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鲜皮对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10、IL-17和IL-22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给予2,4-二硝基氯苯诱导和激发造成小鼠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0.025%地塞米松洗剂和不同浓度(0、1%、3%、5%)白鲜皮提取液进行干预处理,测量激发前后耳中部厚度差、左右耳重量差及测定血清IL-10、IL-17和IL-22值变化,进行干预后评估。结果: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耳厚度和重量差,同时升高小鼠血清IL-10含量,但仅中高浓度组可显著降低IL-17和IL-2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高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在小鼠的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0、IL-17和IL-22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中低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在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7和IL-22含量值明显高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改善湿疹模型小鼠的皮肤损害,而高浓度的白鲜皮提取液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IL-17和IL-22、上调IL-10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湿疹患者血清IL-10,IL-12p40及IL-18的水平,探讨其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14例急性期湿疹患者、19例非急性期湿疹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10,IL-12p40及IL-18的水平。结果①血清IL-10水平急性湿疹组低于对照组,非急性湿疹患者组高于对照组(P<0.05)。②血清IL-12p40水平急性湿疹组与非急性湿疹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非急性湿疹组高于急性湿疹组(P<0.05)。③血清IL-18水平急性湿疹组与非急性湿疹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湿疹组与非急性湿疹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湿疹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3.
4.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2及IL-10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10(IL-10)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2及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降低(P<0.001),IL-10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低水平IL-2使其诱生NK和LAK细胞活性降低而致溶解和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能力低下,可能是生殖器疱疹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红蓝光照射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IL-2、IL-10和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特应性皮炎患者27例进行红蓝光照射,观察疗效并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因子IL-2、IL-10和IFN-γ浓度的变化。结果:红蓝光治疗总有效率为44.4%。红蓝光照射后与照射前比较,IL-2、IFN-γ升高(P>0.05),IL-10下降(P<0.05)。结论:红蓝光照射对特应性皮炎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可能是红蓝光照射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0(IL-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7月-11月本科门诊诊治的58例寻常期白癜风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本院行健康体检者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IL-10和TNF-α的含量。比较分析两组以及研究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IL-10和TNF-α含量。结果研究组患者IL-10含量低于对照组,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和稳定期患者的IL-10含量高于进展期患者,而TNF-α含量低于进展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白癜风患者血清中IL-10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当病情达到进展期时,呈现最低值;同时TNF-α含量呈上升趋势,当病情达到进展期时,呈现最高值。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IL-10与TNF-α为研究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检测湿疹患者皮损中IL-10、IL-12p40和IL-18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16例非急性期(包括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及10例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IL-10、IL-12p40和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IL-10、IL-12p40和IL-18定位于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内,表皮全层均有分布,三种细胞因子在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内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湿疹患者皮损组织中表达阳性或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皮损处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异常,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L-18在慢性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测定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IL-18、IFN-γmRNA表达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8、IFN-γ蛋白水平。用EASI标准对慢性湿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结果 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IL-18 mRNA分别为(1.04 ± 0.29) pg/mL、(0.52 ± 0.15) pg/mL,IFN-γ mRNA分别为(0.96 ± 0.34) pg/mL、(0.47 ± 0.12) pg/mL。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IL-18 mRNA、IFN-γ mRNA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二者与慢性湿疹病情评分呈正相关。慢性湿疹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IL-18蛋白分别为(475.8 ± 59.4) pg/mL、(123.6 ± 29.5) pg/mL,IFN-γ蛋白水平分别为(10.1 ± 7.0) pg/mL、(11.1 ± 3.4) pg/mL。血清中IL-18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IFN-γ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二者与慢性湿疹病情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慢性湿疹的发病过程,在皮损局部,可能与其诱导产生IFN-γ等Th1型细胞因子,介导超敏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RIA)测定4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IL-8、IL-10和泌乳素(PRL)、雌二醇(E2)的含量.结果与健康人比较,患者组IL-8与PRL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女性患者E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患者E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L-8与PRL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r=0.72,P<0.01),IL-10和PRL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54,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与尖锐湿疣(CA)患者发病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某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2例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初发以及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将初发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11.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L-18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血清水平,进一步探讨慢性荨麻疹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皮肤变应原试验阳性的荨麻疹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IL-18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IL-10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机体免疫有关,Th1/Th2失衡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院自制口服中药止痒湿疹合剂对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西替利嗪组、止痒湿疹合剂组和联合用药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对观察指标红斑、浸润、丘疹/斑块、鳞屑/结痂和瘙痒进行评估和打分,计算疗效指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2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西替利嗪组治疗后比较,止痒湿疹合剂组治疗后在浸润、丘疹/斑块两方面改善更明显;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在红斑、浸润、丘疹/斑块、鳞屑/结痂、瘙痒方面改善均更明显。与西替利嗪组比较,止痒湿疹合剂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IL-1、IL-2和IL-6水平均明显增高。各治疗组治疗后的IL-1、IL-2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与西替利嗪组比较,联合用药组的IL-1、IL-2和IL-6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止痒湿疹合剂治疗慢性湿疹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止痒湿疹合剂治疗慢性湿疹能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单独使用或与西替利嗪联合使用均比单独使用西替利嗪疗效更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湿疹患者IL-1、IL-2和IL-6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荨麻疹患者血清5-羟色胺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5-羟色胺(5-HT)在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其意义。方法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46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23例急性荨麻疹(含4例急性胃肠型荨麻疹)和23例慢性荨麻疹治疗前血清5-HT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清5-HT含量与正常对常组相接近。结论 5-HT在荨麻疹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5-HT和血管内皮细胞膜5-HT受体结合,引起内波细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组胺(HA)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56例患者治疗前后血中HA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31例急性荨麻疹和25例慢性荨麻疹治疗前血浆中H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中H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接近。结论HA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主要介质之一,测定患者血中HA水平可反映机体对HA的释放情况,有利于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疗效,解释其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ndothelin ,ET)表达与银屑病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 2 8例银屑病患者的血浆ET含量 ,对照组为 15例健康体检者。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及非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寻常性与非寻常性银屑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经直线相关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ET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内皮素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血浆内皮素水平不能作为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肽Y(NPY)与神经降压素(NT)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2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血浆NPY与NT的含理检测。结果 与25例正常人比较,银屑病患者血浆中NPY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性意义(P〈0.05)。NT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NPY含量增高与NT含量下降呈明显角相关(r=-0.076,P〈0.01)。结论 具有强烈缩血管作 相似文献
17.
白癜风患者血浆三种神经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β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同时也可作为免疫调节因子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这些神经肽是否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0例白癜风处于进展期或稳定期的不同类型患者血浆3种神经肽浓度,并与23例正常对照作比较。结果:寻常型(局限性与泛发性)、节段型、进展期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浆β-EP、NPY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进展期白癜风NPY比稳定期显著提高;泛发性及进展期白癜风血浆CGRP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神经肽与白癜风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开发神经肽拮抗剂对于白癜风的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中IL-4与IL-12的表达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组阴道中IL-4,IL-12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 RVVC组的IL-4水平高于VVC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的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表达差异可能与RVVC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4例湿疹、56例慢性荨麻疹、2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有四种物质相同,分别为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特应性皮炎组阳性率(64.29%)明显低于湿疹组(79.92%),慢性荨麻疹(76.79%)与湿疹二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阳性率较高的致敏原具有相同性;硫酸镍、重铬酸甲、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变应原,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可能以内源性为主;接触性过敏原可以引起接触性荨麻疹;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是引起面部湿疹、手湿疹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IL)-5和组胺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初步探讨神经精神因素在CIU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6例CIU患者及34例正常人血清VIP,IL-5和组胺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IU组血清中VIP,IL-5和组胺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IU组血清VIP与组胺水平成正相关(P0.05),VIP与IL-5及IL-5与组胺之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VIP可能通过组胺释放而诱发或加重CIU,神经精神因素可能通过此途径导致CIU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