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挫伤性前房积血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58眼)挫伤性前房积血所致继发性青光眼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及其效果.结果 非手术治疗49例,前房积血在2~13d吸收,眼压降至正常,视力提高.9例手术治疗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积血吸收.结论 对挫伤性前房积血所致继发性青光眼应尽早发现和合理治疗,对眼压持续不降或积血无改善者均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 对78例(78只眼)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中71例经保守治疗后积血吸收,视力恢复;7例须手术治疗。其并发症主要为外伤性瞳孔散大、虹膜根部离断、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震荡、晶状体半脱位及角膜血染。结论 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经早期止血、降眼压、抗炎及促进积血吸收等治疗后多数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前房积血吸收,视力恢复。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根据病情及时手术以恢复视力、减少及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挫伤性前房积血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挫伤性前房积血一般预后良好,对视力的影响与有无并发症有关,早期合理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基为重要,本文复习我院近五年收治的81例挫伤性前房积血,现做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81例均单眼发生,男53例;女28例,最小6岁,最大61岁;前房积血程度及继发性出血、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情况见表。前房租血分级及继发性青光眼、继发性出血角膜血染情况表治疗:对挫伤性前房积血者给予包眼,半坐卧位,避免活动、咳嗽及便秘,治疗上予止血,预防感染,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继发青光眼者用高渗剂控制眼压,对血块难吸收或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临床资料。结果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致伤物呈多样性,常见的并发症有继发性青光眼、外伤性白内障及角膜血染等。积极治疗可避免严重的视力损害。结论加强防护,早发现,早期降眼压、抗感染及促进积血吸收,根据病情及时手术,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恢复视力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外伤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与治疗方法。方法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50例(50眼),对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及分析。结果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由眼挫伤、前房积血、晶状体源性、炎症性粘连等所引起。单纯药物(全身和滴眼)治疗35例(35眼),联合手术治疗(前房冲洗、白内障摘除、小粱切除等)15例(15眼)。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者47例(47眼);眼压高于21mmHg(1mmHg=0.133kPa)者3例(3眼),但较治疗前眼压有所下降。结论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病因复杂,多为钝挫伤及眼内积血引起,需针对病因积极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存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眼球钝挫伤与继发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将我院1980年-1993年住院的挫伤性继发性青光眼146例146只眼进行临床分析,研究导致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治疗措施、疗效及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挫伤性前房出血为导致眼压升高的首要原因,占49.32%,其次为晶体脱位、房角后退,分别占26.02%和20.55%。且有50.68%的病例同时合并有两种以上的损伤。治疗则应采取综合的措施,除原发因素的处理外,本组尚有56只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占38.36%。出院时,有82.35%的患眼眼压控制正常。79.41%的患眼长期随访眼压正常。本文还将原发前房出血与有前房再出血者进行了比较,发现有前房再出血者治疗困难且预后明显较差;文章也证实了挫伤性房角后退是造成小梁切除术失败的易感因素之一;并指出晶体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必要时再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是治疗晶体脱位所致的挫伤性继发性青光眼较理想的方法;而对玻璃体积血所致血影细胞性青光眼的治疗除前房冲洗、玻璃体切除外,往往还需行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92眼)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及其效果。结果 非手术治疗77例,前房积血在3~15天吸收,15例手术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积血吸收,6例发生角膜血染。结论 对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应尽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对眼压持续不降及眼压正常但积血无改善者均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挫伤性前房积血2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283例挫伤性前房积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级和Ⅱ级挫伤性前房积血,无再出血及继发性青光眼者预后较好。Ⅲ级挫伤性前房积血,尤其是有再出血及继发性青光眼者预后较差。结论 正确把握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手术时机,选择好恰当的手术方法,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前房积血56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王斌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2027-2028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引起的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眼球钝挫伤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39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前房积血3~10d吸收;17例手术治疗,行前房穿刺冲洗术14例,行小梁切除术3例。眼压恢复正常,前房积血吸收,Ⅱ级以下原发性前房积血无并发症,视力恢复良好;Ⅱ级以上挫伤性前房积血,伴有继发性出血及并发症者,及时手术等综合治疗,视力恢复。结论:挫伤性前房积血早期治疗选择好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眼钝挫伤继发青光眼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1例(61眼)眼挫伤继发性青光眼的原因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1例中由眼内积血所致青光眼26例,由房角挫伤所致青光眼20例,由晶状体所致青光眼14例,由眼内炎所致青光眼1例。根据眼压升高原因分别通过单纯药物治疗15例(24.59%),药物治疗加前房冲洗14例(22.95%),药物治疗加抗青光眼手术治疗32例(52.46%)。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57例(93.44%),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眼挫伤后不同原因引起眼压升高,应针对其原因,采取及时和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手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19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应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术后随访眼压、滤泡形态,视力,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滤泡在术后3~7d形成,形态良好。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并发症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外伤继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眼压时,可以考虑应用该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疗效及意义.方法 31例(32只眼)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行常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手术12月后:视力增进2/32只眼(6.2%),不变28/32只眼(87.6%),下降2/32只眼(6.2%).功能性滤过泡24/32只眼(75.0%).眼压≤21mmHg(1kPa=7.5mmHg)者26/32只眼(81.2%),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浅前房5只眼(15.5%),前房出血3只眼(9.3%)低眼压性黄斑病变2只眼(6.2%),脉络膜脱离1只眼(3.1%).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此类青光眼不应归属于难治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13.
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杭春玖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497-1498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前合并临床前期或先兆期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单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5例35眼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采用单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方法,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房角及前房深度变化。结果:术后患者视力均恢复至0.3~0.8,术后第1d,仅3眼眼内压轻度升高,达22~28mmHg,经治疗观察1wk后2眼眼内压恢复正常,仍有1眼眼内压升高至27mmHg,经局部用药控制,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部分合并有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行单纯的超声乳化手术能确实的恢复视力,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在22例27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中,术前及术后常规行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眼压检查,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57±4.78mmHg)较术前用降眼压药后平均眼压(25.81±2.90mmHg)明显下降,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22±0.35mm增加到术后2.35±0.26mm,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术前关闭房角有不同程度地开放。结论: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能良好地控制眼压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的疗效,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等,术后随访6~18mo。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不变11眼,提高5眼,下降2眼。术后眼压控制的有效率达到89%,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早期的短暂性浅前房和高眼压、前房积血以及晚期的滤过道瘢痕纤维化。结论:Ahmed引流阀植入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淑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1):2089-2092

目的:分析单切口和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01/2017-02在我院眼科诊治的68例7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将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取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双切口三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滤泡形成情况及术前与术后的眼压和视力改变、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手术后1mo,观察组患者的功能型滤泡形成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型滤泡形成率(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平均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平均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分别为12.45±3.01mmHg、0.17±0.03、0.19±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程度与术前相比均有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水肿5 眼,短暂性浅前房4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炎性渗出3眼。观察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水肿4眼,短暂性浅前房3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炎性渗出2眼。均经对症治疗1wk后好转,未出现前房出血、瞳孔夹持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临床上双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眼内压,改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增加前房深度,术后患者功能型滤泡有较高的形成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对初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58例(58眼)初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29眼),A组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6月。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视力均有提高,以A组提高明显。A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B组术后前房深度减少,并且有5例术后早期发生了浅前房。术后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降低,早期以B组下降明显,A组有6例术后1天眼压高于21mmHg(1mmHg=0.133kPa),经局部用药后降至正常。结论 初次发作的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若无明显前房角粘连,经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恢复视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为少。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nagement oi angle-closure glaucoma by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foldable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PC-IOL)implantation.Design: Retrospective, noncontrolled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Participants: In 36 eyes with angle-closure glaucoma (ACG) , there were 18 eyes with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 , 14 eyes with primary chronicangle-closure glaucoma (PCCG) , 3 eyes with second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SACG) and 1 eye with secondary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SCCG).Intervention: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Main Outcome Measures: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IOP, axial anterior chamberdepth.Results: After a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time of 8. 81±7. 45 months, intraocularpressure was reduced from a preoperative mean of 23. 81 ±17. 84 mmHg to apostoperative mean of 12. 54 4. 73 mmHg ( P =0. 001). Mean anterior chamber depthwas 1. 75 ± 0. 48 mm preoperatively and 2. 29 ?0. 38 mm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临床收集的80例96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40例50眼).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视敏度值(mean sensitivity,MS)和中央前房深度改善状况,并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中央前房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5,P=0.351).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优于单纯超声乳化IOL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