性疾病与HP感染、HP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关系。方法对92例小儿再发性腹痛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双抗体夹心法(HpsA)进行幽门螺杆菌(H.pylovi)抗原检测,并进行治疗分析。结果92例中HpSA阳性率83.68%,经三联疗法后,Hp根除率84.3%。结论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以奥美拉唑为中心的三联疗法根除方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渍疡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内镜检查、黏膜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对285例十二指肠渍疡患儿的胃镜检查表现、临床特征、幽门螺杆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86例胃镜检查病例中,诊断为十二指肠渍疡的285例(4.39%)。6486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总例数1135,阳性率17.5%(1135/6486),其中非十二指肠溃疡病幽门螺杆菌阳性11340例,阳性率16.7%(1040/6201),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95例,阳性率33.3%(95/285)。小于3岁患者12例(4.2%),临床往往以消化道出血而就诊,黏膜病理为急性炎症为主,幽门螺杆菌阳性1例,阳性率8.3%(1/12);大于3岁患者273例(95.7%),临床反复腹痛、呕吐、贫血等三大症状为主,黏膜病理为慢性炎症为主,幽门螺杆菌阳性94例,阳性率34.4%(94/273)。结论不同年龄的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特点不同,大于3岁儿童病因复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相关性。但病程长而且反复,治疗困难者病因有待研究。小于3岁患者以急性出血为主,病情表现危重,幽门螺杆菌感染为病因的可能性小,治疗效果优于3岁以上儿童。  相似文献   

11.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有消化道症状儿童血清中幽门螺杆菌(HP)抗体及其与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 测定96例患儿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并进行X射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结果 96例中HP抗体阳性51例,确诊为慢性胃炎90例,其中单纯性慢性胃炎54例。伴十二指肠球炎20例,伴十二指肠溃疡16例。无阳性发现6例。结论 1)有消化道症状儿童HP抗体阳性率53%,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慢性胃炎发生率93.7%;3)胃粘膜病变越重,HP抗体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复发性腹痛儿童中进行血清HP-IgG抗体检测。探讨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56例2-14岁因反复腹痛在儿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病人的血清中检测HP-IgG抗体。结果:检测156例复发性腹痛儿童HP抗体阳性患儿125例,阳性率80.1%,其中男性患儿阳性率85.1%,女性患儿阳性率72.6%,发病1月内就诊阳性率72.2%,半年内84.8%,1年87.2%,2年内86.4%,结论:复发性腹痛儿童与HP感染关系密切,HP抗体的存在与HP活动性感染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认为HP抗体的检测对于儿童不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亦可用于HP感染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上腹反复疼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反复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b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年6月-2003年6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反复慢性腹痛患儿68例。无反复腹痛吏的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cabreathtest,13C—UBT)测定BOD(Beka over Baseline)值。分析儿童的HP感染情况。结果 68例反复性腹痛儿童中。HP感染阳性率为41.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7.66,P〈0.01)。1-3岁组HP感染阳性率为20.00%,4-6岁纽HP感染阳性率为33.30%,7-10岁组HP感染阳性率为45.40%,11-14岁组HP感染阳性率为50.00%,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女组差异无显著性(X^2=0.87,P〉0.05)。结论 反复性腹痛儿童与HP感染关系密切。利用13C—UBT诊断HP感染,具有无创、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西医疗法结合传统中药方剂治疗消化性渍疡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为临床上降低消化性溃疡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诊断患者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14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观察组使用中药方剂配合常规西药疗法。而对照组仅使用常规的西药抗Hp疗法2个月,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再复查^14C-尿素呼吸试验,以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及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率分别是88.4%和27.9%,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率分别是81.2%和13.5%;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58.1%,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5.6%(P〈0.05)。结论常规的H2-受体拮抗剂加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西医疗法,再配合中药方剂以补脾胃、活血理气的辩证施治,可以更有效地消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提高消化性渍疡病的治愈率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经内窥镜及组织学检查确诊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71例(A组)与未经内窥镜及组织学检查的消化道相关疾病43例(B组),均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特异抗体。结果A组HP-IgG特异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81.43%,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和十二指疡球炎病人均达100%,胃溃疡患者为75%,慢性胃炎为83.3%。B组总检出率为32.55%。A组血清HP-IgG抗体检出率与胃镜及组织学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高,提示血清HP-IgG抗体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6 6例经排除了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 (Hp)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C13 -UBT及组织学染色找菌检测HP。所有病例均进行胃窦粘膜活检检查。结果 :胃镜所见 :正常 5例(7.5 8% ) ,慢性胃炎 6 1例 (92 .4 2 % ) ,慢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 9例 (13.6 4 % ) ,合并食管炎 1例 (1.5 2 % ) ,合并胆汁返流 5例 (7.5 8% ) ,合并胃粘膜脱垂 1例 (1.5 2 % ) ,合并消化性溃疡 8例 (12 .12 % ) ,Hp阳性率36 .36 %。 6 6例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观察到胃炎症状与Hp感染相关 ,6 6例中胃窦粘膜活检正常 3例 ,Giemsa染色找菌Hp全部阴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 37例 ,Giemsa染色Hp阳性 6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 -重度 2 6例 ,Giemsa染色 16例阳性。结论 :儿童再发性腹痛多数存在器质性病变 ,并与Hp感染有关 ,对经排了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 ,尤其血清Hp -IgG抗体或(及 )C13 -UBT检测阳性者 ,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 ,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RAP患儿进行血清HP抗体检测,明确是否合并HP感染,阳性者予以HP根除治疗。结果117例RAP患儿中,HP-IgG抗体阳性者61例,阳性率52%。治疗后,显效率为40.6%,总有效率84.4%。结论小儿RAP在排除肠炎及其它外科疾病后,应该检测HP,阳性者给予H2受体拮抗剂、抗HP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碳14尿素呼气检查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该院体检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之间确诊的156例确诊或疑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碳14尿素呼气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HP检测放射性计数在100 dpm/mmol以下患56例,100 dpm/mmol以上患者100例,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率为58.5%,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感染率为74.1%,胃癌患者感染率为39.4%。结论:碳14尿素呼气检查是一种较为准确且安全的非侵入性检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福银 《医学文选》2002,21(3):287-288
目的 探讨^13碳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在诊断慢性反复腹痛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116例反复腹痛患儿均作^13碳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116例儿童HP感染阳性率37.9%,且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HP感染率递增,结论 ^13C-UBT试验是一种简便,安全可行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不同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胃癌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Hp的检测,探讨它们与胃癌之间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8例胃癌患者分别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Hp—IgG抗体的检测,同时对溃疡组、慢性胃炎组及对照组也分别采用上述方法进行Hp的检测。结果 胃癌组Hp的感染率为64.3%(18/28),溃疡组为87.5%(14/16),慢性胃炎组为20%(2/10),对照组为36.4%(4/儿)。Hp感染率最高为溃疡组,其次为胃癌组。结论 胃癌与Hp的感染有密切关系,用HpIg—G方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用^14C—UBT检查方法;胃内是否有Hp感染过则采用HpIg—G方法检查,而近期是否有Hp感染则采用^14C—UBT方法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