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小鼠腹腔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2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小鼠腹腔继发性细粒棘球蚴。重点描述了6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囊壁的超微结构。在生发膜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推测细粒棘球蚴生发膜的皮层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屏障,而且很可能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屏障。  相似文献   

2.
卵巢包虫病较为少见。我们发现 1例无肝、肺和腹腔包虫囊肿的卵巢细粒棘球蚴病患者 ,报告如下。患者女性 ,4 7岁 ,回族 ,农民。生活于农牧区 ,与牛、羊、犬有密切接触史。下腹部发现包块半年 ,疼痛一月余。作者单位 :新疆尼勒克县人民医院 ,尼勒克 83570 0   2 0 0 1年 11月 7日来院就诊 ,以“腹腔包块 ,性质待查”入院。查体 :心、肺、肝、脾均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下腹部混合性占位。 2 0 0 1年 11月 13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侧卵巢囊性肿物 ,15 cm× 10 cm× 8cm,内见多个乳白色小囊泡 ,病理诊断 :卵巢细粒棘球蚴病。卵巢细粒棘球蚴…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周,原头节的皮层内已有实质细胞长入,虫周有较大空隙,宿主细胞反应轻微。死亡原头节则已被大量炎细胞紧密包围;2~4周,大部分原头节的实质组织消失而形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宿主细胞反应基本消失。而死虫周围则有夏科-雷登氏结晶体出现;2个月后,生发层外均已出现角质层,死亡崩解虫周的细胞反应开始减轻;4~6个月,细粒棘球蚴囊不断增大,并在生发层内陆续出现不育囊结构,虫周纤维组织较少,而解体的原头节内均已有大量胶原及网状纤维长入。对生发层的组织发生学以及适宜中间宿主对原头节的细胞反应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继续观察感染后6~24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在NIH小鼠体内发育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在鼠体内出现育囊的时间为感染后7~8个月,囊液内见到游离原头节及子囊的时间分别为8及10个月,并发现细粒棘蚴体内的糖原、DNA、RNA、碱性蛋白质的含量,AKP、ACP及ATP酶的活力,均以生发层的芽状突起部分及原头节内的较丰富和较强。  相似文献   

5.
细粒棘球蚴实验感染鼠体液免疫动态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胶乳凝集试验(LA)、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试验(EIT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ELISA试验(Dot-ELISA)以及免疫荧光试验(IFA)5种免疫血清学方法,对细粒棘球蚴实验感染鼠的抗体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这5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抗体,其中以Dot-ELISA及IFA最敏感,于感染后2周即有部分鼠测到抗体。ELISA、EITB和LA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依次为4周、2月和3月。感染8月及1年的病鼠全部阳性,而对照鼠则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6.
卵巢细粒棘球蚴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 ,女 ,3 8岁 ,锡伯族 ,农民。与犬有过密切接触史。发现腹部包块 2年 ,伴月经紊乱、尿频。临床上以“卵巢囊肿”收住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未见异常。B超显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 ,左卵巢囊肿 ,肝胆未见异常。临床行“全子宫及左卵巢囊肿切除术” ,术中见左卵巢囊肿直径 6cm ,病理诊断为左卵巢细粒棘球蚴病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细粒棘球蚴病在新疆多见 ,好发于肝、肺等脏器 ,发生于卵巢者较少见[1] 。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肿块 ,扪之呈囊性感 ,由于肿块刺激或压迫膀胱、尿道等附近组织器官 ,可出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在NIH小鼠体内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变化,结果如下: 一、糖原:感染后1~2周,原头节体内糖原含量明显减少或消失;4周~6个月,生发层内出现糖原并陆续增加。 二、核酸及蛋白质:感染后1~4周,原头节体内的核酸及蛋白质含量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2~3个月时,生发细胞内的上述生化物质含量仍然较少;感染后4~6个月,凡在芽状增殖的生发层内,其聚集生发细胞中均含有相当丰富的核酸及蛋白质成分。 三、AKP、ATP及ACP酶感染后1~2周,原头节体内AKP及ATP酶的活力逐渐减弱;但在4周~6个月,生发层内的酶活力有所增强;原头节皮层内的ACP活力则在感染后1~2周才开始显现;但4周后活力减弱,感染后2~6个月,生发层内ACP的活力又逐渐增强。 对细粒棘球绦虫不同时期幼虫的上述生化物质动态变化的生理意义,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NK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肝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建立C57BL/6小鼠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感染组分为低剂量组(50个原头蚴,LD)、中剂量组(500个原头蚴,MD)和高剂量组(2 000个原头蚴,HD)。于造模后12周采集小鼠肝脏和脾脏标本,采用HE及Masson染色检查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NKT细胞表型、不同NKT亚群比例,以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0及IL-17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小鼠肝脏均可见囊泡结构样病灶,病灶周围出现胶原沉积,对照组肝脏仅汇管区可见少量胶原沉积。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34±0.27)%和(1.33±0.21)%,与对照组(2.54±0.43)%和低剂量组(2.41±0.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51,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4^(+)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5.6±2.00)%和(17.5±3.98)%,与对照组(11.1±2.82)%和低剂量组(11.1±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30,P<0.05)。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8^(+) NKT细胞比例为(70.1±7.52)%,与对照组(85.3±2.68)%和低剂量组(83.1±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2,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DN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29.3±2.02)%和(27.2±5.20)%,与对照组(35.6±4.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7,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40.00,P<0.01)。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F=10.54,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13.00,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高于对照组(F=45.5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分别为(14.55±2.12)%和(10.43±0.85)%,与对照组(25.88±6.82)%和低剂量组(22.13±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3,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分别为(10.14±1.00)%、(10.64±0.73)%和(12.97±1.66)%,与对照组(7.07±0.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分别为(2.46±0.72)%和(2.26±0.57)%,与对照组(4.11±1.07)%和低剂量组(4.56±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4,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分别为(8.42±1.38)%、(12.65±4.19)%和(15.7±3.72)%,与对照组(4.66±0.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8,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8,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L-10与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或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2,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6,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中期,不同剂量感染诱导小鼠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由NKT1型和NKT17型模式转向NKT2型和NKT10型亚群优势,导致NKT细胞亚群之间的偏移失衡,造成细粒棘球蚴在宿主体内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9.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相似文献   

10.
王伟  李雄 《地方病通报》1991,6(2):33-36
以羊肝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免疫BaLb/c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常规方法融合。用人肝棘球蚴囊液抗原间接ELISA法检测,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G_4、2F_1和2F_(10)。对人肝包囊液抗原ELISA的终点分别为1∶204800,1∶819200和1∶3200。对纯化羊肝包囊液抗原致敏羊血球IHA的终点均为1∶512,但3株单抗等量混合后IHA滴度达1∶4096。对猪囊尾蚴抗原的ELISA滴度分别为1∶4000、1∶2000和1∶2000。对泡球蚴抗原ELISA滴度分别为1∶2000、1∶1000和1∶2000。交叉阻断ELISA试验的结果初步显示此3株单抗可能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3株细胞在液氮中冻存两年复苏后,仍继续稳定分泌抗体。  相似文献   

11.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于2021年1月收治1例82岁男性“左腹壁下巨囊肿”患者,患者自述左上腹疼痛20余天,有40余年肝棘球蚴病史、牛羊等动物密切接触史和长期流行区生活史。入院后查体,左上腹可触及一大小约为10 cm×5 cm的实性包块,质韧,边界清,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棘球绦虫IgG抗体阳性。结合腹腔三期动态增强CT、腹部MRI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腹腔-皮下细粒棘球蚴病”,排除相关手术禁忌症后行腹腔细粒棘球蚴包囊内囊摘除术,术中探查发现病灶沿左侧第9~10前肋间突破腹壁向外生长至皮下,与腹腔棘球蚴包囊相通。术后第7天,患者好转出院。患者口服阿苯达唑15 mg/(kg·d),早晚餐后分服,继续治疗6月。术后1月复诊,患者未诉特殊不适,行腹部、盆腔CT平扫后提示术后改变,余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鉴定棘球地细胞系及棘球绦虫的遗传分类提供依据,本实验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拗染色体。从外科手术的包虫病人体内获取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按染色体的常规制备方法并加以改进,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对141个分裂像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在5~20条之间,14~18条占明显优势。每一核型有一对染色体呈大棒状,似呈中间或亚中着丝粒,其余染色体呈方点状,似呈端着丝粒。本实验建立了适合棘球蚴染色体制备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甲苯达唑对小鼠不同期的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饮之,而12个月组的则较低上述3组小鼠给予igMeb25mg.kg^-1,连给28d,其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6.3,66.9和33.5%。且生发层细胞以3个月组损害较明显,5个月组次之,12个月组为最轻。结果提示体积较大  相似文献   

14.
囊性棘球蚴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宿主对棘球蚴感染的先天性抵抗、早期免疫、包囊形成期免疫、影响CD4+ T细胞分化因素、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绦虫(Eg)感染中的作用、Eg感染与变态反应、Eg感染的逃避机制等7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对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 30 421个流行村,流行乡常住人口4 758.41万人。2021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6 773例,平均患病率为0.06%(26 773/47 584 117),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6 625例,多房棘球蚴病8 327例,混合感染311例,未分型1 510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346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1 075例,多房棘球蚴病86例,混合感染7例,未分型178例;<12岁人群147例,≥12岁常住人群1 199例。2021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447.17万人次,其中,<12岁人群筛查87.15万人次,≥12岁常住人群筛查360.02万人次;血清学检测11 358人次。2021年370个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检出率为0.02%(72/336 959),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检出患者数的58.33%(42/72);≥12岁常住人群中,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小鼠体内4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对包囊形成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头节,持续观察220天,检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测定包囊的大小.结果随时间延长,成囊率和囊体大小均有增加趋势.GM-CSF在包囊形成初期明显升高,IL-2和IFN-γ在中期明显升高,IL-4在后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包囊的形成中,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在不同感染阶段交替活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细粒棘球蚴病57例,多房棘球蚴病2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单囊型21例,多子囊型16例,内囊塌陷型9例,实变型4例,钙化型7例。79例患者中,62例为常见影像学征象。单囊型细粒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囊性水样病灶,囊壁薄厚均匀、无强化;多子囊型表现为“囊中囊”、“玫瑰花瓣”、“轮辐征”等;当内囊塌陷分离时表现为“飘带征”、“双环征”等征象;囊壁钙化时呈弧线状、蛋壳状,囊内容物呈现絮状或者整个病灶钙化。多房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实性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病灶强化不明显,病灶内散在或者群簇状分布的“小囊泡”,常伴有钙化,整个病灶呈“地图样”外观。另外17例患者表现为复杂少见的影像征象;其中6例细粒棘球蚴病囊内含脂肪,影像表现为囊内单发或多发脂肪密度结节灶,CT值为-28~-84 HU;4例病灶破入胆管,邻近胆管密度增高,胆管壁增厚,周围胆管扩张;4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影像表现为肝内细粒或多房棘球蚴病合并实性强化肿块,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3例合并感染,影像学表现为囊壁明显增厚且强化明显,其中2例囊内见气体影,1例囊肿合并感染并侵及腹壁。结论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需认真分析,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骨桥蛋白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分布及表达。 方法 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60例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及巨噬细胞中OPN的表达与分布;Von Kossa染色观察囊壁中钙化分布特征。 结果 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有不同程度OPN表达,75%(45/60)集中分布于近虫体侧纤维囊壁(内层),.3%(5/60)分布于近肝组织侧纤维性囊壁(外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内、外层交界处可见巨噬细胞带,多数巨噬细胞胞浆内有OPN表达。OPN表达阳性的囊壁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其在囊壁内、外层的分布与OPN的基本一致。 结论 OPN主要分布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的内层纤维囊壁。  相似文献   

19.
细胞因子在小鼠细粒棘球蚴包囊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小鼠体内4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对包囊形成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头节,持续观察220d,检测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测定包囊的大小.结果时间延长,成囊率和囊体大小均有增加趋势.GM-CSF在包囊形成初期明显升高,IL-2和IFN-γ在中期明显升高,IL-4在后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囊的形成中,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在不同感染阶段交替活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亲肌肉抗原(myophilin antigen)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用小鼠实验评价其免疫学特性. 方法 提取总RNA,构建克隆质粒Eg myophilin/pGEM-T,然后将亲肌肉抗原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免疫小鼠.利用Western blot、ELISA鉴定其免疫学特性,并通过包囊计数,评价其免疫保护力. 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Eg myophilin/pET28a,并表达、纯化出浓度较高的亲肌肉抗原.ELISA检测显示,用纯化的亲肌肉抗原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鉴定该抗体能识别重组抗原及原头蚴.攻击感染实验表明亲肌肉抗原免疫小鼠的包囊数为0.93±2.1,对照组为7.13±1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得的保护力约为94.4%. 结论 成功表达细粒棘球蚴亲肌肉抗原,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有望作为棘球蚴病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