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DNA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RRM1和BR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2例晚期NSCLC组织进行ERCC1、RRM1及BRCA1蛋白表达检测。回顾性分析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化疗反应及预后与肿瘤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122例晚期NSCLC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5%、35.2%和46.7%。ERCC1和RRM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体力状况ECOG评分及肿瘤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女性患者肿瘤组织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63.6%)显著高于男性患者(40.4%)。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RRM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RRM1蛋白表达与晚期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DNA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RRM1和BR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2例晚期NSCLC组织进行ERCC1、RRM1及BRCA1蛋白表达检测。回顾性分析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化疗反应及预后与肿瘤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122例晚期NSCLC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5%、35.2%和46.7%。ERCC1和RRM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体力状况ECOG评分及肿瘤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女性患者肿瘤组织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63.6%)显著高于男性患者(40.4%)。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RRM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RRM1蛋白表达与晚期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RCC1)和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铂类化疗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晚期NSCLC穿刺或手术标本为材料进行ERCC1和RRM1蛋白表达检测。对患者化疗后的疗效与ERCC1、RRM1表达水平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80例患者中,ERCC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有效率分别为28.8%、71.4%,RRM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0.2%、70.4%,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C1、RRM1均阴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66.1%vs31.8%,P<0.05)。结论 ERCC1和RRM1的表达不同可能是吉西他滨/铂类化疗方案中药物敏感性差别的重要因素,可能为临床NSCLC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交叉修复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deotide reductuse M1,RRM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0例晚期NSCLC患者组织中ERCC1和RRM1的表达;随访患者1年生存率。结果在晚期NSCLC组织中,ERCC1表达阳性率为45.00%(27/60),RRM1表达阳性率为53.33%(32/60)。二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ERCC1及RRM1阳性表达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25.93%及28.57%,阴性表达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36.36%及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ERCC1及RRM1均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RCC1及RRM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提示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RRM1、ERCC1蛋白表达与晚期(IIIB~IV)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曾接受GP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理标本中RRM1、ERCC1蛋白表达,对化疗疗效及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RRM1、ERCC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6.81%(22/47)、42.55%(20/47),其表达与性别、年龄、PS评分、组织学类型、分期、吸烟均无相关性,化疗有效率为36.17%(17/47), RRM1、ERCC1蛋白阳性及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18.18%(4/22)和52.00%(13/25),20.00%(4/20)和48.15%(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47)。RRM1、ERCC1蛋白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期皆为14.1个月,RRM1、ERCC1蛋白高表达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8、7.1个月(P=0.008、0.017);RRM1、ERCC1蛋白均阴性表达者的预后明显好于1个或2个阳性表达者, 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8、7.6个月(P=0.012)。COX回归分析显示,分期是晚期NSCLC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RRM1、ERCC1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GP方案的化疗近期疗效及预后为负相关关系,RRM1、ERCC1低表达的晚期NSCLC患者更能从GP方案中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癌组织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基因(ERCC1)、乳腺癌易感染基因1(BRCA1)、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达与铂类标准化疗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共入选Ⅲ、Ⅳ期NSCLC患者80例,所有患者都接受至少2周期的化疗,以GP、NP、TP方案为主。ERCC1、BRCA1及RRM1表达水平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患者化疗后的疗效与ERCC1、BRCA1、RRM1表达水平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80例患者中,ERCC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有效率分别为28.8%、71.4%,BRCA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0.0%、57.5%,RRM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0.2%、70.4%,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C1、BRCA1、RRM1均阴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66.1%vs31.8%,P均〈0.05)。结论 ERCC1、BRCA1、RRM1表达不同可能是化疗方案中铂类药物敏感性差别的重要因素,可能为临床NSCLC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ERCC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9例晚期NSCLC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ERCC1 mRNA表达水平,对照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吉西他滨/卡铂方案的化疗反应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332,P<0.05),而ERCC1无相关(rs=0.258,P>0.05);肿瘤组织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和ERCC1表达几乎同步(rs=0.634、0.351,P<0.05),但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态、体力状况PS评分,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肿瘤组织中RRM1、ERCC1或外周血RRM1低表达者化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肿瘤组织ERCC1低表达者有较高的2年生存率(P<0.05);而外周血ERCC1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以及预后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肿瘤组织中RRM1、ERCC1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RM1基因表达水平可能与晚期NSCLC患者吉西他滨/卡铂化疗的疗效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7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ERCC1、EGFR的表达情况,观察二者的表达与NSCLC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ERCC1、EGFR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9%(29/97)和22.7%(22/97),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中ERCC1表达与年龄有关(P0.05),EGFR表达与性别和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NSCLC中ERCC1和EGFR的表达是判定化疗疗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鼻息肉中MCP-1、ICAM-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息肉及正常鼻粘膜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对21例鼻息肉患者和15例非鼻息肉患者(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鼻息肉和正常下鼻甲组织中MCP-1、ICAM-1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鼻息肉组MCP-1、ICAM-1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67.16±29.05、156.26±21.89,与对照组59.32±31.59、62.47±28.6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息肉组MCP-1、ICAM-1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着色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结论MCP—1、ICAM-1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关系密切,在鼻息肉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HSF1与XAF1基因在胃肠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已知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在胃肠癌细胞中低表达,本研究的目的 在于探讨XAF1与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胃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分析法检测胃癌、大肠癌组织以及胃肠道肿瘤细胞株中的XAF1及HSF1蛋白表达;用含有HSF1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肠道肿瘤细胞株或用RNA干扰的方法上调或下调HSF1表达,同步检测对XAF1表达的影响;用应激原刺激诱导HSFl表达.观察对XAF1表达的作用.结果 在胃肠癌组织中HSF1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胃肠癌细胞株中XAF1与HSF1的表达呈负相关,应激刺激上调HSF1的同时下调XAF1表达.结论 胃肠道肿瘤细胞高表达HSF1,其结果是抑制XAF1表达,这种机制应该是XAF1在(胃肠道)肿瘤细胞中低表达并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缺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调节亚基1(cyclin kinase subunit1,CKS1)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5例乳腺癌组织中CKS1和CyclinD1的表达,并同时检测100例乳腺纤维腺瘤作为对照,分析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CKS1和Cyclin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9%(85/105)和85.7%(90/105),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2%(22/100)和19%(19/100)。乳腺癌中两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有关;乳腺癌中两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P<0.05);乳腺癌组织中CKS1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677,P<0.05)。结论: CKS1和Cyclin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乳腺纤维腺瘤明显升高,并且与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检测2种蛋白的表达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组织中MMP1、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1 )的表达 ,为肝纤维化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联接法 (S- P法 )检测70例肝纤维化组织中 MMP1 、TIMP1 的表达。结果:(1) TI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强 ,并且呈正相关关系 (r=0 .92 74 ,P <0 .0 1)。 (2 ) M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 ,无相关关系(r =0 .2 181,P >0 .0 5 )。 结论:TIMP1 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随纤维化发生、发展阳性表达增强。从分子水平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进行评估 ,为早期诊治肝纤维化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CYP1A1与GSTM1基因的多态性与西安地区食管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1A1(CYP1A1)、谷胱苷肽转硫酶μ(GSTM1)基因多态性与西安地区食管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西安地区108例食管癌病例和101例对照CYP1A1与GSTM1基因多态性。结果 CYP1A1 Ile/Ile,Ile/Val,Val/Val基因型在病例和对照中分别为22.6%,43.4%,34.0%和30.7%,47.5%,21.8%;其中Val/Val基因型在两间差异显(P=0.049);GSTM1存在型、缺失型在病例,对照中分别为40.7%,59.3%和56.4%,43.6%差异显(P=0.023)。结论 CYP1A1 Val/Val基因基因型(突变纯合子)与GSTM1的缺失与西安地区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端粒相关调控蛋白端锚聚合酶-1(Tankyrase 1)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Tankyrase 1对端粒酶活性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组织总RNA抽提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比较了人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良性肿瘤细胞及正常口腔黏膜细胞中Tankyrase 1和TRF-1基因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TRF-1 mRNA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良性肿瘤细胞中的平均表达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口腔黏膜细胞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但鳞癌细胞组与良性肿瘤细胞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ankyrase 1 mRNA的表达在鳞癌细胞组分别高于良性肿瘤细胞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良性肿瘤细胞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正向调控因子Tankyrase 1以及逆向调控因子TRF-1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引起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余红  叶贤伟  万自芬  刘维佳  李敏  张湘燕 《重庆医学》2012,41(28):2919-2921,2900
目的探讨Snail1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分别检测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Snail1蛋白、MMP-1蛋白的表达,以及Snail1mRNA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Snail1蛋白和mRNA水平以及MMP-1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P=0.000,P<0.05,P=0.000)。Snail1蛋白和MMP-1蛋白表达的增高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均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癌组织Snail1蛋白的过度表达和MMP-1的表达上调相关(P<0.01)。结论 Snail1和MMP-1表达增高是NSCLC侵入和转移过程中的频发事件,可能是判断不良预后的有价值指标和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9.
蛋白hSav1和Mst1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Sav1(human salvador1)和Mst1(MammalianSTE20-like 1)存在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Mst1的功能及相关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Mst1 cDNA全长构建诱饵蛋白载体pGBKT7-Mst1,并对其自身转录活性进行鉴定,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胎肝文库,挑选单克隆,从而初步筛选出与Mst1相互作用的蛋白。然后构建初步筛选出的蛋白hSav1的载体pCMV-HAhSav1,与蛋白Mst1的载体pcDNA/4TO-Flag-Mst1共转染HEK293T细胞,利用相应抗体做二者的免疫共沉淀,以验证蛋白hSav1和Mst1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构建pEGFP-hSav1质粒转染HEK293T,利用免疫荧光观察二者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以Mst1为诱饵蛋白在人胎肝文库筛选到包括hSav1在内的与之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hSav1蛋白可以在FLAG抗体的免疫沉淀物中检测出来,同样在hSav1抗体的免疫沉淀物中也能检测到蛋白Mst1。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二者荧光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二者的荧光可充分融合。结论蛋白hSav1与Mst1在哺乳细胞内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Mst1的功能及相关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74例转移淋巴结标本,以及20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 PD-L1和 PD-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关系。结果 PD-L1和PD-1在胃癌细胞及癌间质淋巴细胞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阳性率分别为60.93%和38.41%;癌旁组织不表达 PD-L1和 PD-1;在转移淋巴结的表达与对应肿瘤组织一致,一致率分别为82.43%和87.84%。胃癌组织 PD-L1和 PD-1表达不相关。PD-L1表达与 pTNM 分期、浸润层面、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癌栓相关(P <0.05),PD-1与各临床指标不相关。结论 PD-L1和 P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D-L1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进展和预后的新分子标志物,阻断 PD-L1/ PD-1信号通路有望成为胃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