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外瘘腹腔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肠外瘘一旦发生,将会产生一系列与原有疾病无直接联系的病理生理改变,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并发症使机体遭受的损害远较原有疾病为重,病情更复杂,治疗更困难。肠外瘘发生后机体可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有:①大量肠液丢失于体外,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  相似文献   

2.
肠外瘘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宁  黎介寿 《普外临床》1995,10(1):29-31
  相似文献   

3.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细菌学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材料与方法:取79例作腹腔脓液培养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导致肠外瘘的原因分别为胃肠手术30例(38.0%),外伤27例(34.1%),胰腺手术和重症胰腺炎14例(17.7%),肝胆手术4例(5.1%),腹腔放疗或化疗后4例(5.1%)。结果:共培养细菌153株,其中居前十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8株(25%),铜绿假单胞菌19株(12%),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1%),阴沟肠杆菌16株(10%),肺炎克雷伯菌13株(8%),鲍曼不动杆菌6株(4%),摩根摩根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各5株(各3%),普通变形菌、粘质沙雷菌和粪肠球菌各4株(各3%)。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22株(79.7%);革兰阳性菌为31株(20.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平均为41%(21例)。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甲氧西林耐药(MRSA)。结论: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呈ESBL阳性者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全为MRSA。这些致病菌均属多重耐药。因此,对肠外瘘合并腹腔感染者,除手术治疗外,还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临床诊治(附8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肠外瘘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肠瘘多在术后1~2周发生,经口服或引流管注入60%泛影葡胺60~100 ml造影后明确诊断,均行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加强抗感染.20例患者行腹腔冲洗引流,62例在B型超声定位下穿刺引流,4例急诊行剖腹冲洗引流,其中2例行降结肠造瘘.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全身感染严重且反复发作,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于术后第15 天和第28 天死亡.其余84例住院治疗时间平均12 d,均顺利出院.结论 对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患者,早期彻底的腹腔冲洗及有效的腹腔和脓肿引流,是控制感染、治愈肠外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2012-2015年)的细菌及其耐药变化。结果 502例肠外瘘病人腹腔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6株,24.7%),肺炎克雷伯杆菌(123株,14.1%)占主要部分。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早期组的14.3%增加至近期组的25.9%(P=0.026),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ESBL阳性菌(P<0.001)。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著升高(P=0.01;P=0.02)。葡萄球菌属和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在前后两阶段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应严密监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肠外瘘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肠外瘘是一严重并发症,80%发生于术后,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症、肿瘤等引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其病死率在50%~60%。经过近30年的努力,肠外瘘的治疗有了较明显的进步,治愈率提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960例肠外瘘病人(1971年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治愈出院18例(81.3%),死亡3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有效的腹腔冲洗、脓肿引流、抗生素治疗以及积极支持疗法,是治愈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展望肠外瘘的治疗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近30年来,肠外瘘的治疗效果不断地得到提高。在60年代其病死率为50%~60%,70年代以后治愈率逐步提高,至今,国内外肠瘘治疗中心的治愈率在80%~90%。治愈率的提高是由于:①改变了治疗策略,将确定性手术由首选改为瘘不能自愈时的最终步骤;②应用了...  相似文献   

9.
肠外瘘曾一度是外科的“灾难”,其治疗规律亦早已定式,近年来营养支持的发展,更进一步完善了其治疗模式。本综述复习了肠外瘘近期治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肠外瘘的治疗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Li J  Ren J  Yin L  Ha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00-103
目的 探讨当前肠外瘘治疗的成功点与今后需要改进之处。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1971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1169例肠外瘘的治疗结果。结果 1168例患者的治愈率为93.0%,其中37.1%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病死率为5.5%,主要死于感染(60/65)。659例接受手术治疗,647例获得成功(98.25)。第二阶段(1985年1月-2000年12月)的治愈率、病死率与手术成功率(94.2%、4.4%、99.7%)均较第一阶段(1971年1月-1984年12月)的结果(90.4%、8.2%、95.5%)为佳(P<0.05)。结论 本组病例取得治疗成功的基点是改变了治疗策略,将手术治疗作为最后的措施。改进了控制感染的方法;重视营养支持与生命器官的监测。为了进一步取得肠外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疗程与减少费用,今后应研究促进管状瘘自愈的方法,改进特殊病因肠瘘的治疗以及早期施行肠瘘的确定性手术。  相似文献   

11.
肠外瘘淋巴漏及切口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瘘、切口感染、淋巴漏等为外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我们近十年来对部分肠外瘘患者及手术后淋巴漏、腹部切口感染伴有大量渗液、腹水患者术后腹水从切口溢出者 ,采用自制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及气囊导尿管悬堵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86例 ,男 49例 ,女 37例 ,年龄 30~ 82岁 ,平均 (5 1.5± 17.8)岁。其中十二指肠残端瘘 2例 ,高位空肠瘘 3例 ,食管癌术后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 2例 ,结肠瘘 4例 ,肝癌行半肝切除术后肝创面胆瘘 2例 ,重症胰腺炎术后胰瘘 3例 ;乳癌根治术后腋窝淋巴漏 15例 …  相似文献   

12.
肠外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以前,人们缺乏对肠外瘘特有病理生理现象的认识,把肠外瘘同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疗等同处理。肠外瘘发生后人们急于手术修补肠外瘘来恢复肠管的连续性,以期去除肠液外溢所致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即“速胜论”。但由于腹腔内感染严重,肠袢间粘连致密,肠组织不健康而愈合不良,早期手术失败率高达80%。随着全胃肠外营养的普及,患者即使不经过消化道进食也可长期生存,于是给了肠外瘘患者缓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3(21):1765-1765
腹腔感染患者行肠管修补术存在很多难题。英国一项研究表明,近端袢式空肠造瘘对于严重腹腔感染而接受多处肠管修补术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腹腔开放治疗肠瘘并严重腹腔感染7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腹腔开放治疗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时机、方法与效果。比较不同暂时关腹技术,研究消化道与腹壁重建的时机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73例接受腹腔开放疗法的肠外瘘并严重腹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76.7%)行腹腔开放疗法后存活(存活组),10例(13.7%)死亡,7例(9.6%)放弃治疗(死亡及放弃治疗者统称为死亡及放弃治疗组)。死亡原因主要是腹腔出血(5例)、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5例)。腹腔开放前的APACHE II评分在存活组和死亡及放弃治疗组分别为13.5±4.3和16.0±5.8,腹腔开放后第5天时分别降至9.2±4.5和12.9±5.5;腹腔开放第15天时,存活组APACHEII评分降至8.1±6.2,而死亡及放弃治疗组评分重新升高至腹腔开放前水平(16.3±11.8)。脏器功能障碍评分亦有类似变化。结论 腹腔开放可有效治疗肠外瘘并严重腹腔感染病人。在多脏器功能严重损害前及时行腹腔开放疗法可有效改善肠瘘并严重腹腔感染的疾病严重度。腹腔开放后第15天左右的疾病严重度可提示病人的转归。行腹腔开放的病人可分为暂时关腹、创面植皮和永久重建3个阶段。消化道与腹壁重建可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5.
肠外瘘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肠道连续性的中断及并发的腹腔感染,肠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极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成为肠外瘘治疗的主要手段。胃肠外营养在临床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肠外瘘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病死率[1,2]。...  相似文献   

16.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谱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谱及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点.方法 取226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获取菌株5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3株,革兰阳性菌180株,真菌7株.前10位的为大肠埃希菌13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肠球菌59株,铜绿假单胞菌5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23株,鲍曼不动杆菌18株,阴沟肠杆菌17株,奇异变形杆菌15株,摩氏摩根菌15株,粪肠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表达超广谱13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分别为102株和17株.甲氧两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结论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谱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基本对甲氧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7.
肠外瘘35例营养支持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洪山  李浩 《实用外科杂志》1991,11(10):530-530
  相似文献   

18.
毛平力 《腹部外科》2000,13(5):319-319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危重症。笔者在过去 16年中对 12例肠外瘘患者采取早期手术治疗 ,均获得成功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2例患者中 ,男 9例 ,女 3例。年龄 13~ 67岁 ,平均 34岁。 12例肠瘘共有瘘口 14个。复杂瘘 1例 ,十二指肠瘘 1例 ,小肠瘘 9例 ,结肠瘘 2例。致瘘因素 :十二指肠残端瘘 1例 ,胃大部切除毕Ⅱ式术后横结肠梗阻近端瘘 1例 ,出血坏死性肠炎术后小肠、结肠复杂瘘 1例 ,小肠外伤、梗阻肠切除吻合口瘘 3例 ,阑尾残端瘘 2例 ,肠伤寒穿孔修补术后瘘 2例 ,妇产科刮宫术后小肠瘘 1例 ,女性结扎术后小肠瘘 1例…  相似文献   

19.
肠外瘘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创伤、腹腔感染、手术后愈合不良及Crohn病等是其主要病因。肠外瘘的初期常伴腹腔感染,可发展成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后期则主要是营养衰竭及伴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病情的恶化可直接危及病人生命,病死率可高达20%左右[1]...  相似文献   

20.
肠外瘘治疗的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外瘘曾一度是外科的“灾难”,其治疗规律亦早已定式,近年来营养支持的发展,更进一步完善了其治疗模式,本综述复习了肠外瘘近期治疗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