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 ,以及抗 P 选择素单克隆抗体 (单抗 )对 DC的影响。方法 :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 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n=2 0 )和非治疗组 (n=2 0 ) ,按不同再灌注时间 (1、3、6和 2 4 h)再各分为 4组 ;另设假手术组 (n=5 )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 CD1 a+ CD80 +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组化 )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L SAB)法检测 P 选择素在上述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 CD1 a+ CD80 + DC在假手术组大鼠肾组织中分布甚少 ;而在非治疗组显著增多 (P<0 .0 0 1 ) ,且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 ,以肾小管间质最为明显 ,其分布和数量自再灌注 1 h起出现增多 ,于 2 4 h时为最高 (P<0 .0 1 ) ,并与大鼠血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 (P均 <0 .0 5 )。2缺血再灌注 1 h后 ,P 选择素在肾组织中广泛表达 ,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 3经抗 P选择素单抗治疗后 ,大鼠肾组织 P选择素的表达下调 ,随之 CD1 a+ CD80 + DC分布及数量减少 (P<0 .0 5和 P<0 .0 1 ) ,继而肾组织病理损伤和肾功能也相应减轻和改善。结论 :DC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炎症免疫病理过程 ,并可能与 P选择素介导的肾内黏附  相似文献   

2.
徐青云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9):838-839,828
目的研究磷酸化膜突蛋白(phosphorylated moesin,p-Moesin)与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2.5月龄Wistar雄性大鼠15只。随机选取5只行假肾脏缺血再灌注手术,即打开腹腔后未进行肾脏动静脉夹闭(假手术组);10只行肾脏缺血再灌注手术(行双侧肾脏动静脉夹闭45min再灌注24h),其中5只未给予治疗(手术组),其他5只在手术后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治疗组)。留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法观察p-Moesin在肾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p-Moesin定位于大鼠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胞核。手术组大鼠肾脏p-Moesin的表达(阳性着色面积评分)(3.55±0.04)较假手术组(1.04±0.08)增多(P<0.05);治疗组大鼠肾脏p-Moesin的表达(1.86±0.09)较手术组减少(P<0.05)。结论 p-Moesin在大鼠肾脏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与胞核,其表达与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JNK活化的变化,并探讨银杏总黄酮(TFG)对其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2)、缺血再灌注组(IR,n=30)和银杏总黄酮处理组(TFG,n=12)。采用夹闭双侧肾动静脉45min然后松开动脉夹制备肾IRI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肾组织中p-JNK的表达,并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IR组肾组织中p-JNK的表达在再灌注10 min开始升高,再灌注30 min达到高峰,再灌注1 h有所降低,再灌注24 h再次升高,同时该时段有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给予TFG处理,再灌注30 min p-JNK表达明显减弱,再灌注24 h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TFG防治肾IRI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中JNK磷酸化的程度,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托吡酯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行双肾动脉狭窄术制成高血压模型,喂养2个月后随机分为3组:托吡酯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线栓法制做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1d。取脑组织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后,用病理图象分析仪计数HSP70阳性和阴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比。结果托吡酯干预组大鼠HSP70的表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假手术对照组未见HSP70表达。结论托吡酯能促进HSP70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p38MAPK、JNK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和活化,从而探讨p38MAPK、JNK信号转导通路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缺血1 h再灌注1 h 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损伤组(n=10).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浓度.观察肾组织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肾组织p38MAPK、JNK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法观察p38MAPK、JNK的活化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肾功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受损,BUN、Cr、MDA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SOD活性低于假手术组(P<0.01),p38MAPK、JNK磷酸化蛋白在假手术组呈少量散在表达或不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p38MAPK、JNK呈阳性表达(P<0.01).p38MAPK、JNK mRNA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肾缺血-再灌注可增加p38MAPK、JNK的磷酸化水平及p38MAPK、JNK mRNA的转录水平,p38MAPK、JNK可能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提取物对肾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动脉夹闭大鼠双侧肾蒂45 min、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成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光、电镜观察细胞结构改变;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测定血浆肌酐、尿素氮,并观察肾功能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较假手术组肾小管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组织损害明显减轻.结论:银杏叶提取物预防给药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剂最环孢霉素A(CsA)对大鼠缺血性急性肾衰竭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双侧肾动脉夹闭30min诱导缺血性急性肾衰竭。再灌注18h后留取肾组织及血液标本。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酐(SCr)浓度,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测定肾组织中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9蛋白质表达。结果肾脏缺血30min/再灌注18h后大鼠SCr明显升高[(106.9±19.4)μmol/Lvs(56.5±7.1)μmol/L,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目显著增加[(20.14±3.70)%vs(0.99±0.17)%,P<0.05],肾组织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9表达增加(P<0.05);CsA能显著降低SCr[(87.5±18.5)μmol/L],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14.61±3.39)%],下调胞浆细胞色素C、caspase-3、9表达(P<0.05)。结论小剂量CsA能抑制大鼠缺血性急性肾衰竭引起的线粒体通透性转运,从而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DZNep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对肾脏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治疗组(IR+DZNep组)。后两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DZNep组双侧腹股沟皮下注射DZNep(1mg/kg)100μL。假手术组游离双侧肾蒂但不阻断。术后36h采集标本,评价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学损伤;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通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评价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肾脏组织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6h,与IR组相连,IR+DZNep组小鼠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下降(69.17±3.49 vs 103.83±14.62,9.56±1.07 vs 0.75±15.83;P0.05);病理损伤减轻,肾小管细胞凋亡减少,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P0.05)。结论:DZNep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等方式降低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的损伤程度,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胰腺缺血30min再灌注0h、6h、12h及24h时胰腺组织中bcl-2蛋白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同时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乌司他丁组在再灌注6h、12h、24h时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P〈0.05),后两组各时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鸟司他丁组HSP70的表达在12h、24h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乌司他丁组炎症反应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胰腺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能否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方法 雌性去卵巢(ovariec-tomized,OVX)大鼠随机分为OVX组、OVX+I/R组、...  相似文献   

11.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导致急性肾衰竭等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其机制为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的病理过程。目的:观察肾脏进行预处理后激活热休克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90只随机分成3组。缺血再灌注组为右肾切除,左肾缺血25min再灌注24h;预适应组为双侧肾脏缺血20min再灌注8d后再进行缺血再灌注。假手术组开腹游离肾蒂。结果与结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检测预适应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MPO染色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0.01);PAS染色发现预适应组肾组织病理情况轻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TUNEL染色分析结果表明预适应组和假手术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预适应组热休克蛋白27mRNA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和假手术组(P<0.05),热休克蛋白27mRNA于第8天时最强,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素加氧酶1mRNA在24~48h达到峰值A,然后逐渐下降,第8天后达到峰值B,B>A,并且高于假手术组(P<0.01)。提示远期缺血预适应激活热休克蛋白27、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素加氧酶1,能减少炎症因子浸润、促进肾小管细胞修复和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参与肾脏内源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制备成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冷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免疫组化观察Bcl2、Bax蛋白表达,测定肾功能、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病理切片观察肾组织损伤形态学的变化。结果:B组、C组BUN、CR测定值均显著高于A组,而C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组大鼠肾组织超氧化物酯化酸水平较B组显著升高,而丙二醛水平显著性下降(P〈0.01);B组、C组Bcl2、Bax蛋白较A组均明显增加,C组较B组Bcl—2表达显著增强,Bax表达明显下降(P均〈0.01),肾组织损伤的病理分级显著减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和下调Bax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减轻脑水肿的机制.方法 四血管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小剂量EGb761治疗组、中剂量EGb761治疗组和大剂量EGb761治疗组,每组8只;观察脑组织含水量、血清S100B、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EGb761治疗能降低脑组织含水量、血清S100B蛋白和MDA含量,提升血清SOD含量.结论 EGb761可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下降和抗自由基损伤有关,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七氟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和27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脑保护的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10只。大鼠脑缺血60min,然后进行再灌注。S组在脑缺血前30min吸入氧气+2.4%七氟烷60rain。Sham组和I-R组吸入氧气。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取缺血侧顶叶皮层脑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HSP_70和HSP-2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和HSP-27蛋白的表达增加(P〈o.01),应用七氟烷预处理能显著地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HSP-70和HSP-27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七氟炕能上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HSP70和HsPL27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5.
背景:缺血预处理可诱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可全面有效地防治器官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胰腺移植过程中冷、热缺血均可导致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与胰腺病变密切相关,近些年研究发现,线粒体DNA存在修复体系,其与线粒体DNA损伤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线粒体DNA修复酶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氧化应激在其中的变化规律及可能途径.方法:纳入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其中20只为供体,10只为假手术组,另20只糖尿病造模后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只行开、关腹手术,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行异位全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组对应供体大鼠于获取供胰前以4℃ UW液灌洗20 min:缺血预处理组对应供体大鼠于获取供胰前阻断腹上动脉5 min,再灌注5 min,共2次.供胰均控制热缺血时间为15 min,冷缺血时间为180 min.再灌注后12 h检测血浆淀粉酶活性、血糖浓度及Caspase-3,9活化水平,流式细胞法检测腺泡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二氯荧光素法检测线粒体过氧化氢产生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线粒体DNA中8-氧鸟嘌呤质量浓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mRNA的表达,Westenn-blotting法检测细胞色素C释放、磷酸化Akt及线粒体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缺血预处理可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提高Akt磷酸化水平,从而上调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表达,减少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抑制腺泡细胞凋亡,减轻移植胰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的防治研究中,用药物激活或抑制机体某些因子从而保护肾组织,对肾移植和移植物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炎性因子及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及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后3组行右肾切除,左肾缺血45 min,再灌注60 min,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于大鼠股静脉穿刺置管后泵注1 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后改为0.5 μg/kg,泵注30 min直至缺血即刻;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于左肾再灌注后静脉泵注0.5 μg/kg右美托咪定 30 min。结果与结论: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肾脏损伤严重,炎症明显,肾小管扩张,有肾小球肾炎表现,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血清和肾脏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水平也明显增加(P 〈 0.05);经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或后处理的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 〈 0.05),血清和肾脏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水平也明显降低(P 〈 0.05)。提示肾缺血再灌注可致以炎性反应为特征的肾损伤;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炎性反应并弱化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次缺血预处理(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IPC保护组(C组),各组均为8只。A组不阻断主动脉,B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45min,C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5min,开放5min,反复4次后再阻断主动脉45min。术后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和针电极肌电图(EMG)的描记及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的观察。结果B组同A、C组相比,后肢EMG亦有显著性病理改变(P<0.01)。结论多次IPC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快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