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 ) 2例的初步体会。方法 在临时起搏保驾下 ,用OTW球囊导管封闭靶血管近端后 ,经导管中心腔注入无水酒精消蚀肥厚空间隔 ,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确认无冠心病 ,选择明显粗大的第二间隔支为消蚀靶血管 ,测定跨左室流出道 (LVOT)压阶差变化。结果 PTSMA即刻均胸痛剧烈 ;1例出现前间壁、下壁急性心肌梗塞 (AMI) ;均出现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室性心动过速 (VT)。术后均心功能改善。结论 PTSMA治疗HOCM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8例,利用Sigwart法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99%无水酒精注入间隔支,并记录注入前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和心电图变化,在消融术前和术后60d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舒张末直径。结果每例患者消融共用无水酒精1.0~8.6mL,分别消融了1~5支前间隔支血管,平均每支酒精注射量3.46mL,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平均下降42.0mmHg(1mmHg=0.133kPa),术后60d室间隔厚度降低3.2mm。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能显着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以胸闷、晕厥、心功能不全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常用治疗方法是以药物改善心肌舒张功能,无效后行外科手术。晚近报道的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蚀术(PTSMA)是治疗HOCM的新方法,其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作者对本院1999年5月~2001年3月收治的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的临床意义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7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参数指标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术前65.10±8.32mmHg降至术后的10.76±9.2mmHg,室间隔厚度由术前25.66±3.17mm降至术后的14.36±3.08mm。心肌酶峰值时间为11.2±3.5h。3例出现短阵加速性室速,后转为短暂Ⅲ度AVB。3例为右束转传导阻滞。无胸导联异常Q波发生。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可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多为一过性,只要病例选择适当,靶血管寻找正确,术中观察严密、操作熟练,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为原因不明的左室或右室心肌不对称,不均匀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以左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组织学上呈现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的一组心肌疾病。我科收治1例HOCM,采用经皮腔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对患者第一间隔支成功消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6例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超声心动图提示有明显主动脉瓣下梗阻,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阳性,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LVOTG)阶差≥50mmHg的病人,先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无冠心病且左前降支发出较大间隔支(≥1支,又称为靶血管),在临时起搏的保护下,用Over The-Wire(OTW)球囊导管封闭靶血管近端,臀部肌肉注射50mg哌替啶15分钟后,经导管中心腔注入无水酒精消融肥厚的室间隔,术后7天、3个月各测室间隔厚度、静息LVOTG阶差各一次。结果 2例因无适合的靶血管放弃化学消融术,14例PTSMA时即刻均有胸痛,不剧烈能忍受;6例出现一过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3例出现室性早搏,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静注均能转复窦性心律。术后心肌酶学变化符合心肌梗死。术后静息LVOTG阶差及心功能呈进行性改善。结论 PTSMA治疗HOCM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化学消融术(PTSMA)靶血管的选择及消融终点的确定。方法 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测压、确定靶血管后,采用球囊封堵并注射无水酒精,当左心室流出道压力(LVOTG)阶差降至正常时为消融终点。术后24小时及每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心电图检查,门诊记录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38例HOCM患静息状态下LVOTG阶差>30mmHg或激发试验时>50mmHg,7例肥厚部位同时累及左心室侧壁和右心室。靶血管选定第一间隔支(S1)35例、第二间隔支(S2)3例,平均注射酒精2.8(0.4-9)ml;消融后即刻压力阶差均<30mmHg,且出现心脏传导阻滞,判断为消融终点。术前平均收缩期二尖瓣前向移动(SAM)3.7级,室间隔厚度(IVST)23.5mm,LVOTG阶差62.4mmHg,左室射血分数(LVEF)57.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34.2mm;术后随访结束时上述值分别为1.2级,19.8mm,24.6mmHg,63%及42.1mm(P<0.05或P<0.01)。结论 S1是最主要的靶血管,出现固定性传导阻滞与LVOTG阶差正常是消融的终点;准确判断消融靶血管和终点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蔡桃枝 《哈尔滨医药》2013,33(2):149+151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征的心肌病[1]。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晕厥等,猝死率为50%[2]。经皮经腔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近年来介入治疗该病的一个新领域。由于PTSMA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人为的造成心肌梗死,可能引起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并发症,所以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防止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我科收治1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采用PTSMA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 )是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脏病。发病率相对较低 ,但其患者生活质量差 ,心源性猝死率高。 2 0 0 0年 2月~ 2 0 0 1年 8月我们采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 (PTSMA)治疗HOCM 12例 ,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2例患者 ,男 8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38 5± 11 0 7岁。均符合下列条件 :(1)劳累心绞痛或 /和劳累性晕厥、呼吸困难 ,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 )超声检测 :静息状态下 ,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LVOT/AO ) >30mmHg ,或运动状下 ,LVOT/AO>5 0mmH…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OCM患者行PTSMA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12例经PTSMA治疗的HOCM患者,总结HOCM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术后出现胸痛等短期并发症,1例疗效欠佳,因间隔支较多,消融后压力阶差下降不理想.结论 PTSMA治疗HOCM易发生严重的心脏并发症,患者的检测及护理尤显重要,熟悉手术原理,识读心电图变化,熟知可能的并发症,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OCM)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1999年7月至2002年3月住院的HOCM14例,选择6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经冠脉造影显示间隔支,选择性球囊试堵第一和(或)第二间隔支。同时检测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测得LVOTG下降超过50%时。无水酒精消融靶血管。结果 6例病人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消融后监测LVOTG下降52%~85%,术中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发作,无严重心律失常发作。术后随访半年,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脏超过检查,室间隔厚度显著降低,左室流出道增宽。结论 PTSMA是治疗HOCM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经验。方法对24例HOCM患者,进行PTSMA并随访6个月。结果24例患者共闭塞26支靶血管。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术后6个月为21.4(14.0~39.5)mmHg,与术前61.2(52.3—83.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32,P〈0.01);左室流出道宽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6.4±2.4)mm、(11.3±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2,P〈0.01)。心功能分级由术前(3.2±0.5)级改善到(1.4±0.6)级。结论PTSMA治疗HOCM安全有效;初步开展时应量力而行,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3.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征的心肌病[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痛、头晕、晕厥和猝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皮导管肥厚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术前筛选HOCM患者3例,术后随访。结果 PTSMA后,左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尖瓣及其腱索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超声心动图技术可在术前筛选HOCM患者,术后评价疗效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赵小艳 《北方药学》2013,(9):189-190
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化学消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HOCM的资料。结果:16例HOCM患者经过化学消融术均痊愈出院,2例并发永久性Ⅲ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PTSMA治疗HOCM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对不良并发症进行干预,这对预防PTSMA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海燕  肖艳  钟梅 《医药世界》2010,12(2):183-184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1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资料,着重术前、术后的身心护理及病情的观察。结果:1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心肌酶谱监测、心电监测、合理的氧疗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疗效。方法选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22例,运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对其进行治疗,术后行为期半年的回访,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术后患者的病症、体征与超声心动图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均变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无重大过失情况下,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经双腔起搏治疗后的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1例已明确诊断,经双腔起搏治疗后取得良好血液动力学效果和临床症状改善的HOCM患者,在平均40个月后随访临床症状,并对其中9例复查了血液动力学指标。并与起搏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1例发生猝死,9例复查血液动力学指标显示仍维持起搏治疗之初的状态。存活的10例患者症状及运动耐量虽已明显下降,但仍优  相似文献   

20.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差,心源性猝死率高,治疗困难,预后差。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晕厥、猝死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由于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外科治疗的手术风险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