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TCD改变。方法应用TCD对168例VBI患者进行基底动脉(BA)及两侧椎动脉(VA)测定,并与同年龄段8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结果VBI患者BA高流速者占42.85%,低流速者占15.47%,正常流速者占41.67%,BA高流速和低流速者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普遍低于对照组,而搏动指数(PI)普遍升高,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BI患者BA和VA的TCD基本特征是血流阻力升高和/或伴有血流速度减低或增高,可分为高流速高流阻、低流速高流阻及正常流速高流阻3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 8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0例。2组均常规使用敏使朗12mg/次,3次/d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高血流组治疗后较前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低血流组治疗后较前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5或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洲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09-409,421
目的 观察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VBI性眩晕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湿为治,眼针选脾区、胃区、上焦区,同时予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仅用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供血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眼针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使用葛根素注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58例VBI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以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葛根素注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增快,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徨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牛晓亚  许有慧 《中医杂志》2011,52(16):1422-142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临床常见病证,颈椎骨质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椎-基底动脉发生改变,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以眩晕为主的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常有明显改变。其病机常与气虚血瘀,气机受阻有关。心脑欣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具有益气活血功效。我们应用心脑欣胶囊配合基础治疗观察其对  相似文献   

6.
李旭成 《中医药学刊》2005,23(7):1341-1344
目的:观察泰葛黄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新方法。方法:79例病人分为两组,泰葛黄芪汤治疗组(41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结果及TCD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显著好转率(80.5%),对照组显著好转率(39.5%),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71.1%。结论:泰葛黄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不足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TCD变化。方法:90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每日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口服“愈风宁心滴丸”治疗,疗程2周,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与TCD变化。结果:治疗组在TCD改变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推拿治疗VBI眩晕安全有效,TCD可作为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脑病科常见疾病,其原因为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干、小脑、内耳缺血,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眩晕随头部转动或体位变化而出现,并几分钟,几个小时或几天不消失。患者出现共济失调、眼震、视力下降、吞咽困难、偏头痛、心悸等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患者的疗效。方法对 70例VBI患者分别用葛根素 (治疗组 )和复方丹参 (对照组 )静滴治疗 ,疗程 7~ 14天 ,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快 ,2 4小时内有效率为 37.14 % ,72小时内有效率达 74 .2 9% ;对照组分别是 8.2 5 %、2 2 .86 %。 2组总有效率分别是 84 .5 9%、6 2 .2 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葛根素治疗VB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5%,优于对照组的77.5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针刺对椎 -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 :对 80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用TCD检测及针刺颈夹脊穴后的效应。结果 :针刺后的效果显著 (TCD参数Vp、P <0 0 1)。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后对调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针灸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临床症状多以眩晕为主 ,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笔者采用针灸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中 ,男 38例 ,女 4 0例 ,年龄最小 38岁 ,最大 70岁 ,平均年龄 6 0 .78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 6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2 6例 ,对照组 32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4例。1.2 诊断标准①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 ,多因头位和 /或体位改变而诱发 ;②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 ,如眼症 (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  相似文献   

13.
龙大同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21-122
目的:探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动供血不足(VBI)的效果。方法:选择VBI患者84例,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用倍他司汀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应用盐酸丁咯地尔2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3.8%,治疗组为95.2%。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VBI安全、起效快、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永玲 《河南中医》2010,30(1):79-8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诊断与疗效,探讨在彩超指导下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进展与机理。方法:精选临床椎基底供血不足的典型病例进行针刺治疗,分为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口服活血止痛胶囊(对照组)治疗。统计两组疗效并作Ridit分析与u检验,同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针刺治疗效果显著。证明TCD对本病的治疗有显著的临床指导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的TCD检查平均峰流速(Vm)均有改变,治疗组的改变比较明显(VA、BA均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活血通络,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降低其血流速度。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压或部分阻塞所引起的。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有资料表明,VBI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病,约占老年眩晕症的90%,也是诱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且约1/3的病人在5年内发展为脑梗塞。颈椎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两大基础病因。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本病方面已显示出优势,并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00年3月~2002年11月.笔者运用中医补肾平肝活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证属肾虚肝旺血瘀型82例,并运用TCD检测观察经该法治疗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中柩性眩晕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科以益气活血法为治则,治疗本病40例,临床获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常见症状为阵发性眩晕,常伴恶心、呕吐.多因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所致.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08年以来,笔者采用砭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进一步明确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笔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观测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椎动脉管受压,血管痉挛而致脑干、小脑缺血。本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本文就近年来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