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烧伤后并发心内膜炎,行三尖瓣置换术后低心排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对1例烧伤后并发心内膜炎,行三尖瓣置换术后严重低心排患者进行ECMO支持。辅助期间平均流量在45~60mL.kg-1.min-1,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ECMO辅助41 h 38 min后成功撤除;术后52 h拔出气管插管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平稳;术后21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于烧伤后并发急性心内膜炎行瓣膜置换的患者,ECMO是术后心脏功能支持的一种有效的机械辅助方法,可减低患者在ICU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对无泵驱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疗法的优缺点、并发症和临床应用状况进行总结。临床应用证明无泵驱动体外膜肺氧合疗法应用于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作为体外生命支持(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ECLS)技术的一种,用于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心肺功能,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该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由于血液保存时间限制等原因,需要通过动物试验进行必要的产品性能验证和安全性评估,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也可进一步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及使用者的风险。为此本文参考相关监管机构发布的体外膜氧合产品动物试验研究的指南性文件、临床及非临床文献、临床操作共识等资料,给出针对ECMO产品进行动物试验研究的要点,以期为相关产品的开发、研制等提供参考。在对ECMO产品性能进行动物试验研究时,要考虑动物种类及模型、对照产品的选择、评价指标的选择、观察时间、样本量、操作要求等。对ECMO产品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动物试验验证可以通过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更高质量的证据,更好地促进相关产品研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一种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远距离转运急性呼吸衰竭(ARF)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用成年泰国小香猪5头,经麻醉诱导后逐层分离股动静脉,制作ARF模型,随后经股动静脉插管予ECMO辅助呼吸、循环,情况稳定后进行远距离转运。期间记录转运距离、ECMO转流时间、转运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等关键数据。结果 本实验共进行5次,每次均到达计划目的地且能安全返回出发地。制作缺氧模型氧分压35.2~64.5 mmHg,平均(54.7±10.2)mmHg; ECMO辅助后氧分压345~420 mmHg,平均(395.1±45.8)mmHg; ECMO转流时间120~450 min,平均(258.9±67.4)min;转运距离8~70 km,平均(58.5±12.7)km。在5次转运过程中出现了3次突发情况,1次为管道打折、1次为不明原因流量下降、1次为置管处出现渗血。结论 建立ARF模型后在ECMO辅助下进行远距离转运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为ECMO辅助下院间转运、战创伤的后方转运等远距离转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控制型心死亡模型猪供体小肠移植后早期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量22~25 kg白色杂种猪48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D组)、心死亡供体组(DCD组)、ECMO支持1 h组(E1组)和ECMO支持3 h组(E3组)共4组,每组1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2...  相似文献   

6.
根据电磁学原理建立梯度线圈-永磁体模型,本研究设计了一款新型电磁驱动搏动式血泵,主要包括驱动装置、泵头装置、冷却系统以及体外循环管路等.搏动式血泵运动速率接近正常人体心率,模仿心脏的节律跳动,产生搏动式血流,实现了搏动式泵血.通过搭建实验平台,采集基于电磁驱动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骤停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例患者,AMI并发心脏骤停,常规心肺复苏(CPR)无效,在ECMO支持下复苏成功并行急诊PCI治疗.结果 5例患者行ECMO辅助后全部复苏成功,循环稳定后全部实施ECMO辅助下介入治疗.ECMO辅助时间分别为42~220 h(平均126.6 h),3例患者存活痊愈出院;1例患者出现脑出血,于停机后死亡;1例患者脱机20 d后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AMI并发心脏骤停死亡率较高,早期ECMO支持下心肺复苏后并辅助PCI治疗,可增加早期心脏复苏的可能性,为急诊血运重建治疗创造条件,从而降低危重AMI患者的死亡率,是一种短期有效的生命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救治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患者相关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2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我院接受ECMO治疗的 15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71 例)和未感染组(82)例.收集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ECMO相关参数.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ECMO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边际分析法评估院内感染所造成的患者及医院经济损失.结果:153 例 ECMO 患者中 71 例(46.41%)发生了医院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第Ⅱ版评分、总住院时间、ECMO运行时间、ECMO撤离前机械通气时间均是ECMO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的拟合度较高(χ2=4.124,P=0.77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CMO相关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使用ECMO治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AUC为0.911(95%CI(0.852,0.970),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作为制定有效措施预防ECMO相关院内感染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应用氧化亚氮持续气道内正压在单肺麻醉时对病人氧合、肺内分流和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手术病人22例,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N2O组(B组),每组11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N2O(压力2cmH2O),并在仰卧双肺通气20min,仰卧单肺通气20min,侧卧单肺通气20min、40min和关胸时,分别采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分流率(Qs/Qt),同时监测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单肺麻醉后20min、40min时,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1),B组分流率(Qs/Qt)明显低于A组(P<0.05),单肺麻醉后40min时B组乳酸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N2O(压力2cmH2O),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可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体外膜氧合法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家兔的治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臭氧体外循环膜氧合治疗(ECMO3)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家兔的效果,并探讨其在ACOP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只新西兰白兔单次腹腔注射99.99%CO(200mL/kg)建模,随机分为ECMO3组(ECMO3组)、面罩吸氧治疗组(FIO2组)、未给予干预措施的ACOP组(ACOP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动态监测实验兔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血氧饱和度(SO2)、全血剩余碱(BE-B)的变化以及动物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3组实验兔于建模30min后COHb值显著升高(P0.01),并出现中毒反应。经ECMO3和FIO2治疗后,实验兔的呼吸和心率得到纠正,并明显慢于ACOP组(P0.01)。经ECMO3治疗后,ECMO3组的COHb值明显低于FIO2组及ACOP组(F=42.799,P0.01);于治疗0.5h后,ECMO3组和FIO2组的SO2和BE-B与ACOP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ECMO3能够有效降低COHb浓度、提高SO2,纠正酸中毒,且安全性好,为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大约75%患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年龄超过70岁,与年青些患者比较,这一组患者所接受的治疗力度较弱,这种不同的治疗状况部分反映了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治疗的误区,以及年龄对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影响,那么年龄究竟在制定治疗方案和对急性心肌梗塞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对单肺通气患者氧合及萎陷肺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拟行肺叶切除的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40~70岁。随机分为CPAP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单肺通气期间于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2~3cmH2O),B组在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空气,分别于单肺通气前1min(T1)、单肺通气后30min(T2)、萎陷肺复张后30min(T3),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收集外萎陷侧肺下叶肺泡灌洗液,检测TNF-α、IL-6和IL-10水平。结果:单肺通气后30min(T2)时A组的氧合明显高于B组(P0.05),单肺通气后30min(T2)、萎陷肺复张后30min(T3)时萎陷侧肺泡灌洗液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能有效的抑制肺叶切除患者单肺通气后萎陷侧肺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痫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痫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研究期间纳入癫瘌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50μg·mL^-1培养6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h后显著降低;VPA200μg·mL^0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VPA单药治疗癫痫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痫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