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5,19(10):1997-2000
目的:探讨中药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制定标准化的药物性肝损伤病案调查表,采用病例登记和随访,以及 RUCAM评分系统,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筛选出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相关病例,分析中药所致肝损伤的类型、临床表现、肝损伤严重程度等。结果在132例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相关病例中,男性59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51.6±17.5)岁。肝细胞型肝损伤107例,胆汁淤积型肝损伤20例,混合型肝损伤5例。轻度肝损伤10例(7.6%),中度肝损伤104例(78.8%),重度肝损伤16例(12.1%),致命性肝损伤2例(1.5%)。导致急性肝损伤的中药种类繁多,大多数药物系含有多种中药成分(26.5%),或具体药物成分不详的中药(56.8%)。结论中药导致肝损伤以肝细胞型为主,少数病例为重症或致死性,临床医生需要重视中药肝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收集并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肝损伤的发病时间关系,比较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以及临床治疗与转归,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收集的96例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所占比例最高(44.79%),有68.75%的患者在用药5~90天内发生了肝损伤;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中以抗肿瘤药物(32.29%)和中药(29.17%)所占比例最大,两者涉及到的药品分别有13种和14种;96例患者临床预后均良好,停药后18~90 d肝功指标均恢复正常;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50岁、女性、BMI≥28kg·m~(-2)、有过敏史、合并高脂血症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临床需及时妥善处理,以免引发急性肝衰竭;临床使用抗肿瘤药和中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对于老年以及女性患者,BMI较高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包括中草药及中成药)治疗银屑病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的临床表现,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对我科门诊接诊的42例长期在外接受中药治疗的银屑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易致肝损伤的药物及其临床表现。结果出现乏力、纳差、皮肤颜色晦暗、掌跖角化等,生化指标ALT、TB升高平均比例分别为78.6%和45.2%。经治疗后41例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出现肝硬化表现。结论中药治疗银屑病致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不难见到,长期使用肝毒性中药可引起肝细胞损伤,甚至出现肝硬化等严重后果。临床用药期间应经常进行肝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4.
5.
柏兆方  高源  王伽伯  肖小河 《药学进展》2020,44(10):724-729
近年来,传统“无毒”中药致肝损伤问题屡见报道,引起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并在业内引起争议。长期以来,中药肝损伤主要集中于直接肝毒性研究,尚未从机体易感性角度开展特异质肝损伤研究。笔者课题组在国内外开辟了中药特异质肝损伤研究新领域,采用首创的药源性肝损伤客观辨识方法和诊断标准等技术手段,研究证实了何首乌等传统“无毒”中药肝损伤的客观性和特异质属性,并结合其致肝损伤临床特点,提出并建立了关联临床病证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方法——病证毒理学,系统揭示了何首乌、淫羊藿等中药致特异质肝损伤的病证基础及易感机制,并据此建立了中药安全性风险“人-药-用”三维警戒技术体系,应用于系列中药的安全性风险防控对策制定,实现了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防控从单纯“以药找毒”向结合“因人避毒”方向转变,有效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综述近年来中药特异质肝损伤评价及风险防控对策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和后续研究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精神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使用精神药物并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历,提取相关信息并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另以1∶1随机匹配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15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80.4%的患者为肝细胞损伤型,69.3%的患者为轻度肝损伤,3.3%的患者为重度肝损伤;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可疑药物主要涉及抗精神病药物(50.8%)、镇静催眠药物(20.3%)和抗抑郁药物(11.8%),其中镇静催眠药多为联用药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异常(OR=5.448,95%CI:2.976~9.974)、初次用药(OR=5.217,95%CI:2.770~9.828)和联合用药(OR=2.063,95%CI:1.129~3.771)可使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增加(P <0.05)。结论:我院精神科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多为轻度,大多预后良好,但仍需警惕其向重度肝损害发展。临床应避免多重联合用药,重点关注初次使用精神药物...  相似文献   

7.
8.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主要器官。随着全球新药的迅速市场化,患者接触新型化合物机会的增加,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在美国和北欧国家,DILI是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目前,已发现近100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涉及药物。方法选取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16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其中肝细胞型135例( A组),胆汁淤积型14例( B)组回,混合型19例( C组),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血清总胆红素(TBiL)峰值、碱性磷酸酶(ALP)峰值、谷氨酰转移酶(GGT)峰值、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使用的首位药物为抗结核药,其次为中成药,再次为抗生素,分别占36.3%(61/168)、17.9%(30/168)、7.7%(13/168)。3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患者肝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正>中药协定方是中医药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处方,其组成固定、疗效好、安全性高。现报道服用骨科中药协定方修复1号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1例,以此提醒后世医家临证处方注意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王爱华  张宁  冯欣 《中国药房》2015,(9):1217-1221
目的:系统评价双环醇片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双环醇片(试验组)对比其他药物(对照组)治疗DIL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评价文献质量并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合计1 1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83,95%CI(1.59,5.03),P<0.001],在改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D=-28.10,95%CI(-34.42,-21.78),P<0.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D=-15.30,95%CI(-20.77,-9.83),P<0.001]、总胆红素[MD=-1.91,95%CI(-3.36,-0.46),P=0.01]等方面亦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5,95%CI(0.20,1.01),P<0.001]。结论:双环醇片治疗DILI的疗效优于其他阳性药物,且安全性相似。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高偏倚风险,该结论尚需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病历特点及发病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治疗及转归等。结果:45例中女32例,男13例;基础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病(26%)、骨关节病(14%)、感染性疾病(12%)、感冒(10%)、皮肤病(6%)等;涉及药品64种,其中前5位是中药(56.2%)、解热镇痛药(9.4%)、心血管类药(9.4%)、抗感染药(7.8%)、消化系统药(6.3%);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黄、乏力、纳差等;45例患者治愈34例,好转11例。结论: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药为主,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转归较好。  相似文献   

13.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方法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08,12(5):390-393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重视和监测的问题,在其诊断过程中,特别强调收集详细的用药史及其肝损伤反应过程临床数据,根据肝损伤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的时序特征,是否有肝损伤的其他病因,以及肝损伤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等线索进行分析。本文将对在诊断过程中如何收集完整的资料、临床分析思路以及现在的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及其评价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张湛 《北方药学》2013,(8):27-27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充分休息及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中药的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9,(20):2862-2866
目的:评价临床常见肺癌化疗方案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影响因素及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接受常见化疗方案的肺癌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化疗方案所致DILI的发生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并评价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共纳入325例患者,其中有126例患者(38.77%)出现DILI,包括1级109例(33.54%)、2级17例(5.23%)。常见化疗方案包括依托泊苷+顺铂、吉西他滨+顺铂、多西他赛+铂类、培美曲塞二钠+铂类。DILI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44例(14.52%)、胆汁淤积型38例(12.54%)、混合型37例(12.21%)。有174例患者(53.54%)在化疗时使用保肝药物,其中有49例(28.16%)出现1级DILI,6例(3.45%)出现2级DILI,总发生率为31.61%;未使用保肝药物的患者中有60例(39.74%)出现1级DILI,11例(7.28%)出现2级DILI,总发生率为47.02%,显著高于使用保肝药物患者(P<0.05)。使用保肝药物的患者中有23例(13.22%)为不合理用药,包括3种及3种以上保肝药物联用5例(2.87%),相同作用机制的保肝药物重复用药3例(1.72%),3种及3种以上保肝药物联用与相同作用机制保肝药物重复用药同时存在11例(6.32%),违反禁忌证用药4例(2.30%)。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化疗药物剂量、疗程和化疗前功能状态评分均与DILI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化疗药物剂量、疗程和化疗前功能状态评分是DILI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我院保肝药的使用存在重复用药、联合用药品种数不合理、违反禁忌证用药等不合理情况。化疗时使用保肝药物能够降低DILI的发生风险,但临床医师需加强对保肝药物使用方法、适应证的认识,以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中药注射剂近年来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本文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选材、致敏试验、质量标准、生产工艺和使用原则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探究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孙玲 《淮海医药》2022,(3):285-28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对严重DILI发病的高危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DILI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诊断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收集某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1 463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DILI的患者有401例,其中严重DILI患者80例,一般DILI患者321例,将一般DILI患者纳入对照组1 383例。对321例一般及80例严重DILI患者进行肝细胞损伤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对80例严重DILI患者和对照组1 383例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一般DILI患者临床特征为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严重DILI患者临床特征为胆汁淤积型最为常见,同时一般DILI患者预后显著好于严重DILI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BMI、过敏史、药物类别、用药种类、用药时间,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核病、恶性肿瘤与严重DILI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高龄、BMI过低或过高、长时间用药,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核病、恶性肿瘤为导致严重DIL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严重DILI的发生受患者年龄、体质量、基础疾病、用药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以上因...  相似文献   

18.
临床药师参与1例多因素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的病情与病因调查、论证、总结病因药物与治疗过程,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并提出用药建议。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有关药物,并进行用药教育与警示,治疗10 d后患者病情与肝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出院。2个月后随访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通过对该病例的报道说明DILI的病因药物鉴别明确至关重要,与最终医疗质量与生命安全相关联。报告DILI,尤其是中药相关DILI,更要做到报告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19.
肝损伤主要由病毒、药物、酒精、环境等因素造成,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对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药治疗特点、中药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为中药及其配方治疗肝损伤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摘 要药物性肝损伤是伴随着药物使用而出现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也是药物研发失败及药物撤市或限制使用的主要原因。生物标志物检测是临床前药物肝毒性评价和临床患者潜在肝损伤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而传统的肝损伤指标因缺乏特异性和灵敏性等因素,限制了其在早期评价中的应用。因此,寻求及验证新的生物标志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结合现代组学等技术探索出具有科研及临床价值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予以概述。以期为科研人员、临床医师、新药研发机构等预测药物的肝毒性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判断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程度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