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表现为蛋白尿,同时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足突的消失。疾病早期,仅部分肾小球(〈50%)和毛细血管襻((50%)出现硬化性改变。随着病变进展,肾小球逐渐出现球性硬化。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特发)性、继发性FSGS两类,本文就原发性FSGS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mloscterosis,FSGS)是一组具有类似病理特征的症候群,为儿童及成人多种肾脏疾病持续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最多见的病理改变,也是肾移植后复发的最常见原因。1957年Dr.Rich首次描述了此种病理变化,其后许多学者纷纷开始研究FSGS。  相似文献   

3.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诊断及分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lrosis,FSGS)是一种临床和病理均具特点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特征.病理以局灶和节段分布的硬化性病变为主要变化。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FSGS两大类,继发性FSGS是指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明确的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的局灶肾小球的节段硬化性病变.而原发性FSGS则在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和预后诸方面均具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蛋白尿,其中909/6的儿童和70%的成人患者表现为肾病性蛋白尿,30%~45%的患者可发生高血压。FSGS自然病程短,预后较差,在发病5~10年后约20%~30%的患者可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目前认为特发性FSGS进展为ESRD的主要因素:大量蛋白尿、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大鼠尿足细胞动态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大鼠模型,观察尿中脱落的肾小球足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FSGS组(n=7):采用左颈静脉插管一次性缓慢注射嘌呤霉素核苷酸(PAN,9mg/100g体重的方法建立)FSGS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n=5):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周期20周。动态检测24h尿蛋白定量;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动态检测尿沉渣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Wilm'stumor鄄1(WT鄄1);20周末肾组织光镜下观察肾小球病变;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小球内PCX和成熟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synaptopodin(PP44)的表达。结果FSGS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在第天较注射前明显升高,第312天达到高峰[(672.74±98.72)比(19.31±3.15)mg/24h,P<0.01),此后开始下降,于第6周接近注射前水平,持续至11周[(35.46±14.88)比(19.31±3.15)mg/24h,P=0.0238];从12周开始再度缓慢升高,持续高水平至20周,为注射前近7倍[(140.61±68.90)比(19.31±3.15)mg/24h,P<0.01]。FSGS组大鼠从12周开始,尿足细胞出现阳性(>1~5个/HP),持续至20周。光镜显示,30%~50%肾小球出现不同程度的局灶节段性硬化;电镜证实足突部分融合并可见足突与基底膜剥离。足细胞特异标记蛋白PCX、PP44在肾小球节段性硬化部位呈现节段性缺失。对照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肥胖相关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临床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患者中,肥胖病例是否存在特殊临床及病理表现.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10月~2002年7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FSGS的病例,其中体重指数(BMI)≥28 kg/m2者共13例(肥胖组),将其与同期BMI<24 kg/m2(非肥胖组)的13例患者进行临床、实验室及病理表现比较.结果(1)肥胖组中,2例伴发2型糖尿病,2例糖耐量异常,12例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2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而非肥胖组中,除12例为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外,无其它代谢疾病;(2)肥胖组蛋白尿(3.91±2.83)g/24h,血浆白蛋白(39.25±2.80)g/L;非肥胖组蛋白尿(4.43±1.81)g/24h,血浆白蛋白(24.23±10.11)g/L,两组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肥胖组(0/13)显著低于非肥胖组(9/13)(P<0.01);水肿发生率肥胖组(4/13)显著低于非肥胖组(11/13)(P<0.01);(3)肥胖组肾小球直径为(229.89±26.18)μm,与非肥胖组(177.18±29.94)μm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肥胖组虽较非肥胖组病程长,但其肾功能指标、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均优于非肥胖组.结论肥胖组患者常伴发糖、脂肪或嘌呤代谢紊乱;虽有大量蛋白尿,但血浆白蛋白水平多正常;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肥大;肾功能损害进展较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的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病变(glomerular epithelial proliferative lesion,GEPL)的临床意义及其组织学来源。 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本研究所接受治疗的特发性FSGS患者共74例,按照是否存在GEPL病变分为两组:GEPL组31例,非GEPL组4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其活动性及慢性化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评估,并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随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肾小球增生上皮细胞的细胞表型表达情况。 结果 与非GEPL组相比,GEPL组的病程显著较短(P < 0.05);肾病综合征(NS)患者比例显著较高(P < 0.05);节段性硬化的肾小球比例显著较高(P < 0.05);病理活动性评分显著较高(P < 0.05);慢性化评分显著较低(P < 0.05)。29例随访患者中,GEPL组(16例)的肾脏存活率明显降低(P = 0.049)。COX回归分析发现GEPL和Scr水平是导致肾衰竭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04和1.00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肾小球增生上皮细胞WT-1及Pcx表达缺失;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Pax-2和CK-8表达阳性。 结论 特发性FSGS的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病变是急性期、活动性病变的病理表现,也可能为临床病情较重和肾脏存活预后不良的病理学指征。增生的肾小球上皮细胞缺乏足细胞表型,说明可能源于壁层上皮细胞,但不排除损伤的足细胞去分化、增生并表达壁层上皮细胞标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原发性FSGS且接受过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1次或2次,单次剂量为375 mg/m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pFSGS)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经肾活检术确诊为 pFSGS的患者根据不同个体采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 ,供选择药物有 :强的松 (Pred)、雷公藤多甙片 (T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环磷酰胺 (CTX)、非甾体类消炎药 (NsAID)、益肾通络方 (黄芪、首乌、金樱子、积雪草、桃仁、制军 )等。以 15例未按上述正规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结果 :治疗观察 (33.5 8± 2 0 .6 7)月 ,治疗组完全缓解 16例 (5 3.33% ) ,显效 8例 (2 6 .6 7% ) ,有效 5例 (16 .6 7% ) ,无效 1例 (3.33% ) ,其中 10例肾衰竭的患者 ,治后 8例恢复正常。对照组未见临床缓解或显效 ,仅 7例有效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pFSGS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新病理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由Rich在1957年首先描述,其发生率有逐年增高趋势.FSGS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点为蛋白尿,常为肾病性蛋白尿,同时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足突的消失.疾病早期,仅部分肾小球(<50%)和/或部分毛细血管襻(<50%)发生硬化性改变.随着病变进展,肾小球逐渐弥漫硬化,甚至出现球性硬化.  相似文献   

12.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占肾活检病变总数的5 ~15 % ,发病机理复杂,可导致肾功能的完全丧失。目前有关各种治疗均无满意疗效。有证据表明它是由于肾单位高滤过引起肾小球内压(PGC)升高的结果,其共同通路可能是:包括单核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肾固有细胞激活以及浸润细胞与固有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目前纤维化已被公认是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合成。本文仅就目前有关FSGS的各种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1个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FSGS)家系的临床表型进行连锁分析,并对国内外已知的4个基因进行排除性定位。 方法 调查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应用两点连锁分析方法,在已知的FFSGS遗传的相关基因WT1、TRPC6、CD2AP、NPHS2所在染色体区域,选取9个微卫星遗传标记(STR)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 该FFSGS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9名家系成员中1例已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4例尿检异常成员中2例病理明确诊断为FSGS;Ⅲ9和Ⅲ15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分别为10岁和13岁;第Ⅰ和第Ⅱ代的患者均为25岁以后发病。用D1S196、D1S218、D1S238、11S935、D11S898、D11S908、D11S1986、D6S936、D6S1566等9个STR对该家系进行NPHS2、CD2AP、TRPC6和WT1基因的两点连锁分析,测得各个标记位点在重组率θ=0时,最大优势对数(LOD) 值为0.32 (D11S1986),不支持连锁。 结论 该FFSGS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知基因NPHS2、WT1、TRPC6、CD2AP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4.
白介素—1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散发性或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进行FSGS致病基因热点突变进行筛查,了解这些热点突变在我国FSGS患者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经肾脏活检确诊的40例FSGS散发病例及一个22人的FSGS家系LF-01。收集散发病例的外周血,采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对LF-01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并留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40例散发病例及所有家系成员进行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通过PCR扩增外显子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LF-01家系共9人为患病或可能患病状态,该家系表现为不完全外显遗传模型。40例散发FSG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26:14,其中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均未发现有已知的基因突变。结论国外报道的FSGS致病基因的热点突变ACTN4、TRPC6和INF2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FSGS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6.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 sclerosis,FSGS)是一组具有类似病理特征的征候群,为儿童及成人多种肾脏疾病持续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最多见的病理改变,也是肾移植后复发最常见的原因.FSGS于1957年由RICH首先描述,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治疗上较困难.近年来,原发性FSGS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其发病机制日前认为与复杂的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脂血症和脂质过氧化、循环因子、病毒感染、细胞凋亡、足细胞损伤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细胞因子等介导的免疫损伤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病例资料 患者,女,50岁.2018 年2 月 15 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及颜面水肿,至当地镇医院就诊,多次查尿蛋白均为(2+),遂于2018年2月28日至启东市人民医院就诊,查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48μmol/L,白蛋白(albumin, Alb)25 g/L,碱性磷酸酶(alka...  相似文献   

18.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占我国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多以大量蛋白尿起病,常伴镜下血尿、肾小管功能受损、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男性患者较多见,男女比例为2.2:1。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成人患者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比儿童患者高。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严重水肿持续存在使患者易罹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上述并发症的出现不仅给治疗带来了困难,也是加速患者肾功能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FSGS)可表现为尿蛋白的流失,血浆白蛋白降低、水肿、血脂紊乱等.而大量蛋白尿、血清肌酐升高是其进展为肾功能衰竭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一旦肾病综合征未能缓解,则50%的患者在今后4年内肌酐翻倍,6~8年之后即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尤其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FSGS),治疗疗效欠佳、病变反复复发,预后较差,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的有效治疗方案.由于FSGS病理生理学上包含了各种不同的肾小球损伤,非单一病变;而多发的病因,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不同等,都增加了其治疗难度,个体间治疗效果亦存在较大差异[1].而随着各种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相信对于激素依赖或抵抗的患者可有效的减少尿蛋白的流失,改善肾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I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N—FSGS)近年来被认为是预示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我们探讨FSGS病变在IgAN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