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177;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77;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77;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活性指标[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MP-140、PAF、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调节血小板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及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UAP患者疗效、UAP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UAP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UAP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显著减少,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UAP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并显著降低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3例.基本治疗相同,治疗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均每日1次,28d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22.64%,对照组为6.98%;治疗组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为67.44%,2组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有显著性降低(均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2例)和对照组(148例),治疗组予通心络胶囊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铁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浓度,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10例恶性肿瘤患者与300例健康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肿瘤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检测结果均较健康者明显增高(P<0.05),血细胞比容则较健康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对肿瘤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微循环血流减少,可能在脓毒症患者多器官衰竭(MOF)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为探讨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功能的改变是否与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瑞士苏黎士大学医学院医学部脉管科对34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集合、血浆黏滞度、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等指标与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集合和血浆黏滞度增高(P均<0 .0 1) ,而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P…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有氧慢跑运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运动组和药物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药物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运动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有氧慢跑运动,每周运动3~5次,30~40 mim/次。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运动8周后(治疗后)分别静脉抽血1次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包括血浆黏度(低切、高切)、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沉、纤维蛋白原共6项。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运动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与药物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纤维蛋白由治疗前的(4.52±0.86)g/L降至治疗后的(3.23±0.61)g/L,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氧慢跑运动通过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发挥对疾病的防治作用;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监测对老年冠心病预测血栓的发生、诊断以及预后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SA-900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38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流变学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与83例健康对照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组男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1 s-1~200 s-1)、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男女相比均有明显改变.高脂血症组男、女患者全血粘度(1 s-1~200 s-1)与对照组相应性别比较均增高(P<0.05),高脂血症组男女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细胞比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相应性别(P<0.05).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普通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应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其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升高。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高粘滞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紫外线照射充氧回输对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线照射充氧回输是肺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的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现肺心病患者经该疗地辅助治疗后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含量,血浆比粘度及在切变率为1s^-1时的全血粘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在切变率为200s^-1和100s^-1时的全血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十分明显,而对照治疗组患者除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在治疗前后在明显发迹外,红细胞压积,纤  相似文献   

12.
背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与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5项参数的变化。设计:同期对照病例分析。单位: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对象:①脑梗死组:2002-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均为首发患者,病程4~12h,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其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②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血压正常,无心、脑、肾疾病及糖尿病的健康人53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①脑梗死组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降纤治疗,注射2支10u克栓酶,分别于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克栓酶。②两组均用肝素钠抗凝的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和EDTA-K2抗凝血2mL,测定切变率分别为200s-1,30s-1,5s-1和1s-1时的全血黏度值、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③脑梗死组患者首次检测时间为发病24h内(急性期),并于治疗2周后(恢复期)复查上述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127例,急性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恢复期有5例患者因出院未能复查。正常对照组53例均无脱落。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②与急性期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红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基本相似(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普遍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类型、病变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巯乙胺酸(homocysteine,Hcy)是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控制Hcy水平对脑血管病发病率、复发率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卒中血清Hcy水平与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3-01/2003-06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5例,男64例,女11例,年龄33~80岁,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选择同期门诊非心脑血管病36例患者为对照组,男29例,女7例,年龄30~70岁.干预采用高压液相层析原理测定血清Hcy水平,用全自动生化仪测血脂、血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血糖、血脂水平,患高血压、脑血管病史者比例.结果血清Hcy水平脑卒中组[(18.75±1.8)μmol/L]与对照组[(12.84±2.36)μmol/L]比较(t=2.618,P<0.05);脑梗死组[(20.59±1.78)μmol/L]与短暂性脑缺血组[(15.6±1.50)μmol/L]比较(t=2.012,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短暂性脑缺血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P>0.05);脑梗死组[(20.59±1.78)μmol/L]与对照组[(12.84±2.36)μmol/L]比较(t=2.872,P<0.01);大面积(> 2 cm2)梗死组[(34.80±2.41)μmol/L]与一般脑梗死组[(18.79±1.62)μmol/L]比较(t=2.463,P<0.05);有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高血脂组与血脂正常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者与无脑血管病者;有糖尿病者与无糖尿病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Hcy是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关系不大,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中,与脑梗死关系密切,Hcy增高水平可能与梗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对8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值的测试,并与83名无高血压病史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值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别,男性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女性患者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的异常,男性以血液黏稠度增高为主,女性则以血液聚集性增高为主,男女均存在明显的血流障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数糖尿病患者经过数年病理积累,特别是血液流变学异常所致的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目的:观察益肾汤对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与健康体检对照进行比较。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对象:选择1998-01/2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糖尿病患者76例为糖尿病组。选择本院1994-01/2001-02住院糖尿病肾病患者65例为糖尿病肾病组。选择本院1993年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30名为对照组,男98名,女性32名,平均年龄(42±12)岁,均无糖尿病者。3组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经常规治疗,加服益肾汤(仙灵脾、坤草、黄芪各20g,枸杞子、黄精、首乌、山药、大黄各15g,王不留行25g,水蛭0.8g(冲服)),将上方剂中药用文火煎200mL,每日早晚分服疗程为4周。病例组均空腹采静脉血2mL,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对照组在体检时做血液流变学测定。主要观察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65例、健康体检的13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糖尿病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0.01)。这种变化在糖尿病肾病组更为明显(P<0.01),糖尿病肾病组红细胞压积及血沉方程K值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肾病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0.01)。②治疗后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全血和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明显降低并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益肾汤可改善糖尿病及其肾脏并发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间盘在生理状态下是与循环隔绝的无血管组织,营养来源于周围血管的渗透作用.任何影响椎间盘周围毛细血管网的因素,都是影响椎间盘营养的危险因素,椎间盘的功能变化可能影响血液流变学系统及椎间盘本身的细胞代谢和转运.目的探讨神经弹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LIDP)前后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设计非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和对象1999-01/2001-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LIDP患者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17~60岁,平均35.84岁;病程2 d~14年.健康组50例为健康体检抽取,男28例,女22例;平均37.63岁.干预对100例LIDP患者应用神经弹拨术治疗前后及50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流变学9项指标进行检测比较.全血自动黏度快测仪测定全血比高切、中切及低切黏度值.血细胞比容(HCT)采用温氏(Wintrobe)法.红细胞沉降率(FSR)采用魏氏国际标准法.红细胞降率K值,经公式换算而成.血浆纤维蛋白原采用亚硫酸钠比浊法.体外血栓长度采用SDZ-Ⅱ型体外血栓测定仪测定.体外血栓湿重采用TG328A电光分析天平测定.要观察指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100例患者治疗前血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高切、中切及低切)、体外血栓长度及湿重分别为0.44±0.03,(5.78±0.46),(7.74±0.69),(15.49±1.04)mPa·s,(17.69±5.14)mm,(69.49±15.14)mg,高于健康组[0.43±0.03,(5.59±0.36),(7.30±0.46),(14.86±1.02)mpa·s,(14.10±2.46)mm,(58.98±12.31)mg],而治疗后又趋于正常,t=2.74~6.10,P<0.05或P<0.01.结论LIDP患者血流呈黏稠倾向,其病因及疗效可能与血液流变学相关,疼痛解除血液流变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对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于EPO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4周分别检查新进入维持性血透的27名患者的Hb、HC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观察血压、肝素用量及内瘘等.结果患者EPO治疗前,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EPO治疗后,Hb及HCT逐渐升高,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升高,在治疗4周及24周时相差均显著(P<0.05).血浆粘度治疗前高于正常组,但相差不显著,且随EPO治疗无显著改变(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EPO治疗有升高趋势,但相差也不显著(均P>0.05).EPO治疗后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及肝素用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EPO治疗可致全血粘度升高,主要与贫血改善有关,而血浆粘度未受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有争议,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难以完全揭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的影响.目的探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因素和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以及蛋氨酸负荷试验对于发现隐匿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实验.Spearman相关分析.对象选择2000/2003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 d内收住入院的脑梗死患者85例.男63例,女22例;年龄29~55岁,平均(48.74±5.05)岁.腔隙性脑梗死48例,动脉血栓性脑梗死37例.同期选择本科医务工作者及本院体检健康志愿者4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男30名,女14名,年龄29~55岁,平均(47.75±6.71)岁.方法住院第1天空腹抽取静脉血6 mL,取2 mL测定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空腹采血后即刻口服蛋氨酸0.1 g/kg,4 h后再次取血检测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取其余4 mL空腹抽取的静脉血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采用化学发光法.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②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以高于正常对照组空腹或/和负荷后4 h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95%参考范围的上限作为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标准,即空腹,男性>17.26 μmol/L,女性>14.17 μmol/L;负荷后,男性>44.57 μmol/L,女性>40.02 μmol/L].③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④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85例脑梗死患者,44例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脑梗死组空腹及负荷后显著高于对照组[(22.49±9.80),(13.08±2.33)μmol/L;(48.07±11.20),(37.23±3.48)μmol/L,(t=8.409,8.187,P<0.01)].②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8%(58/85),(9%,4/44),X2=40.628,P<0.01],其中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35例(41%,35/85),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23例(27%,23/85).③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脑梗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5.73±2.52),(7.14±2.20)μg/L;(473.47±190.19),(576.70±212.05)ng/L,(t=3.151,2.809,P<0.01)].④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空腹及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叶酸及维生素B12均具有显著性相关(r=-0.306~0.488,P<0.01),而与其他危险因素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相关性(r=0.021~0.173,P>0.05),仅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86,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青年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而蛋氨酸负荷试验是发现隐匿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必要手段,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间接导致脑梗死的重要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19.
AIM: To access the effect of lisinopril (diroton) on cerebral circulation and blood 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arterial hypertension stage II.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trial included 37 patients (16 males, 21 females) with a mean arterial hypertension (AH) history 15.9 +/- 5.6 years. Diroton was given in a dose 10-40 mg/day for 6 months. Cerebral circulation (total cerebral circulation and venous outflow--TCC and VOF) was accessed by means of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Blood and plasm rheology was determined using a rotational viscozymeter ACP-2. Instrumental tests were performed at baseline an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RESULTS: Rheology tests showed that diroton-treated patients achiev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lood viscosity in high, moderate and low shear stress and plasma viscosity, a decrease i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ex and an increase in the index of erythrocytic deformability. All these changes were accompanied with a significant fall in fibrinogen and hematocrit. Doppler ultrasound revealed an in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CC and VOF. CONCLUSION: Dirot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mpaired blood rheology and viscosity in AH patients as well as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ubnormal cerebral circulation and venous outflow at base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