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酸甘化阴配伍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为例,分析了酸甘化阴配伍法的含义,并举多位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加以分析,总结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酸甘化阴配伍是指导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从"酸""甘""酸甘化阴"的概念及源流、药性内涵、常用药物及方剂分别阐述酸甘化阴配伍的临床应用规律。提出酸甘二味药配伍使用能甘补酸敛、甘缓酸补、五味合化,主要包括养阴生津、益精补血,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缓急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常用的酸味药物包括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常用的甘味药物包括人参、麦冬、地黄、山药、天花粉等。  相似文献   

3.
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其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木瓜、甘草、人参、熟地黄、麦冬、山药等,临床可根据病情与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伍。在具体运用酸甘化阴法时,尚须留意凉润与温润之分,并酌情参入苦味坚阴、苦温燥脾之品。  相似文献   

4.
浅议“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酸甘化阴法治验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瑛  姚良 《新疆中医药》2004,22(2):62-62
“酸甘化阴”是指酸味药、甘味药配伍运用以益阴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阴虚阳浮,并见急迫诸症者。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个人近年在临床上运用本法的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瑛 《新中医》2004,36(4):29-29
姚某,女,62岁,2001年4月7日初诊。因精神受刺激而失眠2年,每夜似睡非睡2小时,甚至彻夜不眠,伴心悸,头晕,烦躁,潮热,多汗,忽冷忽热。给予养心重镇安神治疗,其效不佳。先后服安定、佳静安定、舒乐安定等药,开始有效,后乏效。诊见:面色萎黄,面容憔悴,双眼凹陷,皮肤潮湿,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证属阴虚阳越,心神失藏。  相似文献   

7.
姚建平  马书娟 《光明中医》2010,25(1):100-101
药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味不同,作用亦不相同。不同药味配伍之后,又产生新的作用,称之为“气味和合”。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可概括为机体阴阳偏盛偏衰,利用药物的不同味可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而祛疾疗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  相似文献   

8.
9.
何××,男,12岁。1990年5月21日诊。患者半年前出现右侧乳晕下硬块,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男子乳房发育异常”。经西药  相似文献   

10.
探讨"酸甘化阴"法用于变异型心绞痛的辨治思维以及临床运用。变异型心绞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急性发作病机可能与筋脉拘急、阴虚热结有关,治疗以缓急止痛、滋阴清热为要。"酸甘化阴"法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虚血亏之痛证、痹证等,运用此法治疗变异型心绞痛亦有奇效。  相似文献   

11.
酸甘化阴法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该法不拘泥一病一证,因而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酸甘化阴法的源流、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分别阐述酸甘化阴法的作用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总结出酸甘药物配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能发挥养阴生津、舒筋缓急止痛、收敛固摄、益精补血等作用,进而解决各种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肺炎缓解期,心系疾病之失眠、胸痹,脾胃系疾病之便秘、泄泻、胃痛等,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酸甘化阴法主要就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这一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温病及内伤疾病表现为阴虚的证候,功能滋助五脏之阴,而尤以养胃  相似文献   

13.
\"五味合化\"思想是中医学药性、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是\"五味合化\"思想的典型代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为例,就\"五味合化\"思想的发展源流、理论认识及现代研究等做一探讨。认为\"五味合化\"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中药药性理论和方剂配伍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重要治则治法。中医\"五味合化\"思想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酸甘化阴是补阴法中一种特殊的方式 ,以酸味和甘味药联合应用 ,从而产生相辅相承的综合作用。酸甘化阴法的代表方剂首见于《伤寒论》记载的芍药甘草汤 ,芍甘相伍 ,酸以收之 ,甘以缓之 ,酸甘相合 ,以补阴血。后世医学以此方为鉴 ,继承创新 ,对其内涵加以引申发展 ,把具有敛阴补阴、生津作用的酸味药 (乌梅、五味子、山萸肉、五倍子 )与具有滋阴、益精、补血功能的甘味药 (甘草、大枣、麦冬、地黄、枸杞子 )等配伍应用 ,以化生阴血、滋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 ,产生酸甘化阴的临床作用 ,使酸甘化阴法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升华 ,拓宽了补阴法的…  相似文献   

15.
王晓丽  王丽平 《中医杂志》2009,50(2):185-186
经方历经千年,临床疗效显著,故一向为中医临床所重视.调和阴阳是仲景立法用药的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但<内经>中只论述了有关甘酸、辛甘药性,未明确说明其合化作用.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首先提出\"甘酸化阴,辛甘化阳\"的概念.在张仲景方中,酸、甘、辛味药配伍的方剂比比皆是,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爱梅 《陕西中医》2012,33(7):929-930
<正>张仲景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配伍协同作用指的在临床上的应用过程中,通过药物性味的阴阳配伍、相生相制、互根互用,调节机体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对药物的认识也只是和觅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1]。因为这种活动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以及冒险性,所以才会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说法[2]。单纯并且原始的"滋味说"不可以解释每种药物的复杂及多样的作用,而后被改为"五  相似文献   

17.
18.
冯蓓 《广西中医药》2003,26(4):49-49
咳嗽为临床极为常见之病症。临床上往往可见因治之失当或反复发作而致多年不愈之咳嗽 ,影响患者的休息、学习和工作。谢妙兴主任临床40年 ,对治疗咳喘尤其是顽咳有独到之处 ,余有幸侍诊左右 ,发现老师运用酸甘化阴法为主治疗气阴两虚型咳嗽 ,获得良好疗效。现将2002年1月 -2003  相似文献   

19.
酸甘化阴法乃酸味药与甘味药相配伍,以化生阴液之治法。笔者采用此法治疗多种阴虚之证,取得较好疗效。今介绍如下: 一、口舌生疮林××,男,34岁,工人。82年5月8日来诊。患复发性口舌疮已半年余。局部烧灼感,进冷热辛辣之物则痛剧,入夜尤甚,刷牙时易  相似文献   

20.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中的一法。它运用酸敛与甘缓两类不同性味药物的配伍以达养阴生津之功效。此法最早当推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其后如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丸,均为酸甘化阴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说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它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因此在临床上不论外感内伤,只要辨证贴切,配伍恰当,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