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中检出质粒介导的AmpC DHA-1型β-内酰胺酶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的基因.方法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从23株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中初筛产AmpC酶的菌株;用PCR扩增耐药基因,将试验产物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用转化试验确证耐药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播.结果发现3株肺炎克雷伯菌产诱导型质粒介导的DHA-1型AmpC β-内酰胺酶.结论国内首次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出现质粒介导的DHA-1型AmpC 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2.
肺炎克雷伯菌中DHA-1型质粒AmpC酶的流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AmpC酶)的流行分布及其基因型和耐药特征。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对2003至2005年连续不重复的487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产11pCp AmpC酶的筛选,对筛选阳性的细菌分别进行三维试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型特异引物PCR及测序,以确定质粒AmpC酶的基因型,并对产质粒AmpC酶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认检测。结果48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70株(14.4%)AmpC酶纸片筛选试验阳性(头孢西丁抑菌圈直径≤18mm);22株(4.5%)三维试验阳性;21株(4.3%)细菌多重PCR阳性,经测序均为DHA-1型质粒AmpC酶,其中12株确认产ESBLs。2003年的质粒AmpC酶阳性率仅为1.3%,而2005年为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为DHA-1型,发生率为4.3%,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目前我国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质粒介导AmpC酶产生情况。方法:以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情况。以三维试验检测其产质粒介导AmpC酶情况。等电聚焦电泳测定所产粗酶的等电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亚型。DNA序列测定判断质粒介导AmpC酶的种类。结果: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7株,检出率17.5%(37/212)。三维试验检测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2株,检出率0.9%(2/212),此2株菌均同时产ESBLs。在所产ESBLs中,CTX—M型占83.8%(31/37),其中CTX-M-1组占54.1%(20/37),Toho-2组占29.7%(11/37),CTX-M-1组:Toho-2组为1.8:1;SHV型占24.3%(9/37)。DNA测序结果,1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质粒介导AmpC酶为DHA-1。结论:①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以CTX-M型为主。②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1株质粒介导AmpC酶为DHA-1。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和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菌株中的质粒AmpC酶基因和CTX-M型ESBLs基因。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明确其基因亚型;接合试验了解质粒AmpC酶基因和ESBLs基因的可转移性;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PCR)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10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35.6%(36/101)的菌株ESBLs表型确证试验阳性,其中77.8%(28/36)的菌株含CTX-M型ESBL基因,以CTX-M-15和CTX-M-14基因型为主。11.9%(12/101)的菌株产质粒AmpC酶基因,DNA测序证实为DHA-1型质粒AmpC酶。5.9%(6/101)的菌株同时产质粒AmpC酶和ESBLs。结论我院存在同时产质粒AmpC酶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质粒AmpC基因型别主要为DHA-1型,ESBLs基因型别主要为CTX-M-14或CTX-M-15型。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的方式从供体菌转移至敏感细菌,临床上应加强对此类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湖南长沙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AmpCB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和基因型。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7月湖南长沙地区中南大学3所附属医院I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10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表型初筛,采用多重PCR法测定AmpC酶表型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的ampC耐药基因型。结果在110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24株细菌对头孢西丁纸片不敏感,经多重PCR扩增21株菌在约405bp处出现阳性条带,特异性PCR显示此21株菌均携带DHA型ampC耐药基因。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19.1%(21/110)。结论长沙地区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质粒介导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其质粒介导的ampC耐药基因全为DHA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了质粒介导的AmpC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更多困难。该文主要针对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的种类、耐药表型、分子生物特性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的分布、表型及其检测方法。 方法 经头孢泊肟初筛,分别用NCCLS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质粒AmpC。 结果 341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经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164株(48.1%)头孢泊肟(CPD)的MIC>1μg/ml,对其中的102株进行检测,结果产ESBL的有64株,头孢西丁三相试验阳性者有6株。 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质粒β-内酰胺酶以ESBL为主(30.2%),质粒AmpCs仅占2.8%。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β—内酰胺酶的筛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了解大肠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的分布,表型及其检测方法,方法:经头孢泊肟初筛,用NCCLS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质粒AmpC.结果341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经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164株(48.1%)头孢泊肟(CPD)的MIC>1μg/ml,对其中的102株进行检测,结果产ESBL的有64株,头孢西丁三相试验阳性者有6株。结大肠埃钸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质粒β-内酰胺酶以ESBL为主(30.2%),质粒AmpCs仅占2.8%。 相似文献
9.
多重PCR技术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建立多重PCR技术检测肺炎克雷伯菌(K.pneu)中质粒型ampC基因。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表型可疑为产AmpC酶的24株K.pneu,用ampC基因的5群6个亚型的引物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PCR),用三维酶抑制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结合mul—PCR、三维酶抑制试验和表型试验进行基因和表型分析。同时选择4株菌(3株ampC基因阳性,1株阴性)进行转质粒试验,以证实质粒型基因的存在。结果 在mul—PCR试验中,有22株扩增出C4族中长度405bp的片段,1株扩增出C-1族中长度462bp的片段;1株未扩增出目的条带。三维酶抑制试验中,24株菌中有19株菌未检出AmpC酶,但药物敏感试验中有诱导耐药现象,符合C4(DHA)族基因诱导表达的特性。转质粒试验中,3株ampC基因阳性的供体菌均将其ampC基因转入受体菌。结论 采用多重PCR技术可以简化质粒型ampC基因的检测方法。在我院临床分离的K.pneu中,出现质粒编码的AmpC酶,以C-4族基因为主要流行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院产新型肛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方法614株临床分离的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采用NCC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ESBLs,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株,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p内酰胺酶;KB纸片法检测产酶株对11种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9种抗生素对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单产ESBLs的检出率为31.8%,单产AmpC酶的检出率为2.6%,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为1.1%,未检出产金属肛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非产酶株显著升高;产AmpC酶菌对含酶抑制剂抗生素耐药率比产ESBLs菌高;同时产ESBLs和AmpC酶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三种酶型均未见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但产新型肛内酰胺酶菌株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应高度重视产酶株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