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森根 《海南医学》2002,13(12):115-116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VSD)的发病率较高 ,约占先心病的 2 0 %。其中膜周部VSD是最常见的类型 (占 80 %以上 ) ,它的解剖特点是距离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较近 ,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伴有膜状膨出瘤。1 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历史与现状1.1 双伞闭合器闭合术 :1988年Lock报道应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Rashkind双面伞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 ,开创了VSD介入治疗的先例。此后 ,国外从事VSD介入治疗研究的主要是Lock所在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 ,选择的治疗对象主要是肌部VSD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 …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8例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 3~ 2 6 (16± 8)岁 ,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7(4 6± 0 9)mm ;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进行随访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李海华  唐红 《西部医学》2010,22(7):1264-1264,1267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漏诊合并的肌部缺损。我院近期诊断3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1 男,1岁,囚发现先天性心脏病1年入院。院外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膜周型),肺动脉高压。查体:发育差,口唇无发绀。心前区扪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全收缩期杂音。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4.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 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 [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 4…  相似文献   

5.
张萍  钟理  冉擘力  宋治远 《重庆医学》2005,34(8):1202-120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观察40例PVSD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判断封堵器释放后的位置、是否影响房室瓣功能,有无残余分流,并随访疗效.结果 TTE测量PVSD大小:2.70~10.20mm[(5.56±1.20)mm],其上缘距主动脉瓣环的距离:0~6.00mm[(3.50±1.70)mm];左心室造影PVSD测值:3.00~12.00mm[(6.15±1.45)mm],PVSD大小超声测值与左室造影测值相关非常显著(r=0.901 3,P<0.01),二者之间的差值:[(0.46±0.41)mm].PVSD封堵成功率97.5%(39/40),封堵器释放后,2例可见少许残余分流,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术后24h,1例患者出现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d后恢复正常.术后3d~1年复查TTE,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影响周围瓣膜运动,未出现新的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返流,也无溶血、心内膜炎、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TTE对经导管介入治疗PVSD的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观察分析近两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先行左心室造影,之后建立动静脉轨道,将封堵器送入右心系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心律失常ECG变化。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其中2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短暂的结性心律、1例患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其中38例患者术后即实现室间隔水平残余分流消失,其余22例患者术后1 d后达到上述效果;所有患者6个月随访显示缺损均完全闭塞,其中2例患者术前轻度主动脉伴返流无改善,1例轻度二尖瓣返流无变化,术前三尖瓣关闭不全,术后返流均消失;60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心内膜炎,并发症率为5%;患者2年内存活率为100%。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远期效果良好,能够延长患者生命,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新型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9例PMVSD患者均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10mm ,平均 5 .8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 ,沿导丝经输送鞘管送直径 6-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6月和 1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个月后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新型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 ,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2.6)mm。即刻封闭率94.0%。心律失常发生率20.8%(15/72例),新发生的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加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少-中等残余分流1例。平均随访(10.7±6.6)个月,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室性加速性心动过速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应用A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美国ATLHDI-5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仪诊断并筛选了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封堵手术治疗,并进行术中监视及术后随访。结果①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2.5~8.8 mm[(6.0±2.0 mm],左心室造影缺损大小2.0~8.0mm[(5.7±2.3)mm],超声测值与造影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中超声有效的监视了封堵器的所在位置、夹闭缺口和及时释放全过程;③在术后即刻、24 h及以后的超声随访中无1例发生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有效监视及术后随访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对于膜周部VSD的治疗,目前主要为介入和外科手术两种方法,而介入治疗(双面伞修补室间隔缺损)被认为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被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其创伤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真性与假必一窍不通间隔膜部瘤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UCG)表现,探讨其手术治疗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7例真性室间隔膜部瘤及13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术前UCG特征,对比手术中所见,总结其特点,对修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早期室间隔膜部瘤UCG确诊率为72%,后期为100%,均经手术治愈。结论:提高对空间膜部瘤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认识,有助于手术的成功。掌握其UCG特点对术前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膜周部室间隔缺损(mVSD)介入封堵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本组男21例、女17例mVSD患者,年龄3-53(15±9.2)岁,经临床体检,超声心动图(UCG)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超声引导下行mVSD介入封堵术,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器械和特殊导管,防止和杜绝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封堵率100%,术中无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mVSD安全、有效,术中护士对患者心理护理、熟练配合和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s,V 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 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V 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 iography,TTE)提示,V 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 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 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2009,30(8):985-987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个体化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pmVSD患儿共109例,其中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1例,外科手术治疗48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转归、对心功能(EF、FS)及心电指标(ptfv1、Macruz)的影响,并随访3年,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等检查观察患儿术后疗效及中长期效果.结果 介入封堵组治疗成功率为96.72%,外科手术组治疗成功率为100.00%,介入封堵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2.95%)与外科手术组(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心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术后心电图ptfv1、Macruz值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介入封堵治疗pm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中长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 exnbrane venticu lar septal 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2003年11月-2004年12月,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23例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平均年龄(18.6±5.4)岁(4~34岁)。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1、3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2例,其中1例1个月是访。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45.1±8.4)mm缩小为术后的(42.9±8.9)mm,缩小明显(t=3.94,P=0.002)。结论:经导管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1]。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defects,VSD)是先心病最常见的类型,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且存在一些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近年来,亦有经胸小切口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PMVSD)的疗效.方法:5例PMVSD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电图及X线检查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5~8.3 mm,平均(5.0±2.4)mm;选用4~10 mm,Amplatzer封堵器堵闭PMVSD,本组5例均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患儿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示无残余分流;术后24h、1、3及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X线检查均显示肺血减少.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x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丁守良  张磊  张宝宁  张华  何勇  杨星昌 《医学争鸣》2007,28(10):931-931
0 引言 室间隔缺损(VSD)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2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约占75%.我院近两年来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385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真性与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 (UCG)表现 ,探讨其手术治疗指征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 7例真性室间隔膜部瘤及 13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术前UCG特征 ,对比手术中所见 ,总结其特点 ,对修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早期室间隔膜部瘤UCG确诊率为 72 % ,后期为 10 0 % ,均经手术治愈。结论 :提高对室间隔膜部瘤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认识 ,有助于手术的成功。掌握其UCG特点对术前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