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学正传》是明代著名医家虞抟的代表作。虞氏所学,虽悉宗丹溪,但亦有其独创之处,特别是在中医五官科学方面尤有造诣。兹将虞氏对中医五官科学的认识论述如下。1 耳病 虞氏对耳病病因的认识,不外乎“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而易于罹患耳病。发生耳病的机理,则是由于“肾水枯涸,阴火上炎”。因为肾开窍于耳,肾为水脏,“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一阴藏焉,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也,每挟君火之势而侮所不胜”。从而把耳的病变与肾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治疗上,虞氏提出“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之法,方剂常以丹溪的大…  相似文献   

2.
养气以长生     
代安 《东方养生》2010,(7):46-49
荀子大约活了120岁,自然有他“长生久视”的秘诀。 战国时期,“制天命而用之”,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苟子则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生长是得于自然界的和养之气,并不是天的意志。  相似文献   

3.
天命之年刚过,我想到了死。这源于一次患病。孩提时患一次病,长一层智力;现在患一次病,增加一层对死的解读。虽然人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但国人自古忌讳死字。不但忌讳死字,而且和死有联系的东西全忌讳,连发音最好也不发“si”。怕死、忌讳死,也免不了要死。所以,不如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源于对死的深刻理解,能够坦然面对死,甚至“视死如归”。更有极端的如明代文学家康海居然筑亭于坟丘对面,天天面对,作为“以死亡怵之”,劝人行乐之“养生法”。死,毕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天命之年前很少想到死,岁数越大死关逼近,自…  相似文献   

4.
陈斌 《养生月刊》2012,(2):160-162
当即将跨入“天命之年”的时候,您是否遇到以下的情况:因为记忆减退,为寻找物品而烦恼;喜静厌动,以前喜欢交朋结友,而如今,不愿参加聚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会大发雷霆或者焦虑不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您就得留神了,因为您的心理正处在逐渐衰老中,最好能找心理医生检查一下了.  相似文献   

5.
陈斌 《气功》2012,(2):160-162
当即将跨入“天命之年”的时候,您是否遇到以下的情况:因为记忆减退,为寻找物品而烦恼;喜静厌动,以前喜欢交朋结友,而如今,不愿参加聚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会大发雷霆或者焦虑不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您就得留神了,  相似文献   

6.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它是指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因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别道奇行,故名奇经。奇有奇异、零余之意,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是十二正经之余,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十四经发挥》云:“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又其无脏腑络属的表里配偶关系,故亦可认为“奇”为“奇偶”之“奇”,如《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木…  相似文献   

7.
儒医     
<正> 赵从古曰:庆历中有进士沈常,为人廉洁方直,性寡合,后进多有推服,未尝省荐。每自叹曰:“吾潦倒场(?),尚未免穷困,岂非天命也邪?”乃入京师别谋生计。因游至东华门,偶见数朝士,跃马挥鞭,从者雄盛,询之市人,何官位也?人曰:“翰林医官也”。常又叹曰:“吾穷孔圣之道,焉得不及知甘草大黄(?)也?”始有意学医。次见市(?)货药者,巧言艰苦,复又耻为,疑(?)不决,与同人共议曰:“吾辈学则穷达方书,师必趋事名公,自非常流比也”。是时余为太医医师,常辄以长书请见,急迎候之,无敢轻怠。常曰:“此来穷(?)之人,因同人相勉,令某学医,闻君名公也,故来师问。”余曰:“医术比之儒术,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来,随着保健事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长寿问题的探索亦越加深入。早在二千年以前的《内经》就已谈到不少有关长寿的问题,特别是它丰富的老年保健知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人们却病延年。现综合其主要内容,以供参考。一、天年《内经》认为人的天然年寿(即“天年”、“天寿”或“天命”)是“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人之寿百岁而死。”这里的“百岁”是就其大数而言,如王水云:“度百  相似文献   

9.
孙非  张其成 《北京中医》2006,25(10):594-595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四处经文历来有不同的解读。第一,“以妄为常”。以安为常,妄作劳倦之解均非是;“肆乎行也”及“以不正常为正常”之解未透彻;正解当作“以虚妄为真常”。第二,“醉以入房”。“醉甚入房”之解非是;“以醉入房”之解牵强;正解当作“醉而入房”。第三,“以耗散其真”。“以散秏其真”之解无据;“以好散其真”之解亦无据;“耗”正解当作消耗。第四,“真气从之”。“真气居之”之解呆板,“从”作“顺”则生动、义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最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11.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张景岳,博学多识,学验俱丰;不仅精于医术,对养生学亦独有神悟,造诣颇深。其在《景岳全书》之“先天后天论”、“治形论”、“传忠录”、“中兴论”等篇中,探《内经》寿夭之理论,集诸家养生之大成,现就其养生学思想作如下探讨。1 禀受于天 制命于人张景岳谓:“人之所受于天而得生者,本有全局,是即所谓天年也”。凡能“尽终其天年”,自然衰老而逝者称“寿”;不及“天年”,早衰而亡者曰“夭”。对于寿夭的原因,张氏认为“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  相似文献   

13.
郁证管窥     
郁证是七情所伤。朱丹溪有“六郁”之说,张景岳有“因病而郁,因郁而病”之分,但总不离乎情志拂逆,气分先郁所致。晚清费伯雄氏对此证有精辟的见解,在《医醇賸义·劳伤》篇指出:此证是“七情受伤,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发而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与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有动乎中,必摇其心,虽欲不伤,其可得乎?”此节文字描述郁证积渐致病之情景如绘。而在文章结尾说“然七情之  相似文献   

14.
一个通俗易懂的词.必须让所有人记住.这次是“健康革命“。诸如学习的革命、生活的革命、教育的革命.所有的革命.都不可能象”健康革命“那样实惠实用,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当我刚刚完成了一部书稿,把它命名为《健康革命》时,我又一次打开了《辞源》,把可以为我所有用的关于“革命”.2字的解释抄如下,革:有“改变、除去、去故、取新”之解释,又有“急”的意思。《札记·檀弓》上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跟病有关。命,有“命运、天命”之解释,更指“生命”。《论语·先进》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跟死…  相似文献   

15.
<正> 《本经》经文中有关“神仙”“延年”注家已多。但经文中“泽泻”一条中之“能行水上”注者较少,间式有人认为属于不实,夸张之属,此就自己考证古本草著作见解分述于下。考本经文前有:“主风寒湿痹……消水”。一段。考“消”有多义:①“《月令》:冰冻消释”此处前一释作:“解脱、解除”义。②又“消耗”:“注;消意放散也”。即消有;解除,放散之义,而此处“消水”,即谓解除,净尽,放散水湿,指出了泽泻去水,不单放散,而别于治风寒湿痹之义,意犹未尽,故引出下旬“能行水上”。  相似文献   

16.
茅晓 《中医杂志》1997,38(8):457-459
明代医家虞抟(字天民)的《医学正传》,融医论、治验、名方于一体,不惟裨益于后世医学临床,且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亦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以该书40余则验案为据,探析其临证经验于次。1 勘病精审脉为重虞氏生当明代,世医不重辨证之风盛行。如其自谓:“举世医者,但见恶寒发热、头目沉重之  相似文献   

17.
<正> 针刺手法是针刺治疗中一个重要环节,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自古以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多种不同的手法流派,其中有些是结合了自然哲学观念演释而成,有些是个别独创,巧立名目。笔者通过学习古典著作及有关文献,就针刺手法,略陈管见,谬误之处,诚望赐教。一、进针前手法进针前的手法,早在《内经》中就有“扪、切、推、弹、抓”。的记载,如《灵枢·外揣篇》云:“日月之明,不失其影,以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者,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先按而循之……”《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  相似文献   

18.
禀赋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禀赋的概念,在中医学浩瀚的医籍文献中,记述颇多,诸如:禀质、禀受、禀气、资禀、赋气、资质等,另有胎禀、胎赋、胎肖、胎传及天赋、天授、天年、先天、素体、素质等等。禀意接受,是子代承受父代;赋即给予,是父代赋予子代。辞书对于禀赋的解释大体相同,但也有细微差别,《辞源》:“禀赋,称人所禀受的资质。”《辞海》:“禀赋,犹天赋,指人所禀受的天资或体质。”《康熙字典》引“《韵会》:禀受也,给与也。《礼·中庸》:天命之谓性。性者,人所禀受。朱传注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在此“气”即可理解为物质,“理”则为功能。即生命的功能依一…  相似文献   

19.
一、从病因的因果转化链看“温药和之”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认为:“因果转化规律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疾病都不例外。”在中医学的病因学中,也存在同样规律。关于痰饮病的病因,各家论述各有侧重。简述如下:《内经》重运气、外湿及饮水多;仲景重肾阳虚及风寒袭表。此外,《济生方》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儒门事亲》说:“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  相似文献   

20.
张景岳和法应用四宜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斯  喻德福 《中医杂志》2002,43(12):948-948
张景岳在“古方八阵”之“附古方条序”中说:“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又在“新方八略”之“和略”卷首强调:“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