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贲门癌根治术抗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 ,将 10 0例分为实验组 (抗返流组 )和对照组 (传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 ,实验组加抗返流术。即 :残胃断端间断全层缝合后 ,残胃距顶端 4cm处做一荷包缝线 ,将缝线以上的胃内翻入胃腔形成瓣膜 ,第四排用大网膜包绕吻合口 ,使食管与胃后壁形成锐角。结果 实验组 :无返流 43例 ,有返流 7例 ;对照组 :无返流 6例 ,有返流 44例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说明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组研究实验组在常规食管胃吻合的基础上 ,设立了一抗返流瓣膜 ,并重建His角 ,取得了良好的抗返流效果 ,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贲门癌根治术抗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盲对照研究。将100例为实验组(抗返流组)和对照组(传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实验组加抗返流术。即:残胃断端间断全层缝合后,残胃距顶端4cm处做一荷包缝线,将缝线以上的胃内翻入胃腔形成瓣膜,第四排用大网膜包绕吻合口,使食管与胃后壁形成锐角。结果:实验组:无返流43例,有返流7例;对照组:无返流6例,有返流44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组研究实验组在常规食管胃吻合的基础上,设立了一抗返流瓣膜,并重建His角,取得了良好的抗返流效果,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术式预防贲门癌术后返流的价值。方法 贲门癌手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 ,达到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功能 ,从而起到抗胃食管返流的目的。手术后通过食管腔内 2 4小时pH值的测定来客观评定其抗返流效果。并与未行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病例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本组 30例 ,无手术死亡 ;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 ,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只有 3例有返流症状。 2 4小时pH值测定 :本组检测了 2 6例 ,经计算机软件分析有返流者 4例 ,返流率 15 38%。对照组检测了 2 0例 ,有返流者 9例。返流率 4 5 0 %。经统计学处理两者返流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4 .890 ,P <0 0 5 )。结论 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返流作用 ,而且具有操作简单 ,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内翻吻合瓣在胃食管吻合术后的抗返流效果,采用内翻吻合瓣成形术消化道重建53例,并与采用食管胃套叠吻合51例对比研究。应用24 h食管pH监测及临床返流症状评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4 h食管pH测定显示,实验组Demeester评分为3 .01±3 .31,对照组为101. 50±90. 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返流临床症状评定结果实验组有6例出现返流症状,而对照组33例出现返流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预防贲门切除后返流性食管炎的措施。方法 :对 12 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施行传统食管胃吻合与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结果 :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囊状瓣成形术是贲门切除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抗返流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预防贲门切除后返流性食管炎的措施。方法:对12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传统食管胃吻合与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结果: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囊状瓣成形术是贲门切除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抗返流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预防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反流的价值。方法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使其接近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解剖。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实验组51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6例有反流症状,反流发生率11.8%;对照组51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发生率43.1%。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抗返流吻合方法及其抗返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按设计要求进行食管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食管胃吻合及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食管胃吻合。结果全组460例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均可平卧。部分病例复查钡餐未见明显返流,术后24 h PH值测定均无返流,复查胃镜仅见吻合口轻微炎症反应,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光滑,未发现返流性食管炎改变。结论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具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术式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的价值。方法:贲门癌手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达到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抗食管反流的目的。手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全组82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10例有反流症状,反流率12.2%。对照组53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率41.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反流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胃粘膜瓣成型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后反流的临床应用.方法:食管、贲门癌50例,行部分食管部分胃切除,用吻合器作食管胃吻合后行胃粘膜瓣成型.结果:成型组术后无反流症状,上消化道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显像表明该手术方法抗反流作用明显.食管镜检查示胃粘膜瓣成型组吻合口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较常规手术组明显减轻.结论:胃粘膜瓣成型术可有效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1.
弧形吻合治疗187例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胃弧形吻合在预防食管癌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方面的疗效。方法:食管断端外弧形切断,胃壁弧形切口并剥除弧形瓣浆肌层,暴露粘膜下层后与食管逐排吻合,后壁悬套,形成后壁的半弧瓣。术后观察指标:进食情况;吻合口大小及钡剂返流情况;餐前、后食管液pH值测定;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结果: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6%,进普食者73.3%。24小时pH值监测:立位和卧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吻合方式能预防返流性食管炎,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普食者居多)。  相似文献   

12.
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法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避免或减少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及 吻合口瘘;设计了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法。方法 实验与临床均随机分为椭圆 形 吻合法组与传统吻合法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椭圆形吻合法组无论是吻合 口径、组织愈合过程、抗返流、食管粘膜充血、水肿及食管粘液pH值测定等方面均优于传统 吻合法(P<0.05)。结论 椭圆形吻合法是食管胃消化道重建中更为理 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结肠段间置胸内吻合术在食管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结肠间置胸内吻合术在食管外科中的应用。方法 对 2 8例食管胸中段、下段癌切除并用GF I型消化道吻合器将带蒂横结肠段与食管进行食管结肠、结肠食管的胸内顺行吻合。结果 保留了食管、胃的迷走神经及完整的食管裂孔和贲门、胃的正常解剖位置。结论 结肠间置胸内吻合术后无胸胃症状 ,消化功能良好 ,无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1,3,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分别为 96 .4%、92 .8%和 71.4%。  相似文献   

14.
食管胃吻合植入套筒法临床应用30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玉保  卫功铨 《中国肿瘤临床》1996,23(12):849-850,863
报告1991年-1995年6月应用食管胃吻合植入套筒法302例的临床总结。本休式是在胃前壁无血管区,于胃浆肌层与粘膜下层之间五0一范围内分开,食管全层与胃粘膜层吻合,再将胃浆肌层上提,与吻合口上方的食管肌层作两层全周缝合固定,使食管末段植玫套叠成筒状的胃壁中,吻合口突入胃腔中。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使用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在胸段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胸段食管癌手术患者72例,分为管状胃代食管组(36例)和传统胃代食管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及患者进食哽咽感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无吻合口瘘发生,肺部感染3例,心律失常2例,胸胃综合征3例,反流性食管炎6例,进食梗阻感1例;传统胃代食管组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6例,心律失常6例,胸胃综合征14例,反流性食管炎20例,进食梗阻感2例.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管状胃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使用直线型缝合器重塑管状胃代食管在胸段食管癌手术中应用,能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贲门癌切除后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改进,预防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89例贲门癌患者采用食管全层与胃黏膜套叠式吻合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出现吻合口瘘3例(1.0%),肺部感染7例(2.4%)。根治性切除276例,姑息性切除13例。胃切缘和食管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随访6个月-2年出现反流性食管炎12例(4.2%),吻合口狭窄2例(0.7%),吻合口处肿瘤复发1例(0.3%),死亡4例(1.4%)。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三大并发症发生率为5.9%(17/289)。结论:贲门癌切除后行食管-胃黏膜套叠式吻合局部血运佳,解剖层次清楚,对位良好,吻合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胃粘膜下层覆盖食管肌层,形成的活瓣质地柔软,结合紧密,起到人工瓣膜的作用,有效预防局部感染,具有一定的抗反流作用,有利于减少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胃颈部单层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12例食管癌患者采用左侧开胸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后至颈部行食管胃单层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切除599例,姑息性切除13例,切除率100%;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瘘12例,肺不张3例,肺部感染8例,返流性食管炎10例,乳糜胸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35/612),无吻合口狭窄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结论颈部单层吻合愈合好,对心肺功能影响小,吻合口瘘及狭窄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恢复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97例,其中51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作为管胃组;46例采用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作为全胃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减压量、住院时间、病理分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管胃组手术时间长于全胃组[(287.43±23.64) min:(266.13 ±26.4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9,P=0.031).管胃组胃肠减压量小于全胃组[(1 908.14±327.97)ml:(2 221.93 ±323.87)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1,P=0.015).管胃组和全胃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25.00 ±64.30) ml:(356.67±49.52)ml;t=-1.490,P=0.147]、淋巴结清扫数[(10.73±4.83)枚:(10.36±5.31)枚;t=0.238,P=0.813]、术后住院时间[(15.32±3.69)d:(16.45±3.80)d;t=-1.005,P=0.320]及术后病理分期(P=0.71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管胃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低于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15.22%;x2=5.617,P=0.025).管胃组和全胃组患者吻合口瘘(5.88%:10.87%;x2 =0.795,P=0.471)、术后肺部并发症(13.73%:23.91%;x2=1.661,P=0.296)、吻合口狭窄(7.84%:13.04%;x2 =0.707,P=0.510)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食管癌的手术治疗中,管状胃代食管术优于全胃代食管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the standard operation for early cancer of gastric cardia is proximal gastrectomy followed by jejunal interposition, we recently reported a simple and useful technique for proximal gastrectomy with gastric tube reconstruction.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included resection of the proximal two-thirds of the stomach, followed by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esophagus and gastric tube, using a circular stapler (Proximate ILS 25; Ethicon, Cincinnati, OH, USA). The gastric tube was about 20 cm long and 4 cm wide. The patient a 76-year-old man had no reflux symptoms such as heartburn, retrosternal pain, and regurgitation. Endoscopy showed no evidence of reflux esophagitis, including mucosal redness, erosion, and ulceration. Ambulatory 24-h pH monitoring indicated that the pH of the lower esophagus was between 6 and 8 when the patient was upright and between 5 and 7 when he was in the supine position. There were nine reflux episodes during the day, and no reflux episode while he was asleep. The duration of each reflux episode was less than 1 min, and the total reflux time was 1 min in the 12-h day (0.1%).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reconstruction by gastric tube may prevent esophageal reflux in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proximal gastrectomy for early cancer of the gastric cardia.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on Jan. 14, 1998; accepted on Apr. 1,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