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oneumonia,MP)的检测对儿童MP感染提供依据并分析MP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盒(SERODIA—MYCOII),对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1824例患儿进行检测。结果在1824例患儿中,MP抗体检测阳性者850例,阳性率为46.60%。性别比较,女性MP抗体阳性率(70.64%)高于男性(49.25%)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0.13,P〈0.05)。各年龄组阳性率为:〈1岁组59.84%,1~3岁组47.03%,4~6岁组40.68%,7~13岁组30-27%,年龄组闻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24.88,P〈0.05)。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很高,女性儿童MP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对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尽早进行MP抗体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遵义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近2年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520例,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咽拭子MP快速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测。结果MP感染总阳性率27.18%,其中男21.78%,女32.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率〈1岁组7.58%,1~3岁组21.48%,3~6岁组28.91%,6~13岁组3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春季26.95%,夏季20.76%,秋季27.98%,冬季34.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结论本地区MP感染女童多于男童;学龄儿童感染率较高;冬季感染率较高;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克拉霉素最高、阿奇霉素最低;喹诺酮类药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65岁的呼吸道感染患者3765例,男2136例,女1629例,年龄在65~110岁以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assay,IFA)对其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进行检测。结果376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阳性的标本为834例,阳性率为22.1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1.11%,而女性阳性率为23、51%,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0,P〉0.05)。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各年龄组问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0,P〉0.05)。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存在季节差异(X2=11.040,P〈o.05),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感染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感染率分别与秋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有一定的MP感染率,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存在季节的差异性,因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MP合并有基础性疾病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损害,故临床应重视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的感染和防治,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魏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91+94-91,94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观察CVA患儿59例,同期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35例,正常小儿32例,均用金标快速检测法测定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结果CVA患儿MP-IgM阳性率(40.7%)明显高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4.3%)和正常小儿(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A的发病与MP感染有关,这一结果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与性别、年龄以及季节的关系。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检测。结果1701例肺炎患儿的样本,其中阳性样本数共569例,阳性率为33.5%。男性、女性肺炎患儿MP-IgM阳性率分别为30.1%、3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岁组婴儿MP-IgM阳性率为5.8%;2~3岁组幼儿MP-IgM阳性率为35.3%;4~6岁学龄前期儿童MP-IgM阳性率为43.3%;7~14岁学龄期儿童MP-IgM阳性率为52.9%。各组患儿MP-]gM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2008年与2009年MP-IgM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20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季节分布上,2007年流行年四季M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其他两年春季MP感染率较低,另外三季无明显差异。结论MP感染好发年龄仍为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女性儿童感染机会高于男性儿童;流行季节为春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方法对9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进行肺炎支原体监测并与92例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两组采用颗粒凝聚法测定MP—IgM抗体。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43例(46.74%),普通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12例(13.04%),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铭  葛传生  戴建国 《江苏医药》1999,25(7):507-508
目的:探讨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VA)缺乏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253例学龄前儿童的血清VA含量,其中129例为复感患儿,124例为健康儿童,分别比较了两组儿童各年龄组的血清VA含量。结果:复感患儿的血清VA含量各年龄组均低于健康儿童(P<0.01~0.05);复感患儿中亚临床状态VA缺乏有39例(30.2%),健康儿童中有9例(7.3%),前者的亚临床状态VA缺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5)。结论:亚临床状态VA缺乏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王蕾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02-3203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呼吸道感染患儿EB病毒DNA(EBV—DN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检测127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EBV—DNA。结果EBV—DNA阳性68例(53.5%),其中-1岁12例,-3岁23例,-5岁18例,-7岁10例,-9岁3例(,~13岁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X10。/L21例,自细胞计数〈10.0X10。/L8例,单核细胞计数〉10%9例,异淋巴细胞〉10%10例,血小板减少症4例,肝功能异常5例,心肌酶异常8例。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EB-DNA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氨溴特罗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液):6—8月,每次2.5ml,8月-1岁,每次5ml,2—3岁,每次7.5ml,4~6岁,每次10ml,6~12岁,每次15ml,每天2次:对照组使用小儿止咳糖浆:6月-1岁,每次2.5ml,2—5岁,每次5ml,6-12岁,每次10ml,每天3次。2组均连续服药5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氮溴特罗(口服液)对于改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本地区呼吸道疾病患儿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收集佛山南海区里水医院2008年538例呼吸道疾病患儿血清,采用被动凝集法进行MP.IgM抗体检测。结果538例患儿MP-IgM抗体阳性232例,阳性率为43.02%。0—3岁、4—6岁、7~13岁年龄段中MP-IgM阳性率分别是43.84%、43.09%、39.63%。4个季度MP—IgM感染的检出率分别是50.45%、49.68%、39.60%、34.53%,其中1和4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和2季度MP.IgM感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3和4季度。结论各年龄段儿童人群普遍易感MP,有低龄化发展趋;l和2季度MP感染检出率明显增高,可能与季节和流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昆明地区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的953例患儿取静脉血,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特异性抗体IgM(MP-IgM)。结果 95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的总阳性检出率为18.8%;其中0~4岁年龄组患儿MP-IgM阳性检出率为13.6%,5~7岁年龄组为26.8%,8~13岁年龄组为37.3%。8~13岁年龄组患儿MP-IgM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3月MP-IgM的阳性检出率为27.5%,4~6月为15.9%,7~9月为13.7%,10~12月为17.7%,1~3月MP-IgM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月份(P〈0.05)。结论 MP为昆明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冬春季是MP感染的高发季节,学龄期儿童更易感染MP。  相似文献   

12.
住院婴幼儿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政祥  苏红  胡晓波 《安徽医药》2008,12(2):144-145
目的探讨住院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P)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血常规改变。方法从我院1362例患呼吸道感染的住院儿童中选择经ELISA classicMP-IgG/IgM检测及咽拭子标本MP选择培养确诊的MP呼吸道感染住院婴儿75例、幼儿116例为研究对象,47例确诊为MP呼吸道感染的3岁以上住院儿童为对照,分析各年龄组儿童MP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病种分布、临床特点及血WBC和PLT变化。结果婴儿、幼儿、3岁以上儿童MP感染分别占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27.1%、27.2%,上、下呼吸道感染比例分别为1:18、1:12及1:2.6;婴儿MP感染后咳嗽1周以上伴痰鸣及哮鸣音较幼儿和3岁以上儿童明显增多;MP感染后95%以上婴幼儿血WBC正常或增高,血PLT增高者也达50%以上。结论MP已是我院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年龄越小下呼吸道感染越多,较长咳嗽、痰鸣音是婴儿MP感染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MP)引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2月的46例MP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咽拭子进行培养,同时以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研究,比较咽拭子阳性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为(7.21±1.69)d,多数患儿有咳嗽现象,MP阳性率为100%;而对照组健康儿童MP阳性率为1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于1岁的患儿MP阳性率为15.2%,显著低于同组内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年龄段儿童(P〈0.05)。结论MP引发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1岁以上的儿童,且MP培养可帮助确诊.对临床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潍坊地区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防、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56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lgM)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560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率达29.5%,性别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年龄段儿童中,4~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感染率达47.9%,1岁以内患儿感染率亦有升高趋势。秋季感染率最高,达35.2%,各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现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学龄前儿童易感性强,有感染幼龄化趋势,且高发季节已有原来的秋冬季变为全年多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观察组),采用肺炎支原体培养,就其临床资料与健康小儿10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32.0%高于对照组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P阳性患儿中,其中<1岁婴儿阳性率为18.8%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年龄段M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阳性患儿均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临床表现;胃肠道症状、卡他症状较为少见,均以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为体征。无鼻窦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炎、皮疹、眼结膜充血、口腔溃疡、疱疹。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无法确诊支原体感染或病毒感染时,可做肺炎支原体培养,操作方便,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了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用MP快速鉴定培养基对本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429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进行MP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4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中,MP培养阳性96例,总阳性率22.4%;其中男性阳性率21.3%,女性阳性率23.6%,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中,春季发病率最高(29.2%),夏季发病率最低(15.7%),夏季与春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分别与秋、冬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最高45.8%,对罗红霉索的耐药率(44.8%)次之,对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的耐药率最低(均为19.8%).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影像学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肺炎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特点,帮助早期识别和诊治.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住院部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儿童173例,分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大叶性肺炎1 15例和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58例,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影像学、炎症指标等分析比较.结果 MP感染大叶性肺炎男55例,女60例,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男34例,女24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3岁以内婴幼儿15例,3岁以上儿童100例,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3岁以内婴幼儿22例,3岁以上儿童36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临床表现如高热、气促、呼吸困难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肺外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心肌损害明显多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影像学上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中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多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在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高于MP感染大叶性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常规白细胞(WBC)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系统治疗后,172例患儿(99.4%)预后良好,1例转上级医院.结论 在大叶性肺炎早期,MP-IgM抗体滴度未增高前,可通过发病年龄、肺外表现、影像学差异以及CRP等帮助早期明确MP感染大叶性肺炎和非MP感染大叶性肺炎的诊断,并予合理及时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