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制戒毒人员诈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强制戒毒人员中的诈病情况,提高识别技巧。方法:对37例伪装者的一般情况、吸毒史及伪装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诈病发生率为1.92%。诈病排在前三位的是癫痫、急腹症、肝炎共占59.54%。诈病动机多为逃避劳教戒毒、缩短强戒期、保外就医和得到某些照顾。识别诈病的方法应依据:临床检查、院外会诊、录像监控、同室人员反映、重复检查、综合判断等措施。结论:诈病的定论应持慎重态度。评定病与非病应实行有病推定论的原则。提高对诈病的识别技巧对保持强制戒毒所的正常运作和维护法纪严肃性有其现实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治疗康复模式:"太阳花"治疗康复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与吸毒是目前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新统计,全球大约有2亿人吸毒,2003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超过105万人.中国对戒毒工作非常重视,从劳动教养,强制戒毒到自愿戒毒(目前全国约有自愿戒毒所1 000多所),从躯体脱毒、心理康复到回归社会,各种模式繁多.但脱毒治疗后3个月内复吸率可达86.7%~98.8%[1].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吸毒成瘾是一种不顾后果的具有强迫觅药和用药行为的慢性复发性脑疾病[2].因为长期吸毒,大脑机能发生了一系列的慢性病理性改变.身体因素(如稽延性戒断症状、疲劳、失眠等)、心理因素(心理依赖性、暗示、情绪障碍)、社会因素(原吸毒环境)及生活事件(身体和心理应激反应)等诱发复吸[3、4].  相似文献   

3.
随着毒品滥用人数的增多,吸毒群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女性吸毒人数急剧增加,并且有由低文化群体向高文化群体蔓延趋势[1].了解北京地区高学历吸毒的人口学特征及变化情况,为有效预防该群体毒品滥用提供依据,对北京安康医院强制戒毒所2000年-2003年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情况的异同,从而提出对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预防教育对策建议。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3993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分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民族、职业、婚姻、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方面进行两组对照比较。结果: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在强戒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占29.0%,2009年占24.0%,2010年占36.0%,2011年占47.0%,2012年占46.0%,2013年占62.0%,2014年占66.0%,2015年占84.0%。可以看出百分比例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四年;在年龄组成与职业构成上,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χ2=143.38,181.94,P=0.000),两者在20岁以下,21-30岁及41-50岁之间年龄段有显著差异(χ2=21.15,133.14,17.92,P=0.000);总体两者均为40岁以下人员为主体(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比例分别为72.7%,64.5%)。职业上虽然两者均以无业者为最多(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7.9%、77.2%),但在个体工商者、固定工作者、农民等有固定收入上差距显著(χ2=57.26,13.07,126.48,P=0.000),说明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以有固定职业者居多;户籍所在地方面: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中外地人口多(χ2=45.311,P=0.000);文化程度上两者有统计学的差异(χ2=95.84,P=0.000),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在吸毒方式及吸毒史上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χ2=743.93,244.25,P=0.000),两组强戒人员吸毒均以烫吸为主(99.0%,69.1%),但是新型合成毒品极少数使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吸毒时间比传统毒品要短,吸毒史以三年以下为主。结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成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不同于传统毒品的特点,要从早期预防教育,矫治性强戒,社区综合管理中加大力度,杜绝毒品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强制戒毒一直是戒毒工作的主要载体,在一些地区,强制戒毒所实际上已经成为唯一的脱毒治疗机构.近年来,"无毒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吸毒人员或由持续吸毒转化为间断吸毒,或由显性吸毒转化为隐性吸毒,或由无节制吸毒转化为消遣性吸毒,或由大量滥用转化为少量维持.依赖程度明显下降,社会功能部分恢复,吸毒伤害显著减轻,社会危害显著降低.一些人确实长期摆脱了毒品.但也出现了由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由单药滥用向多药滥用的转化.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稳定态.稍有松懈,就会反弹.但目前强制戒毒的体制不能适应上述环境的变化.本文反映了强制戒毒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的不良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作为同仁们进一步思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吸毒人员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大连市的吸毒人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吸毒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研究预防吸毒的有效办法.方法:通过比对大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的吸毒人员档案,对1998年-2003年6月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2193人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为吸毒的高危人群,吸食的毒品种类以摇头丸(苯丙胺类兴奋剂)和K粉(氯胺酮)为主,与娱乐业有关,城乡差别明显;估计大连市的吸毒人员总数为21930人,在今后的3年~5年内将以15%~30%的速度增长.结论:应加大对毒品的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加强"无毒社区"的建设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开展有效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1997-2002年杭州地区强制戒毒人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杭州地区6年来禁毒工作成果,了解当前禁毒工作现状并提出建议.方法:对我所1997年至2002年收治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杭州籍年新滋生吸毒人员从1998年的815人降至了2002年的172人,杭州籍吸毒人员被强制戒毒前持续使用毒品的时间从1998年的10.05个月下降到2002年的1.73个月,日使用毒品量从1998年的0.56 g下降到2002年的0.21 g.在所人员中复吸者的比例从1997年的2.31%上升至2002年36.23%,外地籍吸毒人员涉毒状况并未得到控制,吸毒方式向静注化发展,毒品种类向多元化发展,吸毒行为合并刑事案件日益增多,吸毒引起HIV感染问题日益严重.结论:6年来禁毒工作成绩显著,但禁毒工作任重道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各职能部门合作解决.  相似文献   

8.
强制戒毒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强制戒毒一直是戒毒工作的主要模式,在一些地区,强制戒毒所实际上已经成为惟一的戒毒治疗机构。近年来,“无毒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吸毒人员经过治疗或由持续吸毒转化为间断吸毒,或由显性吸毒转化为隐性吸毒,或由无节制吸毒转化为消遣性吸毒,或由大量滥用转化为少量维持。一些人长期保持着操守状态,毒品危害显著降低但也出现了由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由单药滥用向多药滥用的转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稳定状态的群体,稍有松懈,就会反弹。但目前强制戒毒体制落后,效果欠佳,制约着戒毒效果的提高。本文阐述了强制戒毒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的相关态度,并就相关管理和矫治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制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应不应该戒毒》、《戒毒信心》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占53%。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认识到毒品对躯体有害者占18%,对精神有害者占8%,认为必须戒断者占8%;在自信心方面,认为能够戒断和一定能够戒断者占73%。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吸食者在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数比例很高;与吸食传统毒品者比,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年龄较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建议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集中管理,矫治教育方式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呼唤自愿戒毒,强制管理的戒毒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国著名的毒理专家秦伯益院士早在几年前就指出:中国的戒毒应走“自愿戒毒,强制管理”的模式[1],可是应者寥寥,时至今日,我国的戒毒方式仍是处在强制戒毒(含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二分天下的局面,戒毒后的复吸率居高不下,毒品的蔓延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毒品相关并由此而滋生的社会恶果不断出现。现在,该是重新审视现有两种戒毒方式的时候了。1两种戒毒方式的区别1.1求治方式强制戒毒人员一般都由公安机关抓获,入所时都先行办妥强制戒毒决定书等法律手续,通知本人及其家属,并由公安机关决定强戒时间,强戒决定书具有法律效力。而自愿戒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男性感染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对于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名男性感染HIV强戒人员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了解强戒人员对于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20名受访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6人,除感染HIV以外20人全部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文化水平高于强戒人员总体水平,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对HIV/AIDS虽有正确认识,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对感染HIV没有困扰,总体健康状况不佳,共病精神障碍比例高;缺乏警惕性,误入吸毒之路,能够正视毒品的危害,希望戒毒,小部分被访者戒毒动力不足。结论:男性感染HIV强戒人员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不利于HIV/AIDS的防治与戒毒工作,相关医务人员和戒毒所应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引导这部分强戒人员防病治病,出所后远离毒品并在防治HIV方面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戒毒工作若干问题的社会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是由山东省公安厅指定的全省唯一的强制戒毒机构,同时开展强制与自愿戒毒业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作者深刻认识到戒毒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结合国内外戒毒形式,就目前的戒毒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试从社会伦理方面作以下探讨:1戒毒工作的紧迫性吸毒已成为世界公害,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仅次于军火交易,全球吸毒人数己达1.8亿,每年死于吸毒的人数10多万。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沉渣泛起,并且发展迅猛。目前我国公布的吸毒人数为54万,实际人数数倍于此。从沿海过境省份受害,己逐渐向内地蔓延,现已有31个省…  相似文献   

13.
自愿戒毒与强制管理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长期的戒毒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戒毒人员及其家属希望有一种介于自愿戒毒与强制戒毒之间的模式戒毒.为此,我院从1996年起对自愿戒毒与强制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做了大胆的尝试.现将我们的作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冲动性与非理性信念的特点。方法:采用冲动性量表和非理性信念量表,调查200名在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冲动性和非理性信念。结果:(1)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认知冲动性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婚姻状况者在冲动性总分上差异显著。(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非理性信念及其各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龄段的戒毒人员在非理性信念和吸毒功效维度上差异显著,不同婚姻状况者在非理性信念和侥幸心理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性别与婚姻状况特点,可能显著影响成瘾与复吸,并为分类矫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80年代药物滥用(吸毒)问题在中国死灰复燃以来,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截止200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105万,其中海洛因滥用者74万人(占70.5%)[1].禁吸戒毒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禁毒方针之一,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有效的戒毒康复对于降低毒品非法需求和禁毒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的戒毒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为主体的模式.就隶属关系而言,戒毒机构大体上分为三种:公安系统的强制戒毒,司法劳教系统的劳教戒毒和(卫生系统的)自愿戒毒.应该说这三种戒毒模式各有特点,在特定的时期,对我国的禁吸戒毒工作和降低毒品非法需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强制戒毒所的医疗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医疗服务工作的经验还有所欠缺.本文深入总结我国强制戒毒所医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以人为本"方针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对强制戒毒各项医疗卫生工作有所帮助.在帮助吸毒者强制戒毒的同时,积极帮助吸毒人员恢复正常的生理、心理功能,促进吸毒人员早日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7.
吸毒人员长期滥用毒品,不良嗜好多,生活起居无规律,饮食营养不重视,食物摄入量少、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使机体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1],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吸毒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或机能障碍,多有并发疾病,许多疾病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2],再加上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高危行为,极易感染各种传染病。使得强制戒毒所相比其它监管场所,在管理传染病被监管人员问题上矛盾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物依赖者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药物依赖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DA)对重庆市某强制隔离戒毒中心的312名男性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戒毒人员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特异性模块、共线性模块生存质量总得分分别为(41.21±7.02)、(43.43±8.25)、(33.26±7.70)、(69.52±12.78)、(117.91±20.04)和(187.43±28.42)。多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氛围与研究人群生存质量各领域均有关系,年龄、毒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医保情况、当地经济状况、朋友圈氛围、吸毒种类、吸毒方式等因素分别对部分领域有影响。结论:强制戒毒人群生命质量普遍不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不同社会学特征,对戒毒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家庭成员的干预有利于提高戒毒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四川凉山地区彝族、汉族戒毒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毒品相关问题的差异性。方法:自拟调查问獉獉獉獉卷对凉山州部分县市强制戒毒所2014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有效调查戒毒人员獉獉447名(彝族294名,汉族153名)。彝、汉两民族的平均年龄、毒龄、初次吸毒年龄分别为:彝族:30.92±7.17 a,3.12±3.32 a,27.79±7.59 a;汉族:31.17±6.83 a,4.33±4.21 a,26.84±6.72 a。戒毒者的职业均以农民和无业游民为主,但彝族戒毒人群中农民比例更高(P<0.05);教育程度均以初中以下为主(P>0.05)。初次吸毒的原因中,朋友影响和自己好奇均是最重要的原因(P<0.05)。彝族滥用的毒品以海洛因为主,汉族滥用的毒品以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毒品为主(P>0.05)。在戒毒后复吸的原因、被强制戒毒的原因以及是否支持打击吸毒贩毒等问题上,两个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部分彝、汉戒毒者对毒品的危害有较好的认识;但彝族在吸毒是否引起艾滋病的传播和是否会引起治安恶化问题上,认识程度较差(P<0.05)。彝族戒毒人群中HIV携带者比例及社会危害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汉族戒毒人群(P<0.05)。结论:凉山彝、汉戒毒人员毒品相关问题的差异性,提示可能獉獉需要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禁毒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五一”戒毒模式是以《禁毒法》为基础,遵循“以人为本、科学矫治、专业指导、长期服务”的工作理念。以促进戒毒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提高戒毒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在研究和总结多年劳教戒毒、强制戒毒、戒毒康复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的一种较为科学、规范、系统、有效、实用,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综合性戒毒工作模式。“五疗”即药疗、理疗、心疗、食疗、体疗是“三五一”戒毒模式中综合性戒治手段,可提高吸毒人员戒断率。对不同戒毒人员和不同戒毒阶段,具体应用虽有侧重,但原则贯穿全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