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比较SHR大鼠和WKY大鼠孤束核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特点。方法:用常规电镜技术。结果:孤束核神经元的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神经微丝微管SHR比WKY发达;SHR有少量处于异染色质状态的细胞核;神经毡内有各类突触,SHR突触活性点的接触面变宽,WKY突触前膨大内含较多致密突触小泡。结论:SHR孤束核内细胞的功能状态不平衡,蛋白质合成旺盛,但仍有功能不活跃的细胞,而WKY孤束核功能状态相对比较稳定,孤束核内去甲肾上腺素类的神经递质维持生理性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顶叶皮质突触的变化。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神经毡内突触明显减少(P〈0.01),典型的突触结构遭到破坏;麝香配伍冰片组突触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突触形态大部分接近正常。结论:麝香配伍冰片可有效防止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皮质内突触数量的减少,对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改变及结构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时大脑的皮层、海马的突触超微结构和结构参数改变,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老年大鼠持久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2、4月组。电镜下观察突触超微结构改变,应用体视学方法和图像分析,对突触数密度、突触活性带长度、圆盘面积、表面密度和三种突触弯曲型比率进行分析。结果:皮层及海马在缺血2、4月组突触数密度(Nv)均明显下降,而缺血2与4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海马在缺血2、4月组突触活性带长度(L)、突触连接带圆盘面积(S)及突触表面密度(Sv)均下降,缺血2与4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皮层在缺血2、4月组未见明显改变。三种突触弯曲型比率在缺血后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血管性痴呆的突触数密度、突触活性带长度减少可能与血管性痴呆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复方地黄对A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在腹腔注射D-半乳糖造成大鼠衰老的基础上,海马注射Aβ1-40造成拟老年性痴呆学习记忆损害模型,灌胃复方地黄水溶液,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Morris水迷宫筛选模型,统计复方地黄对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结论 复方地黄能够保护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对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增强和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超微结构角度对胚胎脊髓移植后宿主脊髓神经毡(Neuropil)重建、突触形成、突触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电镜观察拍片作图像分析。结果:在移植术后60d内,移植组突触密度增加迅速,显著快于损伤组;但胚胎脊髓移植对再生突触的结构比例无明显作用,再生的突触中,先以Ⅱ型突触为主,此后Ⅰ型突触数量逐渐增加;从突触接触和囊泡类型来看,新生突触主要为轴-树型突触和含清亮囊泡的胆碱能型突触。结论: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神经毡内再生突触的数量及成熟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鼠海马突触发育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提出其突触发育可塑性的形态学特征和参考突触数密度。方法:采用连续超薄切片,观察突触发育的形态特征,结合体视学disector法测量突触总体及穿孔突触数密度。结果:突触发生发育过程中,形态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穿孔突触的突触接触区曲面凸向突触前区域,20日龄曲度大于30日龄。可见突触小泡偏侧分布现象。20日突触后致密物质比30日龄组厚,均可见T-termi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鸟纲蜗管听毛细胞突触的超微结构。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对成年鸡蜗管听毛细胞的突触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高毛细胞与传入神经末梢有着更频繁的联系,高毛细胞底部可见突触前小体,矮毛细胞与传出神经末梢有着更频繁的联系,矮毛细胞底部可见突触下池。结论:鸟纲蜗管高,矮听毛细胞可能分别相当于哺乳纲耳蜗的内,外毛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浴超微结构角度对胚胎脊髓移植后宿主脊髓神经毡(Neuropil)重建、突触形成、突触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电镜观察折片作图像分析。结果:在移植术后60d内,移植且突触密度增加迅速,显著快于损伤组;但胚胎脊髓移植对再生突触的结构比例无显著作用,再生的突触中,先以Ⅱ型突触为主,此后Ⅰ型突触数量逐渐增加;从突触接触和囊泡类型来看,新生突触主要为轴-树型突触和含清亮囊泡的胆碱能型突触。结论:  相似文献   

9.
皮质—PMRN—小脑通路—HRP法结合溃变电镜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大鼠PMRN中皮质溃变纤维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以证实皮质纤维与PMNR-小脑投射神经元的单突触联系。方法:采用HRP法与民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皮质纤维终末只表现为电子致密溃变,有大、小两种,小型终末多,大型终末少。多数终末信 小一致,分布均而密集的圆形清亮型小铴,少数终末含混合型小泡,即圆形清亮型小乐  相似文献   

10.
观察大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穿孔突触的超微结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可塑性过程中穿孔突触的作用。方法:透射电镜技术。结果:30日龄幼年大鼠海马内穿孔突触的突触小泡大而清亮,突触后致密物上的孔洞多为1个,存在典型的突触小泡偏心现象和双头突触。结论:穿孔突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望舟  石冰  柳大烈 《医学争鸣》2004,25(4):329-331
目的: 观察胎兔、成兔皮肤在正常及创伤愈合过程中透明质酸(HA)的定位分布变化. 方法: 在已建立的胎兔创伤膜型上,切取正常及创伤皮肤组织标本,用Sauder染色方法,对细胞外基质中的HA进行了定位观察. 结果: 发现随胎龄不断增长,表皮层分化的成熟,表皮层中除基底层外HA分布逐渐减少,真皮层呈一致弥漫性分布. 成兔皮肤表层无HA染色,真皮网状层的HA多围绕胶原纤维分布,密度较深. 胎兔、成兔皮肤HA染色最浓的部位位于基底层附近. 皮肤创伤后,胎兔及成兔均表现出表皮基底层及真皮层HA合成增加,两者的差别不甚显著,而胎兔则在创伤后第5日完全愈合. 结论: HA是参与创伤愈合反应的主要细胞外基质,在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正常胎儿、婴儿、成人胰胆管末端的生长发育和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选62例无消化道畸形胎20wk至生后1mo内的婴儿尺体,10例成人的肝胆胰十二指肠段。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肝胰(Vater)壶腹内部结构。通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肝胰(Vater)壶腹的内部结构。结果:Vater壶腹管壁增厚,由环行肌和黏腺组成,管脸突然变窄,管腔内充满黏膜瓣,胎儿为锯齿状,矢形突起,彼此重叠,成人为环形叶状瓣,近乳头部明显,胰胆管末端为锯齿状瓣,由结缔组织和丰富毛细血管丛组成。结论:肝胰(Vater)壶腹的结构特点,有抗反流的作用,其随生长发育功能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对突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发育期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与突触数量和成熟度的关系。方法:取健康初生(<24h)、幼年(28~30d)和成年大鼠(90~100d)各20只,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突触超微形态结构特点,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其胆固醇含量。结果:在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初生组存在大量神经元,但星形胶质细胞少,末见突触结构;幼鼠组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和不成熟的突触结构;成鼠组可见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和远比幼鼠丰富的成熟突触结构(P<0.01);胆固醇含量为初生组(2.92±0.03)g·kg-1,幼鼠组(11.20±3.41)g·kg-1,成鼠组(12.91±1.25)g·kg-1,相互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可能影响突触数量和成熟度,此影响可能与胆固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巨大胎儿阴道分娩产程图分析 ,以了解胎儿体重与产程图的关系。方法 :以初产妇巨大胎儿阴道分娩 10 9例为观察组 (分阴道自娩组和阴道手术组 ) ,与初产妇正常体重儿 10 0例 (对照组 )产程图中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以及各期胎头下降时速进行比较。结果 :巨大胎儿产程各期与正常体重儿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P <0 .0 1) ;三组分娩结束时在产程图中所处的位置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结论 :临产后产程图可作为识别巨大胎儿的最佳手段 ,一旦明确诊断 ,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求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方法.方法:采用通瘀促孕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2个疗程,并以西药内美通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卵泡及免疫学指标变化等情况.结果:两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卵泡直径、数量增加,抗子宫内膜抗体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瘀促孕汤可明显缓解内异症患者症状,提高受孕率,可作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陈莉娜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315-131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重视产程观察和护理,确保母婴安全。方法:对844例无妊娠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患者162例(胎膜早破组),胎膜未破患者682例(胎膜未破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母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胎膜早破患者早产与新生儿并发症的关系及破膜时间距应用抗生素的时间、距妊娠结束的时间对母儿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较胎膜未破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母亲产褥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肺炎关系密切,距抗生素应用时间对母儿并发症无明显影响。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应重视产程观察,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处理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下丘脑视上核(SON)神经元活动的突触调制机制。方法:应用成年大鼠下丘脑冠状切片SO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电刺激SON背外侧区域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下丘脑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具有等级性的特点,并呈现明显膜电位依赖关系,即膜超极化时EPSP幅度增大,去极化时减小,而IPSP则相反。细胞旁压力喷射外源性谷氨酸能诱发伴有膜电阻减小的去极化反应。结论:下丘脑冠状脑片中突触联系通路有较好的保存,SON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活动受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入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脑片神经元的细胞电生理特性,为研究药物成瘾和神经精神性疾病提供一种离体伏隔核细胞模型.方法:对取自成年大鼠的伏隔核脑片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并检测膜电学特性和局部电刺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测定记录稳定的10个NAc神经元的静息电位、膜斜率电阻和动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患者发病机制中相关的免疫学变化及基因背景。方法:SAP法检测血液中NK细胞数量。MTT珐检测NK细胞增殖能力。51Cr释放法测定NK细胞杀伤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蜕膜浸润的NK细胞数量及HLA-G蛋白表达水平。RT-PCR和real time PCR法检测胎盘蜕膜组织HLA-G mRNA。PCR-SSP法检测两组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母/儿间所携带某些HLA-DRB1等位基因配伍的频率。结果:①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晚孕者及其新生儿。②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增殖活性及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③轻度与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蜕膜NK细胞均多于正常晚孕组,但仅重度子痫前期组蜕膜NK细胞数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之间HLA-G mRNA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轻度子痫前期组HLA-G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晚孕组无显著性差异,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HLA-G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晚孕组显著降低(P<0.05)。⑥两组孕妇和新生儿均检出13个HLA-DRB1等位基因,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子痫前期组母不携带HLA-DRB1*04基因/儿携带DRB1*04基因、均不携带HLA-DRB1*14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母/儿均不携带HLA-DRB1*10基因、均携带HLA-DRB1*14的频率显著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结论:①先兆子痫患者外周血、脐血及蜕膜的NK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在妊娠过程中影响母胎免疫耐受。②母婴所携带的某些HLA-DRB1基因配伍与子痫前期易感性或抗性相关;父源性HLA-DRB1*04基因与子痫前期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胎儿生长受限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并测定治疗前后的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以及出生后的新生儿体重及胎盘重量,与对照组33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早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治疗FGR,改善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