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支持与临床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不同时段的体重增长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经护理支持与临床干预后,对照组患儿于治疗2周、3周以及4周后的体重明显不及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4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行必要的护理支持与临床干预,有利于促使患儿体重增加,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死亡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周德先 《大家健康》2016,(1):268-269
目的:探讨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于该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30例观察组采用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的护理模式。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体重、吃奶、身高等相关临床表征,在护理结束后跟踪观察两组患儿的出现后遗症的状况,分析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体格发育状况评分优于对照组,后遗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护理应用中效果显著,明显降低了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陶凤桂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196-196
目的:通过对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为成功救治提供相关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无创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设置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的报警指数,观察其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结果:专人护理3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护理干预组和临床对照组)观察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结果:经抚触、氧疗、改善卧位、氨茶碱静滴等处理,护理干预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及时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了袋鼠式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我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早产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早产儿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儿进行袋鼠式护理,统计比较两组患儿的体重、头围、身长,并观察住院期间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每日体重、身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的NEC、败血症、肺炎、喂养不耐受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能够促进极低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冀京雷 《大家健康》2016,(10):22-23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患者时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的效果。方法:收集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患者共6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氨茶碱,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枸橼酸咖啡因,将两组患儿的防治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枸橼酸咖啡因能够对呼吸暂停产生显著的干预效果,并改善患儿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预防作用及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3—12间康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生后24h内口服或鼻饲谷氨酰胺0.1/kg.次,Q8H,连续28天。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记录每日体重增长值,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及达到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开奶前,开奶后7d、14d两组患儿血胃动素水平,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5.0%vs.55.0%),达全胃肠喂养及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短[(18.7±2.8)d VS.(21.7±2.7)d,(12.1±1.3)dvs.(15.3±1.2)d],干预组生后7d,14d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可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血浆胃动素分泌,从而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治疗中丙种球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极低出生体重肺炎患儿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体征指标改善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极低出生体重肺炎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改善患儿临床病症,推进康复进程,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在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极低出生体重儿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0)和干预组(n=80),对照组予早产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患儿2周内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母乳量达到50%-80%的患儿、母乳量大于80%的患儿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率的总体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作用。方法100例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于出生后第1~2天开始给予全静脉营养(TPN);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体重开始增长日期提前于对照组,且日均增值高于对NN(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干预,可促进患儿体重增长,减低静脉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营养对于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润虹  杜小群  陈妙玲 《吉林医学》2014,(18):4069-4070
目的:分析与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康复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与观察。方法:选择50例早产极低体重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与观察,对两组患儿病菌感染发生率、胎粪排尽时间和体重恢复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儿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患儿体重恢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以及病菌感染发生率等都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康复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与观察,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患儿体重恢复时间与胎粪排尽时间,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患儿体格与头围发育,保证患儿健康成长,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2008年10月期间收治的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预防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预防组在生后12h内给予猪肺磷脂治疗,对照组未用药;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HMD发生率等。结果预防组住院天数(28.15&#177;1.12)d,住院费用(2.78&#177;0.31)万元;而对照组住院天数(41.10&#177;1.23)d,住院费用(3.43&#177;0.48)万元;预防组HMD发生率23.3%,治愈率83.3%;对照组HMD发生率50%,治愈率59.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外源性PS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预防性给药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减少HMD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健康教育对出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健康的影响。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出院后家庭健康教育,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经半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儿的患病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呼吸系统感染、消化道疾病、皮肤黏膜感染、营养不良、再住院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主要体格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长、头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科学系统的家庭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将院内看护向院外延伸,明显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患病率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入选病例为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30例,另选择同期行常规治疗的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如喂养不耐受、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空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窒息、贫血、呼吸暂停、休克).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达40.0%,无效率23.3%,总有效率达76.7%;对照组显效率34.6%,无效率42.3%,总有效率达57.7%,明显低于观察组,说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25%,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均分别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出现窒息、贫血、呼吸暂停、休克、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观察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翠卿 《广西医学》2012,34(8):1098-1099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7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喂养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鸟巢式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15.4%(6/39)低于对照组的38.5%(15/39)(P<0.05),干预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有利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道功能完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KMC方案的护理干预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8年6月—2020年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KMC方案的护理干预.使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对早产儿进行每周评估,对比两组早产儿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儿基础达标时间、肠外静脉营养(TPN)时间、达全肠道喂养(TEN)时间;统计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两组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时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出生后1周时的PIOFR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后2周、3周和4周时观察组的PIOFR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础达标时间、TPN时间、TEN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95%)低于对照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MC方案的护理干预策略在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状况方面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早产儿发育,该护理干预策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肠内外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各临床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本院早期足量营养支持开展前(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与开展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入选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和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对照组为(10.26±1.6)d,研究组为(8.19±1.0)d;生理性体重下降最大幅度对照组为(9.8±2.1)%,研究组为(7.0±1.2)%;EUGR发生率(以出院体重评价)对照组为85.7%,研究组为64.3%:以上3个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头围评价对照组为54.3%,研究组为4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营养支持能被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及减小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降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陈莉 《实用全科医学》2008,6(7):704-70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原因、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并按出生体重分成3组,按胎龄分成大于30周和小于30周2组,比较其病死率。结果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高龄产妇和原因不明等。所有患儿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主要为低体温、呼吸暂停、低钙血症、早产儿贫血、感染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RDS)、高血糖、喂养不耐受等。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为73,5%,死亡率为23.9%。胎龄大于30周患儿的病死率明显低于胎龄小于30周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从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NICU 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病情稳定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继续进行常规医学治疗,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住院天数、体重增长速度、纯母乳喂养率、院感发生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出院时两组早产儿入组后住院天数、体重增长速度、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感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随访6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51例,观察组获得随访61例;两组随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周体重增长值以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袋鼠式护理安全可行,可以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增加纯母乳喂养率,同时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于本院产科生后2 h内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按入院顺序单号为试验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行综合护理,对照组患儿行一般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出院4~6个月母乳喂养率、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出院后4~6个月三种方式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探讨将口腔按摩作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接收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则加入口腔按摩。结果:经系统的护理及资料整理,观察组患儿在各类喂养不耐受率及口腔感染发生率上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数据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中加入口腔按摩能够有效降低其喂养不耐受事件的发生率,进而促进其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