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建立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和管理。方法分析120例心脏病患者借助于电视胸腔镜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Ebste in畸形、部分房室管畸形矫治的体外循环过程和术后结果。结果1例患者停体外循环后因血氧饱和度偏低,延长第4肋间切口探查;1例因手术操作导致出血而延长切口再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1例患者因残余漏再次手术;其余11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2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胸壁打孔体外循环下完全借助于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安全、可行;开展此手术的初期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相对较长,应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小结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和管理。方法 在胸壁打3个小孔借助于电视胸腔镜下建立体外循环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结果 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胸壁打孔体外循环下完全借助于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因为此手术的初期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对较长,应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和镜向操作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建立和管理方法。方法分析103例心脏病患者借助电视胸腔镜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建立方法、过程和术后结果。结果术中1例因调整股静脉插管位置时不慎将股动脉带出,出血约200ml,遂重新插入股动脉建立体外循环;术中1例因心包粘连,纵行切开胸骨第3肋间,横断第3、4肋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术;术后1例1周后出现残余漏,再次手术治疗。全组患者均痊愈康复出院。结论胸壁打孔体外循环下完全借助于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安全、可行,是常规心脏外科手术方法的一种补充,加强体外循环的应对措施和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经验。方法右侧胸壁打3孔(2个操作孔、1个胸腔镜孔)。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3例(胸腔镜组)。与同期相匹配的一组(常规组)25例正中开胸心脏停跳下ASD修补术相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胸腔镜组较常规组体外循环时间稍延长,但无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血心肌酶量明显偏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而胸腔镜组切口长度明显减小、术后胸液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胸腔镜组术后均无气栓相关并发症。结论胸腔镜下心脏不停跳ASD修补术较传统ASD修补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心肌保护好、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胸腔镜下胸壁打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胸壁打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方法。方法:采用右侧胸壁打3个小孔(1-2cm),股动脉、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晶体心脏停跳液灌注保护心肌,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5例。结果:手术时间为170-247(平均209)min,体外循环时为36-67(平均45)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5-35(平均24)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胸壁打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6.
胸腔镜心脏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总结分析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并发症.方法:对126例胸腔镜心脏手术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间隔缺损修补术4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1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3例;部分房室管畸形矫治术1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同时行三尖瓣成行术8例;右心室粗大肌束切断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单肺或高频通气时血氧饱和度降低16例;扩大切口3例;短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室缺残余漏1例;右侧气胸8例;血红蛋白尿13例.结论: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并发症中以术中单肺或高频通气时血氧饱和度降低和血红蛋白尿最为常见,以术中、术后出血最凶险.  相似文献   

7.
总结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特点及要求。对5例房室间隔缺损和1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采用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并借助于电视胸腔镜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右胸壁打三个2~3 cm的小孔,股动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共行房间隔缺损修补1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10例.结果:术中扩大切口2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体外循环时间40~160 min,平均9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8~60 min,手术时间平均30 min,术后恢复顺利.结论:电视胸腔镜目前在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体会。方法: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腋下打孔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顺行灌注保护心肌,胸壁打3孔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102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0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结果: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1~56 min,平均28 min。体外循环时间28~186 min,平均是86 min;其中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8~132 min,二尖瓣置换术96~157 min。手术时间2.6~5.6h,平均3.6 h。术中扩大切口2例,术后2次止血2例,室缺残余漏2例,死亡1例(0.98%)。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行简单心脏病手术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3个孔(1~2 cm),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的方法,对21例患者行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2例,DEVEGAR成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ICU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手术时间139~246 min,平均(183.67 ± 31.49)min;体外循环时间69~176 min,平均(81.43 ± 31.56)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5~85 min,平均(27.31 ± 27.72)min.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为3~9 h,平均(3.1 ± 4.9)h.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1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浅低温(31℃-34℃)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共113例,男59例,女54例。年龄4-73岁,平均31.4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22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2例,法乐氏三联征(triad of Fallot,F3)3例,双腔右心室1例,Ebstein畸形3例,二尖瓣置换手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36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9例,双瓣置换手术(double valves replacemnet,DVR)7例。结果1例二尖瓣置换手术因术中暴露极差而被迫降温心脏停跳操作外,其余全为非停跳手术,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心脏不停跳手术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方便手术后管理,减少了心脏停跳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40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达芬奇S")微创心脏手术,其中体外循环下214例,术式包括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修补105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76例,心房黏液瘤切除33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除心脏不停跳术式外,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或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灌注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及连续动脉血气监测。体外循环停止后,股动脉插管处重建,颈内静脉压迫止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5~206(104±39.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1~117(67.8±32.3)min。股动脉插管直径(15~20)Fr,股静脉插管直径(19~23)Fr,颈内静脉插管直径(15或17)Fr。术后髂静脉及股总静脉栓塞3例,股动脉栓塞2例,经华法林或Fogarty导管取栓后治愈。结论机器人微创心脏术中,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讨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优缺点。方法 40例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20例。心跳组不阻断升主动脉,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停跳组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停机即刻、术后 6h、12h、24h、48h分别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心肌酶(CK)、肌钙蛋白-I(cTnI)的血浆浓度并观察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多巴胺和硝普钠的用量及患者在ICU时间等。结果 停机即刻、术后 6h、12h,停跳组的CK含量较心跳组显著升高 (P<0.01);停跳组cTnI的量在停机即刻至 48h均高于心跳组;不停跳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2. 4±17. 5)min,明显低于停跳组(84. 8±16. 6)min(P 0. 01)。心跳组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但对复杂心内畸形的操纵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二氮嗪对心脏直视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K 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复术的患者共5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转流前通过颈内静脉插管直接将二氮嗪(2 mg/kg)静脉注射到靠近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对照组静脉滴注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对比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30 min、60 min、术后24 h各时间点心肌肌钙蛋白T(cTnT)含量、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线粒体评分).结果:试验组血清cTnT含量在主动脉阻断后30 min、60 min和术后24 h,CK-MB水平在阻断后60 min和术后24 h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30 min试验组线粒体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敏感性K 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可减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心肌长时程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儿童体外循环中应用改良超滤和无血预充技术,探讨其节约用血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40例接近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儿童根据在手术中是否应用改良超滤和无血预充技术,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病人的用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变化、速尿用量和血钾变化、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用血量明显减少,术后速用量减少、低血钾发生率降低,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而术后24hHCT、平均住院日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在儿童体外循环手术中联合应用改良超滤和无血预充技术可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库血用量而不会降低术后病人红细胞只;有效降低低低血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温度对冷晶体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冷晶体停搏液在不同体外循环温度情况下对学龄前儿童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将40例学龄前儿童分为浅低温组(20例)和常温组(20例),分别在浅低温和常温体外循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均采用冷晶体液间断灌注保护心肌,观察心脏诱导停跳时间,术中心电活动情况,体外循环前后心肌酶谱变化等指标。结果:常温组心脏诱导停跳时间延长,术中出现心电活动的概率和体外循环后肌酶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值均高于浅低温组。结论:在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浅低温体外循环时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