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头癌侵犯门静脉联合血管重建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对2001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8例肿瘤侵犯门静脉的胰头癌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切除及门静脉对端吻合血管重建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均行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门静脉阻断时间为22~35min;同时清扫腹膜后重要血管周围的淋巴组织。结果手术后8例患者均顺利恢复,无胆、胰瘘、感染及出血、血栓发生。病理检查切除肿瘤均为腺癌。切除血管内膜和胰腺边缘均无肿瘤浸润。随访时间6个月~4年,2例患者死于术后6~12个月。存活超过2年者4例。结论在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侵犯小于3cm的选择性病例中施行联合切除血管的胰头癌根治术可提高其切除率,患者存活率有一定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侵犯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的胰头癌的根治性切除率。方法 对11例胰头癌患者施行包括受侵PV/SMV在内的根治性整块切除术。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行血管段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2例行血管段切除、血管端端吻合术,6例行血管壁楔形切除后修复术。术后并发切口裂开1例,顽固性腹水1例,肝功能损害加重1例,无胆胰漏、出血并发症。临床治愈10例,死亡1例。结论 对单纯侵犯PV/SMV的胰头癌行根治性整块切除术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灶,达到根治性治疗的目的,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病死率并未明显增高,是安全、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侵犯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的胰头癌的根治性切除率.方法 对11例胰头癌患者施行包括受侵PV/SMV在内的根治性整块切除术.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行血管段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2例行血管段切除、血管端端吻合术,6例行血管壁楔形切除后修复术.术后并发切口裂开1例,顽固性腹水1例,肝功能损害加重1例,无胆胰漏、出血并发症.临床治愈10例,死亡1例.结论 对单纯侵犯PV/SMV的胰头癌行根治性整块切除术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灶,达到根治性治疗的目的,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病死率并未明显增高,是安全、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诊断极为困难,临床病人3/4为Ⅲ、Ⅳ期,由此导致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胰头癌手术切除率仅15%~20%,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0~10%。过去在胰头癌探查时,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PV/SMV)被肿瘤累及,意味着无手术根治的机会,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同时行PV/SMV切除报道逐渐增多,使胰头癌切除率从10%~20%提高到26%~46%[1~3],手术病死率<5%,5年生存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20%[4,5]。目前学者一致认为:胰腺癌侵犯PV/SMV并非皆属肿瘤晚期,改变了放弃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髂内静脉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胰十二指肠扩大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解剖20具成年尸体标本的门静脉系统、髂静脉系统,观测髂内静脉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管径、厚度及分支情况,并进行对比.对收治的2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扩大切除术并髂内静脉移植.结果 尸体解剖示髂内静脉近端30 mm以内无血管分支,30~50 nlnl有1支,51~70mm有2~3支,其厚度及管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相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手术2例患者切口仅需适当延长,手术时间5~7h,术后无血管栓塞、肠坏死、肝衰减等情况,随访6~16个月,无血管栓塞和复发迹象.结论 髂内静脉可作为胰十二指肠扩大切除术中血管移植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是一种高难度腹部手术 ,作者总结 5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5例 ,年龄在 2 8岁~ 6 3岁 ,男 4例 ,女 1例。胰头炎性肿块 1例。胰头癌 2例 ,胆总管下端癌 1例 ,胰头部良性肿瘤 1例。病程在 1月至半年 ,其中有1例胰头癌全身黄疸 ,大量腹水 ,一期行胆囊空肠吻合术后 2月。手术情况 :本组 5例均切除胆囊 .于肝总管中份横断 ,门静脉左侧 1.5cm处切断胰腺 .肠系膜根部及肝动脉旁肿大的淋巴结清除 (有 2例 )。近端三分之一胃及十二指肠切除 3例 ,在幽门以下切除十二指肠 2例 (良性疾患 )。 1例行套入式胰肠吻合 ;2例行“捆绑式”胰肠吻合 ;胰管空肠吻合 2例。肝总管断端 .胃断端分别与空肠端侧吻重建。结果 :治愈 5例 ,并发症为零。2 讨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是一种高难度腹部手术 ,当前手术死亡率在一些医疗中心虽巳降到 5 %以下 ,但在一般单位中 ,手术死亡率仍高 ,并发症更常见 ,故应加以重视[1] 。在基层医院大多是农村自费病人为主 ,常在严重的黄疸 .体质消耗 .营养不良时才就诊 ,增加了手术的死亡率。本组 1例青壮年胰头癌 ,重度黄疸及腹水 ,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胸部肿瘤侵及上腔静脉(SVC)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胸部肿瘤侵及SVC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通过人工血管置换SVC及无名静脉,其余9例行血管直接缝合或自体心包补片修补SVC.结果 本组10例获得完全性切除,2例不完全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全组病例随访1~7年,有3例失访,余下9例中5例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另4例均生存,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结论 胸部肿瘤侵犯SVC应力争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同时行SVC的重建,预后较保守治疗效果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郑虹  于小平  陈炜  杨双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9):1193-119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肝移植术的10例肝癌和22例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在移植前后分别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并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进行血管3D成像,重建方法包括MPR、MIP、VR,于MIP图像上分别测量腹腔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管径。结果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分支;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利用MIP能准确测量腹腔大动脉血管管径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CTA显示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径[(16.7±2.4)mm、(13.1±1.9)mm及(10.8±2.1)mm]均高于对照组[(13.8±1.6)mm、(8.9±1.1)mm及(8.2±1.7)mm,P〈0.05]。结论肝脏MSCTA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联合应用MIP及VR准确显示血管解剖、变异及病变情况,为手术方式及制订术中血管吻合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可监测术后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29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结石广泛分布于胰管,行胰管切开取石并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8例结石位于胰尾,以胰尾部切除或加脾切除为主;5例结石位于胰头,主要采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2例合并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 29例患者无一例手术死亡,除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存在胰瘘外,其他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2个月至2年,29例患者合并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胰管结石临床诊断首选超声,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治疗中应根据胰管结石的分布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外科治疗关键是清除胰管结石、切除病胰、通畅引流、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PTP位于胰头10例(占26%,10/38)、胰颈部12例(占32%,12/38)、胰体尾部16例(占42%,16/38).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手术切除肿瘤,行单纯肿瘤切除术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8例、胰体尾+脾切除4例.术后出现胰瘘3例,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随访2个月至8年,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SPTP是一种少见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确诊需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完整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患者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糖耐量减低患者82例,并对其进行为期15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盐酸吡格列酮干预治疗试验。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5例)和安慰剂组(27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ET、NO、CRP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后ET、CRP、NO[分别为(55.1±10.1)ng/L、(4.59±0.33)mg/L、(40.10±10.10)μmol/L]与治疗前[分别为(72.1±25.1)ng/L、(5.89±0.89)mg/L、(30.30±9.10)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三者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糖耐量减低患者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其ET、NO、CRP水平可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