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指腰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对于腰腿痛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6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有明显的神经受累或马尾神经综合征、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均须手术治疗。常用的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方法有传统开放手术,如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等。LDH复发加重患者负担,探讨其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复发性LDH的定义、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于系统掌握复发性LDH的高危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减少LDH复发。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经椎旁肌小关节外侧入路治疗1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髓核摘除,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全部患者经平均15个月随访,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伴有“自溶”现象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所有患者比较首次发病与入院前腰椎MRI检查发现均有突出椎间盘缩小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中15例行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或髓核摘除术;19例采用卧床休息、腰围固定以及脱水、消炎镇痛等非手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手术组15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2~16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前ODI为42.8±4.25,末次随访时为12.5±1.2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为7.13±1.24分,末次随访时为1.45±0.86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手术治疗组19例,治疗前ODI为27.9±3.61,末次随访时为10.5±6.4,治疗6个月后复查腰椎MRI平扫提示突出椎间盘完全消失者4例,部分消失者9例,无明显变化者6例。 结论 对于伴有“自溶”现象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根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介绍本院1995 年6 月~1998 年12 月间手术治疗的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手术方式为患侧关节突切除术式,以日本整形外科学会1984 年制定的腰痛患者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术前术后比较。结果:3 例病人术后症状体征全部解除,平均随访15 年,效果优良,无腰椎失稳之表现。结论:患侧关节突切除术式暴露清楚,易于减压,近期观察,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CH  Liu SL  Huang DS  Ding Y  He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35-237
目的总结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METRx椎间盘镜行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均为单间隙突出,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41-55岁,平均49岁。突出间隙:L4,5 6例、L5-S1 8例。突出类型:椎间孔突出型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8例。结果14例随访12—46个月,平均26.5个月。疗效:优10例、良3例、可1例。术后4例遗留感觉障碍,无神经根损伤、椎问盘炎、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突出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和术后恢复快,适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术中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对本院1986~2001年间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误漏诊4例,术中定位错误2例,同一间隙椎间盘再突出2例,手术方法不当及不彻底5例.13例再次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5个月.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做出术前诊断及准确定位,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与其相应的术式,可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441例,将其分为巨大型172例、普通型1269例,随访记录其发病年龄、性别、症状特点、突出形态、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术后复发率等,并行统计学对比分析2组在各方面的异同。结果1441例患者资料完整,总体男女比2.99∶1,平均年龄43.4岁。2组之间比较:平均年龄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比例均为男性好发,巨大型组男女比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平均病程巨大型组明显短于普通型组(P<0.05);巨大型组与普通型组相比,双侧症状更多、肌力下降者更多、马尾综合征更多、中央型比例更高、椎间盘脱出者更多(P<0.01);巨大型组中实施双侧减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深部感染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4.12%、93.78%,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巨大型组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与普通型相比有截然不同的临床特点,其手术治疗可达到等同于普通型的良好疗效,术后复发率低于普通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8.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特点及分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临床特点与分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FL-LDH病例,根据陈仲强分型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FL-LDH临床症状体征、治疗适应症及疗效。结果①FL-LDH分类Ⅰa型9例、Ⅰb型3例、Ⅱa型6例、Ⅱb型4例。Ⅰ型病例腰腿疼痛剧烈,尤以下肢根性损害重,多表现为股神经损害;Ⅱ型病例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特别是Ⅱa型多无明显腰腿疼痛。②经6个月以上随访,治疗后FL-LDH各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JOA分值显著增加、VAS分值明显减少(P<0.05);随访结果优14例、良5例、可1例、差2例,治疗优良率达86.4%。结论①FL-LDH分型具有临床实用意义,临床症状与突出椎间盘相对位置有关,向上移位者症状重。②在恰当掌握治疗适应症前提下,FL-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FL-LDHⅠ型应以手术治疗为主,Ⅱ型可行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资料54例。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26例,L5/S125例。初次手术中行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50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4例。术后随访症状复发以5年为分界点,分为A组(≤5年)及B组(>5年)。结果腰部症状复发共54例,其中A组29例,B组25例;下肢症状复发共48例,其中A组23例,B组25例。复发原因为原节段再突出28例,相邻节段突出3例,椎管狭窄8例,内固定障碍4例,腰椎不稳8例,硬膜外血肿2例,感染1例。结论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术后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中远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腰椎不稳、腰椎椎管狭窄、内固定障碍和相邻节段退变等。  相似文献   

10.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的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其临床症状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椎管内椎间孔内型(Ⅰ型)、椎间孔内型(Ⅱ型)和椎间孔外型(Ⅲ型).据此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并结合临床分型选择(1)经横突间椎间盘切除;(2)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3)经椎管椎间盘切除+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等手术方式.3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58.4岁.其中L_(3~4) 17例、L_ (4~5) 13例、L_5S_1 8例.单纯椎间盘突出23例,合并椎管狭窄1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出节段出口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其中Ⅰ型中的7例同时伴有下位神经根受压的表现,15例合并椎管狭窄者存在间歇性跛行,21例有明确的腰痛症状.手术前后行根性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MacNab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按照新的临床分型,38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19例、Ⅲ型9例.经横突间行椎间盘切除5例,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7例,经椎管椎间盘切除+PLIF 26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10个月,平均2年11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2周为2.7分,末次随访为3.1分.末次随访MacNab评定结果:优20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并发症:伤口表浅感染1例、减压不满意者1例、脑脊液漏1例.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结论 新的临床分型,对认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及选择手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及临床分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 471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LDH的分型方法较多[1,2],本文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及临床分型进行探讨,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发病,病因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疾病个体化特征显著,正确及时的疾病诊断是个体化有效治疗的前提。研究证实,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存在多变性。该文系统分析了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选择性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的临床诊断价值,提出系统综合运用以上要素是该病正确及时诊断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与非LDH腰痛人群腰骶部形态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探讨LDH患者腰骶部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07例LDH患者(LDH组)及72例腰背部疼痛人群(对照组)影像学资料。分别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2组研究资料的椎间盘角(IDA)、腰椎前凸角(LLA)、腰骶前凸角(LSLA)、骶骨倾斜角(SSA)及腰骶角(LSA)。结果 LDH组患者L_4/L_5和L_5/S_1节段IDA、LLA、SSA及LS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L_5节段突出者的L_4/L_5节段IDA低于L_5/S_1节段突出者,而L_5/S_1节段突出者的L_5/S_1节段IDA则低于L_4/L_5节段突出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H患者的LLA、SSA及LSA比正常人明显降低。LDH患者生理曲度的丢失主要由责任节段IDA的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75例,其中17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需再手术治疗,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49岁。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法切除椎间盘1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5例(同时行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单侧椎板切除1例。术后对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神经根受压表现进行观察,并根据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15-96个月,平均51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及神经根受压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Macnab评定标准:优9例,良6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同一间隙闻盘组织再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邻近椎间盘突出等。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难度大于初次手术,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周密计划,仍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 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符合入选条件的68例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成2组,椎板间入路组34例,椎间孔入路组34例。对2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患者疗效满意度、术后残余症状、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椎板间入路组有4例术中改为椎间孔入路,椎间孔入路组有7例改为椎板间入路,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手术时间分别是(50.2±7.0)min、(61.9±9.6)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5.4±2.3次、10.3±2.5次(P<0.05),2种入路治疗后腿痛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或经椎间孔入路治疗各有特点,且均能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但需针对患者的解剖情况、影像定位及临床表型选择适宜的个体化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胡东  宁旭 《脊柱外科杂志》2020,18(1):64-67,72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指腰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脱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病变,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近年有研究发现,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DH密切相关,正常脊柱-骨盆形态可使身体处于最佳平衡状态,若发生改变则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脊柱矢状面生物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加速脊柱退行性变[1-3]。本文查阅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DH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不仅与LDH的发生机制相关,且与其临床症状和预后也有关联,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的质疑与反思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脊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被认为与疼痛和特定节段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然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突出髓核都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解除突出的髓核也并不皆意味着腰腿痛的立即消失。该文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认为椎管内突出髓核是否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着诸多或然因素,并因此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素动态致压观。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从免疫组织化学角度研究破碎型和完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和病理过程,比较其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学分型。方法选取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手术标本,依术中所见分为两组:(1)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可见破碎椎间盘组织与椎间盘母体分离,突出病变质软,自行溢出或较易钳出)。(2)完整型腰椎间盘突出组(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无破碎椎间盘组织溢出,突出病变质硬,必须以器械切除)。所获得的椎间盘标本均行常规HE染色;以鼠抗人CD43RO、CD2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双盲法半定量计数阳性细胞,Ridit等级分析;以FITC标记的兔抗人IgM、IgG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双盲法半定量计数荧光量,Ridit等级分析。结果两组形态学有显著差异:(1)HE染色可见破碎组标本边缘灶性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化;完整组髓核面积减少,纤维环增厚,软骨基质增生;(2)破碎组标本CD。sRO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破碎组标本IgG和kM免疫荧光阳性反应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标本中有T淋巴细胞浸润和免疫球蛋白IgG、IgM沉积,因而其病理机制可能是在损伤基础上的自免疫炎症反席过程。(2)完整犁腰椎间鼎突出以髓核很蛮、软骨某质及纤维环增牛为丰兽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