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外治杂志》2019,(6)
目的:探析乳房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豆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2019年1月期间在院就诊的产后缺乳产妇72例进行研究,采取随机表法把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6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乳房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效果、产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产后乳房胀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泌乳效果(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80.56%);两组产妇在产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产妇更优于对照组产妇;同时观察组产妇的产后乳房胀痛程度也优于对照组产妇,且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69.44%)(P0.05)。结论:乳房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豆治疗产后缺乳能有效提高泌乳效果,减轻产妇的产后乳房胀痛,且产妇对该护理方案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6,(7):788-789
目的:探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产后缺乳患者1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穴位按摩组及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鲫鱼汤食;中药组口服催乳汤;穴位按摩组采用乳房和穴位按摩;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采用中药组和穴位按摩组的联合治疗方法。疗程为6d,观察四组产妇的泌乳量、补授乳量及疗效。结果:中药组、穴位按摩组比较差异(P0.05)。3个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穴位按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缺乳患者应用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产后缺乳患者按照简单的随机对照分组,研究组32例采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32例仅口服催乳汤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泌乳量以及补授乳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65.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泌乳量、补授乳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泌乳量显著增加、补授乳量降低(P 0.05)。2组间治疗后泌乳量、补授乳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缺乳患者采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恢复通畅泌乳,增加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房按摩联合通乳颗粒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产后乳汁分泌过少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母乳喂养.观察组50例用乳房按摩联合通乳颗粒治疗,对照组仅予通乳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乳汁分泌量及乳房胀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乳汁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乳房胀痛的缓解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房按摩联合通乳颗粒能够增加乳汁分泌量、缓解乳房胀痛,是治疗产后缺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正缺乳指产后哺乳期内乳汁量少或无乳可下[1],是产妇产后常见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产后2~15d内[2]。西医认为乳汁的分泌、排出主要受机体神经内分泌因素调节。产后缺乳的原因较多且复杂,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在治疗缺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笔者应用穴位按摩配合中医食疗治疗产后缺乳25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莒县中医医院产科收治的产后缺乳患者259例,乳房外观发 相似文献
7.
8.
9.
10.
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产妇年龄趋于增高,加之剖宫产率上升,以及妊娠期营养不均衡、精神过度紧张等诸多因素,产后缺乳有上升的趋势.笔者采用按摩手法治疗产后缺乳3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药穴位按摩治疗缺乳谭自民*师晶丽*姚喜君*主题词缺乳/治疗中药/治疗应用穴位按摩“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足”,多因气血亏虚、乳汁生化无源,或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在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同时,我们用补气养血、疏肝理气、通络下乳之中药研制为乳剂,穴... 相似文献
12.
<正>产后缺乳是产科的常见病,多见于城市妇女,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直接导致我国近年来母乳喂养率的下降。笔者采用穴位按摩结合中药治疗气血虚弱的缺乳产妇4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间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产妇(气血虚弱型)120例,年龄23~34岁。随机分为穴位按摩组(A组)40例;中药治疗组(B组)40例;穴位按摩+中药治疗组40例(C组),3组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正常经阴道分娩及择期剖宫产的足月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8例初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52例)、中药组(52例)、穴位按摩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中药组口服催乳汤,1剂/d;穴位按摩组采用乳房和穴位按摩,2次/d;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将中药组、按摩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对照组每日用鲫鱼250 g煮汤随餐食用。治疗5天后,观察4组泌乳量、补授乳量的变化。结果:泌乳量、补授乳量4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组与其他治疗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穴位按摩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可明显提高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乳房按摩护理联合艾条悬灸治疗在产后缺乳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产后缺乳患者9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50例(乳房按摩护理)与研究组450例(乳房按摩护理联合艾条悬灸)。比较不同方法实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始动泌乳时间更长,子宫复旧程度更短,泌乳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人工喂养量与喂养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人工喂养量与喂养次数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缺乳治疗中,可通过乳房按摩护理联合艾条悬灸方式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使患者产后情况得到改善,减少人工喂养情况,有助于患者身体康复,以便更早恢复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联合疏肝通络方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按摩组41例、疏肝通络组41例、穴位按摩联合疏肝通络组(以下简称联合组) 42例。穴位按摩组予穴位按摩治疗,疏肝通络组予疏肝通络方口服治疗,联合组予穴位按摩联合疏肝通络方治疗。治疗5 d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7. 62%(41/42),高于穴位按摩组的85. 37%(35/41)和疏肝通络组的82. 93%(34/41)(P 0. 05)。治疗后,3组各中医证候积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联合组均低于穴位按摩组和疏肝通络组(P 0. 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PRL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E2、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联合组患者血清PRL水平高于穴位按摩组和疏肝通络组(P 0. 05),E2、P水平低于穴位按摩组和疏肝通络组(P 0. 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疏肝通络方有助于缓解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可能与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母乳是婴儿必需的和理想的营养食品。为保护母婴健康,降低乳幼儿死亡率,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后缺乳症临床多见,故积极寻求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5年来笔者用穴位揉压法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葛芷生乳汤(自拟)配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方法: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口服葛芷生乳汤配合穴位按摩,对照组口服生乳汁。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葛芷生乳汤配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刮痧加艾灸治疗产后缺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乳即妇女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影响乳儿需要。本病虽非重症,但对婴儿的生理、身体的发育都有一定影响,近年来笔者采用刮痧加艾灸治疗产后缺乳,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