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病变。方法: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即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全病肝切除;将供肝植于受肝原位:供、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供、受体体门静脉。供、受体肝动脉行对端吻合;结扎供肝肝下下腔静脉。用FK506、晓悉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加强术后监护和感染的控制。结果:患者目前分别存活6、3月余。基本生活自理。结论:肝移植是治愈肝脏终末期病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2000年8-11月间,该院对2例Wilson病及1例肝中肝内胆管癌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术,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1例,“经典式肝移植术”2例,术后用:FK506+MMF+Pred”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结果:2例移植肝脏术后迅速恢复功能,另一例于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肝移植是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 2000年8~11月间,该院对2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部肝内胆管癌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术,其中,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1例,“经典式肝移植术”2例。术后用“FK506+MMF+Pred”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2例移植肝脏术后迅速恢复功能;另1例于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不同开放方式对术中循环及术后早期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50例行肝移植术患者,其中逆灌组28例,顺灌组22例.逆灌组在下腔静脉吻合后即开放,然后吻合和开放门静脉.顺灌组在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吻合完毕后,先开放门静脉再开放下腔静脉.在麻醉诱导后(T1),无肝前期(T2),无肝期3 min( T3...  相似文献   

5.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采用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供体经腹主动脉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采用手缝合法进行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结果:大鼠原位肝移植52例,手术成功45例(86.5%),1周内存活43例(82.7%),1个月内存活36例(69.2%),供体手术时间(30.6±4.0)min,受体手术时间(46.0±5.5)min,无肝期为(20.0±2.5)min。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稳定可靠,可为肝移植提供理想的研究手段;良好的肝脏灌注,改进的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法可以缩短无肝期,提高大鼠肝移植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组织移植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5组(每组大鼠8只),同种肝移植组(A组)以纯系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雌性BN大鼠为受体进行同种原位肝移植;同种肝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术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0.25 mg/kg);同种肝脾联合移植组(C组)于肝移植同时移植供体脾脏;同种肝脾联合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D组)于肝脾联合移植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异体脾组织移植组(E组)于同种原位肝移植同时移植第三品系大鼠脾脏组织,术后进行小剂量FK506治疗.观察各组的存活期,并分析受体脾脏T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嵌合体的形成情况以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C组大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其受体T细胞同种抗原反应性明显降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1),且在6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仍然较高;肝脏病理分析也未见明显排斥反应.结论: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脏移植能明显诱导受体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嵌合体的形成,降低受体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促进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再次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例1病人因慢性排斥反应再次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行血栓取出、溶栓、再血管化手术.例2因胆管坏死再次行原位肝移植术, 术后发现下腔静脉狭窄,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结果例1术后彩超未能探及肝动脉血流.例2下腔静脉复通.结论慢性排斥反应再次肝移植利用受体肝动脉进行吻合,可能增加肝动脉血栓形成机会.预防的关键是重新选择受体肝动脉吻合支,第3次肝移植是优先选择方案.原下腔静脉吻合口关闭后若疑有狭窄可能,应于狭窄段近心端重新寻找吻合段.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腔静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患男,41岁。因乏力、纳差2月入院。入院检查乙肝大三阳,B超提示肝硬化、右肝占位性病变。CT提示;左右肝弥漫性占位改变,诊断:弥漫性肝癌。AFP弱阳性。术前肝功Child分级:A级。行改良式同种异体背驮式全肝移植。供肝冷缺血时间9h,无肝期70min。肝动脉吻合方式:供受体肝总动脉对端吻合,6-0PDS无损伤缝合线连续缝合。胆道重建:行供受体胆总管端端吻合,T形管置于受体端。术后免疫治疗方案:环孢素(CSA)+骁悉+激素三联,3d后改用FK506+骁悉+激素三联。术后抗凝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mg,2次/d,静脉持续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移植术后即开始定期彩色多普勒(CDI)检查。每日两次,10d后改为每日1次,监测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监测血流阻力指数及加速时间。  相似文献   

9.
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与相关手术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式,并总结出相关手术技巧。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共建立16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管内支架法完成胆道重建。结果:采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平均供体手术时间46min,修整供肝时间24min,受体无肝期21min,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时间13min,门静脉套管时间3min,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时间4min.胆管插管时间3min。术中和术后24h内主要死亡原因是气胸、麻醉意外、出血,手术成功率92.5%。存活超过24h者,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胆道梗阻以及移植肝功能失活。结论: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需要娴熟的显微外科基本功和耐心细致的手术操作。改进的二袖套法具有无肝期短、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是建立该模型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和门静脉吻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住肝移植术中影响肝动脉和门静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5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8例采用门静脉端端吻合,1例因受者门静脉主干长段闭塞,取栓无法再通,将供肝门静脉与受省下腔静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狭窄,现存活6例。结论: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抑制大鼠肝移植排除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3组。耐受组为Brown Norway(BN)到Lewis肝移植;排斥组为Lewis到BN肝移植;他克莫司(FK506)组在建立排斥模型基础上于术后注射FK506。术后7 d检测肝组织病理改变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配体(GITRL)的表达、Kupffer细胞GITRL的表达及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与耐受组比较,排斥组肝脏及kupffer细胞中GITRL表达升高,采用FK506后,降低了GITRL表达(P<0.05)。与耐受组比较,排斥组血清及kupffer细胞中IFN-γ表达升高,IL-10降低(P<0.05),而在FK506组,与排斥组比较,血清及kupffer细胞中IFN-γ表达降低,IL-10表达升高(P<0.05)。结论 FK506能减轻大鼠肝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与降低GITR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气和电解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动脉血气、电解质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80例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除监测血流动力学外,同时于麻醉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min和60min、移植肝门静脉和腔静脉开放5min和30min、手术结束时监测动脉血气及电解质,其中70例采集门静脉开放后的肝静脉血进行测定。并对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紊乱进行纠正。结果手术期间循环系统变化明显,腔静脉阻断期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门静脉开放后低血压,57例患者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动脉血pH于无肝期30min开始下降,至术终恢复;二氧化碳分压(OaCO2)于下腔静脉开放后5min平均升高约4~5mmHg(1mm Hg=0.133kPa)。剩余碱(BE)平均值于无肝期下降,开放后个体间差值明显加大,为-13~ 9;血钾开放后5min时个体间波动在2.6~6.1mmol/L;血钙于麻醉后至开放后30min均降低,术终有所恢复。血钠基本保持平稳。开放后肝静脉血严重高钾、高CO2,而钠、钙、pH和BE显著降低。结论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无肝期前,经适当调控内环境保持相对较稳定,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开放后出现明显循环波动和内环境紊乱,显著低钙、高CO2,而血钾和酸碱平衡变化的个体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病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次原位肝移植临床资料。【结果】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ll%;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4%,与肝动脉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3%(5/180);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为3%,与门静脉并发症相关死亡率为0;肝后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3%。【结论J早期动脉并发症与手术技术和肝动脉病变关系密切,改进吻合技术,术前评估肝动脉病变和避免高凝能降低早期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有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门静脉手术史以及严重感染病史等是门静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能避免下腔静脉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将SD大鼠肝脏移植至Wistar大鼠时免疫斥发生的规律,方法:将“二袖套法”肝称植技术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等方面进行,行供肝取自SD大鼠的Wistar大鼠肝移植30例,并随机分为环孢霉素(CsA,2mg/kg,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g/kg,术后第1天到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in,无肝期为8.5-12.0min,93%以上的移植大鼠生存超过7天,对照组大鼠术后9-13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CsAI治疗组到目前为止生存良好,结论:对大鼠肝移技术进行了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SD大鼠移植对Wistar大鼠的肝移植组合为高排异组合,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及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处理。方法:153例终末期肝硬化、肝癌患者,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经典原住肝移植术,经右颈内置入8.5F三腔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病肝游离期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在阻断肝上下腔、肝下下腔静脉瞬间MAP较阻断前显著下降(P〈0.05),新肝期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发生在肝下、肝上下腔静脉阻断及开放的瞬间,此期间要及早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气分析、出入量及时补充血液制品,使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监测,指标包括肝脏实质回声及胆道结构、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门静脉狭窄,1例下腔静脉狭窄,2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2例胆管结石伴胆管扩张,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频谱变化均有其特点,肝实质、肝内胆管也有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肝移植术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猪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寻求相应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健康幼猪20只,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原位肝脏移植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经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当门静脉与下腔静脉阻断、全肝切除至新肝血流再灌注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MAP、CVP均较手术开始时降低(P〈0.01)。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其无肝期与新肝期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需行体外静脉转流。  相似文献   

18.
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进行改良。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 10min ,再灌注 10min ;分别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对肝脏进行双重灌洗 ;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 ,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 ,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 :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 12 0次 ,手术成功率为 90 .8%。平均无肝期为 (2 1± 3.5 )min ,受体总手术时间为 (4 6± 4 .5 )min ,一周生存率为 87.2 %。结论 :良好的手术野暴露、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有助于缩短受体无肝期及总手术时间和提高受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至2001年7月连续实施的67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经验。结果:肝脏移植术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并辅以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选择性血管造影(SAOG),证实7例(10.4%)出现血管并发症,其个肝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闭塞2例次,门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次,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1例次,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次,肝上和肝下下腔静脉扭曲狭窄1例次。7如今3例成功实施放射介入治疗。结论: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评估整体移植技术的重要指标;肝脏移植术后应常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并辅以MRA等检查,及早诊断血管并发症;在妥善防治排斥反应与胆道狭窄等相关并发症的同时,宣积极应用放射介入技术治疗血管并发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新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并研究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肝肠联合移植切取移植物时,保留门静脉完整性,利用供体胸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上建立~袖套,并安置套管。受体手术时,将此袖套与受体门静脉残端套管法吻合。动脉重建通过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端端吻合。免疫保护作用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估。结果:用此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手术无肝期显著缩短,与Kamada双套管法肝移植无肝期相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7、14天异基因小肠移植组出现重度排斥反应,而肝肠联合移植组仅表现为中度排斥。结论:用该方法建立一期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方便可行,且成功率高。肝肠联合移植时移植肝对移植小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