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卞绍华  石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24-3124
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控制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6-05/2000-05收治的12例心衰控制后突发脑栓塞的病例及同时期治疗的伴有房颤的心衰20例,从病史,超声心动图,血细胞比容,尿比重及出入量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心衰控制后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史,左房大小,射血分数等因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心衰的治疗中。出入量的控制。尿比重和血细胞比容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心衰控制前72h。每24h出入量病例组(-808&;#177;89)mL明显高于对照组(-709&;#177;65)mL,P&;lt;0.001;病例组尿比重(1.022&;#177;0.005)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177;0.007,P&;lt;0.05);血细胞比容病例组(48.9&;#177;2.3)%,明显高于对照组[(43.5&;#177;4.7)%,P&;lt;0.05]。结论 在其他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治疗心衰严格控制入量和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利尿造成水的负平衡导致脱水,血细胞比容增高,尿比重偏高,有可能是心衰伴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提示纠正心衰时适当控制出入量和加强抗凝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细胞比容(Hct)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单中心射血分数小于或等于50%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房颤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慢性房颤组,对两组包括Hct在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房颤组Hct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t是房颤类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射血分数(r=-0.594)、收缩压(r=-0.273)、舒张压(r=-0.218)与Hct呈负相关,左房内径(r=0.306)和体质量指数(r=0.103)与Hct呈正相关(P<0.05).结论 Hct可作为监测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房颤进展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强度不同的脉冲电磁场对小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4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磁场组和对照组。磁场组分别暴露于强度分别为10×10-4,20×10-4,30×10-4T的脉冲磁场下(f=15Hz),暴磁时间为6h/d;对照组饲养于线圈中,但不暴磁。10d后统一摘右眼取血,测定血细胞比容及全血高切、低切表观黏度。结果:磁场组血细胞比容、全血高切、低切表观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10×10-4T组各项指标犤(0.462±0.10)%,(5.976±0.31),(35.257±3.62)mPa·s,5.903±0.37犦降低最为显著(t=5.015-13.33,P<0.01)。结论:低强度脉冲电磁场可以降低血细胞比容及全血高切、低切表观黏度,可提高血液的流动性,改善微循环,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1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 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白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或P<0.01).随访(1.5±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0.05)、4.7(95%CI,1.4~16.7;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增高的关系。方法:选取87例首发急性脑血栓形成住院病人作为病例组,平均(66.13±12.54)岁;选取80例同期眼科和耳鼻喉科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平均(64.94±11.26)岁。应用Sequia 512彩超仪对病例组55例、对照组66例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进行扫查,测量颈动脉前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AS斑块形成及其位置,计算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D)测定两组所有病例的血浆Hcy浓度。并同时进行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生化、血脂、血压及体重指数(BMI)的测定。比较两组AS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空腹血浆Hcy浓度分别为(15.28±4.33)μmol/L和(11.32±3.86)μmol/L。病例组血浆Hcy浓度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Hcy升高者分别占31%和6.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左、右颈动脉IMT及AS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AS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Hcy浓度、收缩压、BMI是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校正了高血压和肥胖后,血浆Hcy浓度升高是脑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浓度升高可导致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踝肱指数(ABI)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ABI是否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120例为试验组,8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血管多普勒测量所有两组的ABI值,并进行比较,以探讨ABI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120例中,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85例,平均ABI指数为0.902±0.127;右心衰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6例,平均ABI指数为0.961±0.119;腔隙性脑梗死29例,平均ABI指数为0.906±0.159。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别与对照组ABI(0.986±0.0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ABI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I指数反映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均与脑动脉硬化相关,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快速起搏心室致心力衰竭犬房颤模型,研究其电生理及心房结构和功能改变。方法 15只健康杂种犬分两组:对照组6只,实验组9只[240次/min心室起搏(25±3)d]。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前后心房面积、面积缩小分数及左心室功能,利用心内电极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传导速度及房颤诱发情况。结果实验组7只犬完成了实验。快速心室起搏(25±3)d后,犬的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左、右心房面积显著增大(与起搏前比较,P<0.01),左、右心房面积缩小分数显著减小(左心房:(35.7±1.9)%和(20.7±2.7)%,P<0.01;右心房:(35.0±2.3)%和(18.0±2.3)%,P<0.01),左室射血分数从(65.3±2.1)%降至(31.6±2.8)%(P<0.01)。实验组犬左、右心房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心房内传导速率较对照组减慢。实验组有5只犬诱发出超过30 min的房颤,平均房颤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687±290)s和(13±9)s,P<0.01)。实验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与左、右心房面积及面积缩小分数相关(P<0.05)。结论 快速心室起搏致心衰模型能稳定地诱发出房颤,房颤持续时间与心衰引起的显著心房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8.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脂联素水平及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mg/Lvs(8.8±2.4)mg/L,P<0.05]。(2)卒中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心源性脑栓塞组水平最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水平最低[(8.0±2.2)mg/Lvs(5.5±1.6)mg/L,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居中[(6.7±1.4)mg/L]。(3)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和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cerebralvas-cularhemodynamicparameter,CVHP)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东北、华北等地区基线调查时收集的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45岁及以下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及CVHP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积分,对照组为根据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以1∶2的比例随机选自同一人群中的非脑卒中个体。分析两组人群CVHP及其积分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脑血管功能平均积分为(69.15±31.42)分,对照组为(87.67±19.16)分,病例组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的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和临界压与舒张之差(D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外周阻力(R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VHP指标变化幅度较大的分别为DP,Vmin,Qmean,Vmean,Vmax和Rv。结论:病例组患者的CVHP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外周阻力升高和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电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原因,以探讨运动平板心电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6例运动平板心电试验阳性,但CAG正常的患者静息时的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并随访3年后结合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危险因素组(组Ⅰ)ET水平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组(组Ⅱ)和对照组[(75.6±13.9)ng/L vs(35.7±7.5)ng/L和(33.4±5.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P<0.001;t=13.8,P<0.001);组ⅠNO水平明显低于组Ⅱ和对照组[(31.1±7.7)μmol/L vs(41.2±5.4)μmol/L和(42.5±5.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9,P<0.001;t=6.41,P<0.001)。随诊3年后组Ⅰ确诊冠心病7例,其中心肌梗死2例;组Ⅱ和对照组无一例确诊冠心病。结论: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运动平板心电试验阳性,虽然CAG正常但极可能存在因内皮功能受损所致的心肌微血管循环功能障碍,可视为冠心病危险信号。这类患者应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定时随诊,每半年至1年重复运动试验,以早期发现冠心病。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房颤动177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与慢性房颤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了解其防治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的资料,将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的病因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老年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高于慢性房颤(54.4%∶45.6%);177例老年人房颤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衰、钙化性瓣膜病在阵发性房颤与慢性房颤之间的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房颤患者左房、左室增大及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P<0.05)。阵发性房颤以转复心律为主,维持窦性心律,慢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为主。结论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高于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以复律为主,慢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勇安汤配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观察病例抽签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加味四妙勇安汤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采用Fugl-Meyer法评定患者的功能,ADL评价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ugl-Meyer积分:观察组治疗前(135.25±23.22)分,治疗后(180.31±19.56)分,对照组治疗前(137.22±25.31)分,治疗后(164.33±21.43)分,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FIM积分:观察组治疗前(36.25±21.36)分,治疗后(85.42±18.23)分,对照组治疗前(38.35±20.21)分,治疗后(61.32±17.65)分,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功能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配合电针能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探讨脉冲电磁场(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PEMFs)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按体质量单纯随机抽样分为4组:脉冲电磁场治疗组(脉冲电磁场组),雌激素治疗组(雌激素组),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对照组);假手术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在去势后8周开始治疗;治疗8周后测定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抗酒石酸磷酸酶、血清骨钙素和尿钙、尿磷、尿羟脯氨酸。结果:各组血钙、血磷(mmol/L)差异均无显著性(2.18±0.05~2.21±0.20;F=0.11,1.41,P>0.05);脉冲电磁场组、雌激素组和对照组尿钙、尿磷和尿羟脯氨酸低于骨质疏松组,有非常显著差异(F=169.25,759.33,36.24,P<0.01)。脉冲电磁场组、骨质疏松组血清骨钙素(μg/L)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组,有非常显著差异(2.56±0.22~3.54±0.18;F=45.58,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与血清骨钙素相似,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2.47±0.30~5.21±0.09;F=156.29,P<0.01)。血清抗酒石酸磷酸酶(u/L)之间的关系是:骨质疏松组(2.45±0.09)>脉冲电磁场组(1.85±0.29)>雌激素组(1.61±0.16)>对照组(1.21±0.08),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8.74,P<0.05~0.01)。结论:PEMFs具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l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自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lt;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lt;0.05或P&;lt;0.01)。随访(1.5&;#177;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lt;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lt;0.05)、4.7(95%CI,1.4-16.7;P&;lt;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1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脑卒中组21例、对照组(无脑卒中组)80例.回顾性对比分析其病史、合并疾病、体征及辅助检查、用药情况。【结果】脑卒中组平均年龄(76.3±8.2)岁、≥75岁占57.1%,对照组平均年龄(68.1±9.4)岁、≥75岁占38.8%;脑卒中组持续性房颤16例(76.2%)、对照组49例(61.3%);合并疾病脑卒中组中高血压病9例(42.8%)、糖尿病4例(19.0%),对照组中高血压病26例(32.5%)、糖尿病9例(11.3%);脑卒中组高胆固醇4例(19.0%)、对照组8例(10.0%);应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脑卒中组有10例(47.6%)、对照组有46例(57.5%),以上两组对照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75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芪和川芎嗪注射液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气指标的变化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芪和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两组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气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P<0.01),血细胞比容指数也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血气分析氧分压值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P<0.01),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指标(P<0.05);肺功能测定,治疗组治疗后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量、平均最大呼气流量指标分别为:(1.96±0.61)L,(43.46±16.88)L/min,(1.36±0.46)L,(3.69±1.47),(0.95±0.41)L/s,明显高于治疗前犤(1.76±0.61)L,(37.46±18.45)L/min,(1.06±0.36)L,(2.54±1.42),(0.68±0.52)L/s犦(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和川芎嗪注射液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因此研究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一级康复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脑卒中组100例为1997-07/2000-1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其中青年(<44岁)患者63例,老年前期(45~49岁)患者37例,平均年龄(42.91±6.38)岁.另随机收集同期100例无脑血管病史的外科病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2.70±2.98)岁,中青年组61例,老年前期组39例.方法两组进行12项危险因素对照研究,并将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各项危险因素患病率比较.结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家族史、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凝血指标、生化指标水平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方法选取86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房颤分为对照组(心衰组)和研究组(心衰合并房颤组),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生化指标[血细胞比容(Hct)、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水平,并比较2组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2组心功能Ⅱ级者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功能Ⅲ级者比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Ⅳ级者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PT、AP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Hct、CRP、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88%,高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心衰患者,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凝血指标、生化指标水平更高,静脉血栓发生率更高,临床治疗时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前夹闭尿管的的必要性.方法 将100例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拔除尿管前间歇性地夹闭尿管;观察组持续开放引流,直接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再次置管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恢复自行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分别为(2.38±0.78) h、(260.53±75.23) ml,(2.29±1.35) h、(248.65±86.23)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5,P>0.05;t=0.736,P>0.05);两组患者再次留置尿管率为0;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71±8.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12±5.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2,P<0.05);观察组早期下床活动依从率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9,P<0.05).结论 子宫切除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在拔除尿管前间歇性夹闭尿管并不改变恢复自行排尿的时间、首次排尿量及再次置管的风险,且可降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短期留置导尿的患者,拔除尿管前夹闭尿管,可能并不能训练膀胱功能,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寻找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探讨不明原因青年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血浆蛋白Z(plasmaproteinZ,PZ)水平的变化及与年龄、体质量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天津渤海石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3例不明原因青年脑梗死患者、39例不明原因青年脑出血患者,同时纳入78例体检者作为对照,以上对象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PZ水平。结果:脑梗死组PZ水平为(2.85±0.69)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07±0.80)m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q=6.1977,P<0.01);脑出血组PZ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PZ水平为(1.22±0.5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q=4.6448,P<0.01)。脑梗死组PZ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正相关(r分别为0.505,0.436,0.620,P<0.05)。结论:PZ水平的升高/降低可能与青年不明原因脑卒中有关,但进一步的结论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