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科护理     
900474试论时间生物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从《伤每论》六经欲解时谈拼证施护/王爱荣·”尹中华护理杂志一1059,2魂(4)一2一6~215 古人将十二支分配于周天的空间,也分配于每一叠夜的时向。空间和时间都目太阳的运行为标志,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着太阳的变化,其自身的阳气,也因时而有盛有衰,这就必然对于热邪产生影响。由于六经病的病位、病情、病势不同,所以六经病就有不同的欲解时。六经欲解时所属每天时间的节律与现代“时间生物学”是相吻合的.此文在这方面结合病例作了详细论述。强调医务人员应把握好有利时机,对该病作出明确的诊断,拟…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性好、效果确切、无药物依赖的优势。既往失眠辨治过程中主要采用藏象学说结合八纲辨证进行,依据辨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失眠病机复杂,很多症状出现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使用传统辨证方法不能解释,对于辨证的价值未进行挖掘。因此本文根据龙砂学派顾植山教授对《黄帝内经》“阴阳开阖枢”气化运动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论述,探讨失眠的时间节律病机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睡眠类疾病,睡眠障碍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推荐采用认知行为(CBT-I)疗法,以及催眠、抗焦虑等处方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本文综述以阴阳开阖枢运气理论,以及《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为辨证大纲,浅谈运用三因司天方和《伤寒论》经方治疗失眠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头痛最早记载于《内经》,后张仲景提倡六经辨证,开创头痛理法方药的先河。李东垣在仲景基础上完善了六经头痛学说。朱丹溪在前人基础上完善了头痛引经药的使用,提倡从内伤辨治头痛,尤其重视从痰论治。近现代医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头痛也有新的认识。[1]李小燕认为头痛多从风火痰瘀论治,从病因病机来讲为虚中夹实之证[2];罗铨认为外感头痛多由外邪引起,又以风邪为主,挟寒、挟热、挟湿,其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不仅是外感病专著,还是外感病与杂病合论之作.如清·柯韵伯言:"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指出<伤寒论>所述"变证"实质上属于杂病的范畴,所以通过伤寒论太阳证变可以探识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1伤寒论之精华《伤寒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本专著,其用方选药颇多精义。《伤寒论》是在确定六经主证前提下而立法组方,层层伸展,有顺有逆。“学人以规距”这一原则贯穿于六经始末。中医学认为,证是方的基础,方乃证的归宿,有一证必有一方。如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细弦得主证,这是一组正邪分争、阴阳表里错杂的整体反应与胸胁局部反应共同构成的证候,以小柴胡汤为本证而设。小柴胡汤药有数味组成,且配伍组合都恰到好处,始终围绕少阳病主要脉证选遗药物,其理法方药是极其严密的,方应…  相似文献   

7.
仲景方用芍药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入药,首载于<五十二病方>,详述其药用功效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将芍药列于"中品",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而将其配方广泛运用于临床者,则首推汉代名医张仲景.仲景<伤寒论>载方113首,用芍药者33方次,<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载方205首,用芍药者34方次(其中9首与<伤寒论>同),两书用芍药合计67方次(其中4首为方后加减法用芍药),占全部方剂的1/5以上,运用频数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和生姜.仲景用芍药范围十分广泛,无论寒热虚实、表里内外具可用之,病变涉及伤寒六经各经病证及诸多杂病病证,如:痉湿暍病、血痹虚劳病、中风历节病、痰饮病、水气病、奔豚气病、疟病和妇人诸病等等.  相似文献   

8.
合理服用中药汤剂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护理研究》2007,21(33):3063-3063
临床上病人服用汤剂大多都是一剂两煎或三煎,上下午各服1次。服药是否得法,对疗效的好坏有着一定的影响,它与患病的部位、汤剂的类型、温度、服药时间、服药的禁忌等有着密切的相关因素,如果中药汤剂服用方法不当,会导致患病时间的延长,从而给病人增添痛苦。现就中药汤剂合理服用的方法探讨如下。1患病部位与服药时间古代医学家对此甚为重视。据《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汤液本草》所记“药气与食气不保欲相逢,食气减则服药,药气…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是脓毒症首先累及的器官,同时胃肠道功能损伤也可加重或诱发脓毒症.探讨脓毒症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的临床症状与中医六经病的关系,认为AGI疾病分级符合六经传变规律,临床上可采用六经辨证理论进行治疗.按六经病提纲,脓毒症AGIⅠ级辨少阳阳明同病;AGIⅡ级辨太阴阳明同病;AGIⅢ级辨太阴病;AGIⅣ级辨少阴病、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本科消化性溃疡患者输注奥美拉唑治疗时两种给药时间和给药速度时的疗效观察,研究不同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速度对消化性溃疡治疗后第3、5、7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丁甘仁为清末民初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孟河四名家"之一。丁氏学识渊博,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内科杂病等临床各科的治疗,能不执一家之见,不以经方、时方划界,能因人制宜、随证施方、博采诸家之长。丁氏曾谓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伤寒论》之六经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开拓了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辨证思维方法。李发枝老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现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执教科研50余年,他钻研灵素之学,潜心伤寒之论,崇尚仲景学说,对仲景学说体会颇深,除理论教学外,长期  相似文献   

13.
韩桂云  赵霞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13-114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给药方式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给药方式,观察组应用改良气管内给药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用药后瞬时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管给药方式能减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给药后瞬时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治疗疾病常离不开药物,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很多,但与护理关系最密切的是给药时间是否合理。笔者对我省32家医院的住院部作了一次肌肉和静脉途径给药时间安排的调查,结果表明:一天用药2次的给药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最差,每次用药间隔最短是6h,最长为18h。对这种传统的给药时间安排,本文做如下的探讨。1一般资料本组调查我省32家医院,其中省级医院6家,地市级医院13家,县市级医院13家。调查项目是肌肉和静脉途径,每日用药2-4次的给药时间安排。2结果调查结果是二种途径给药时间安排是一致的,具体给药时间安排(附表)。3讨论合理安…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  相似文献   

1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化学诱变剂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大鼠(TR_1)骨髓病变。以35mg/kgDMBA给出生30—45天的大鼠尾静脉注射,分4组,每周分别给药1—4次,其中连续给药2—4次组均可发生明显的骨髓红系和巨核系病态造血,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白血病,且绝大多数为红白血病。实验结果证明,大鼠2—4次给药后3个月内骨髓象和血象变化与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似,其严重程度与DMBA的剂量积累相关,即1次给药组13只大鼠均不发生MDS;2次给药组2/6发生MDS,其中1只发展为白血病;3次给药组9/14发生MDS,其中1只发展为白血病;4次给药组15/16发生MDS,其中8只发展为白血病。3—4次给药组MDS病期为3—4个月,足以满足MDS实验研究。应用v-erbB探针和Southern印迹杂交法,结果显示大鼠MDS及其发展的红白血病与人MDS、红白血病、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有相同的c-erbB基因重排和扩增,表明此大鼠MDS模型适合于研究人MDS发病机理与人MDS基因治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影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向成骨细胞分化与其作用时间及剂量的关系,认识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作为骨形成促进剂的部分作用方式。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4在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日本大耳兔,无菌取出双侧股骨、胫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及诱导培养。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完全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10-11mol/L,β-甘油磷酸10mmol/L,维生素C50mg/L)及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4000,400,40μg/L组,3个剂量组又分两种给药方式,即以48h为1个循环,药物作用时间分别为6h(间歇给药,6h后换为不含药培养基)和48h(连续给药,48h换液),共作用14d。于给药后第1~7天,用改良MTT法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570nm),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分别于给药后第4,7,14天用超声粉碎仪粉碎细胞,取上清液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①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比较: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4000,400,40μg/L6h组间充质干细胞在给药6d后,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4000,400,40μg/L48h组(P<0.05)。②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给药第14天,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4000,400μg/L48h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促进骨形成的作用与剂量及作用时间有关。间歇性给药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而连续大剂量给药则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8.
刘润婵 《全科护理》2012,10(24):2250-2250
鼻腔给药能用来治疗鼻炎等局部疾病,实际上鼻腔给药可治疗全身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已历史悠久。如《医学起源》记载,"药气从鼻孔中直达肺,透彻全身,卒病沉疴,从症用之,以助服药所不及。"《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用巴豆油纸拈,烟熏鼻,治疗中风痰厥、气厥、中毒等症。近几年,现代医学对鼻腔给药治疗全身疾病的研究发展很快,应用于临床的鼻腔给药制剂已有十几种,如胰岛素鼻用剂、赖氨酸加压素鼻用喷雾剂、催产素鼻喷雾剂等。  相似文献   

19.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在外感时行病中较为多见,内伤和慢性病中间亦有之。临床诊断当辨明病因之风、寒、暑、湿、燥、火……;病位之表、里、卫、气、营、血、三焦、六经、脏腑……;病性之寒、热、温、凉、燥、湿……;病机之虚、实、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东汉时张仲景所著。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伤寒诊治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六经病证的辨证法则,成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一千多年来它不仅指导了外感热病的辨治,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辨治各种杂病,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自金代成无己撰写《注解伤寒论》以来,相继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二、三百家之多,是四大经典著作中注释最多的一部典籍,成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