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He,覆He、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殆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He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采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探讨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方法 对 1 8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Ⅱ类Ⅰ分患者 ,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器治疗。结果 应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在生长发育期能成功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 ,获得良好的侧貌 ,为固定矫治打好基础。结论 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对下颌生长起积极作用 ,对上颌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采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探讨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方法 对18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Ⅱ类Ⅰ分患者,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器治疗.结果 应用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在生长发育期能成功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获得良好的侧貌,为固定矫治打好基础.结论 前牙迷你牙合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对下颌生长起积极作用,对上颌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1错(牙合)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口外弓作为一种有效的推磨牙往远中装置,临床上用来矫治远中磨牙关系,以达到中性,减少安氏Ⅱ1错(牙合)的拔牙率.本文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行口外弓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片段弓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应用片段弓技术对7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通过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使下颌第一磨牙较快地向近中移动,纠正磨牙Ⅱ类错牙合关系。结果: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本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面部侧貌,控制下面部高度,控制牙合平面角及下颌平面角,使下前牙直立于下颌骨基骨之上,促进下颌骨向有利的方向生长。结论:片段弓技术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可推广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替牙早期及替牙晚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行口外颈牵引治疗的疗效,探讨合适的矫治时机。方法:样本包括11例替牙早期患者及15例替牙晚期患者,均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ANB≥5°,分别予以口外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取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之间采用团体t检验。结果:2组上颌骨生长均受到了抑制,SNA角、上颌骨长度(A-Ptm)及ANB角均有减小。U1-SN角减小,上前牙前突得到改善。2组比较,替牙晚期组变化更明显,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上颌第1恒磨牙远移距离在2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替牙晚期对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行口外颈牵引治疗较为合适,有利于恒牙期的二期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Ⅱ类1分类错下颌骨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氏Ⅱ类 1分类 (简写安氏Ⅱ1)错牙合可使用活动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正颌外科等方法治疗 ,对治疗后下颌骨的变化 ,各学者众说不一 ,本文对该类错牙合未接受治疗、不同生长发育期接受不同治疗下颌骨的变化、机理作一综述 ,使矫治取得更好疗效。一、安氏Ⅱ1错牙合特点与正常牙合人群相比 ,安氏Ⅱ1患者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上前牙前突、伸长 ,前牙深覆牙合 ,上唇厚度减小 ,下唇厚度增加 ,呈上唇部前突、颏部相对后缩的突面型侧貌。我国成人以下颌骨性后缩型为主。二、不作治疗下颌骨的生长在对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乳牙期、替牙期 (第一恒磨牙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应用片段弓技术治疗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应用片段弓技术对 7例安氏 类 1分类患者 ,通过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 ,使下颌第一磨牙较快地向近中移动 ,纠正磨牙 类错牙合关系。结果 :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本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面部侧貌 ,控制下面部高度 ,控制牙合平面角及下颌平面角 ,使下前牙直立于下颌骨基骨之上 ,促进下颌骨向有利的方向生长。结论 :片段弓技术对于安氏 类 1分类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可推广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采用前牙迷你He垫加口外牵引装置探讨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治疗安氏Ⅱ类I分类错He患者疗效。方法:对18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Ⅱ类Ⅰ分患者,用前牙迷你He垫加口外牵引装器治疗。结果:应用前牙迷你He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在生长发育期能成功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获得良好的侧貌,为固定矫治打好基础。结论:前牙迷你He垫加口外牵引装置对下颌生长起积极作用,对上颌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位口外牵引在青少年骨性II类错牙合早期矫治中的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例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II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高位口外牵引治疗,与7例未经治疗的生长发育期骨性II类错牙合进行对照。摄取X线头影侧位定位片,用Pancherz分析法评判治疗过程发生的骨性和牙性变化,以SPSS1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高位口外牵引可以限制上颌发育,SNA、A-Olp2项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上颌磨牙远中移动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位口外牵引能够限制上颌发育,有利于下颌发育,达到矫治目的;同时,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的牙及牙槽反应,有利于患者牙颌面形态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位口外牵引在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早期矫治中的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例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高位口外牵引治疗,与7例未经治疗的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进行对照。摄取X线头影侧位定位片,用Pancherz分析法评判治疗过程发生的骨性和牙性变化,以SPSS1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高位口外牵引可以限制上颌发育,SNA、A—Olp2项指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上颌磨牙远中移动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位口外牵引能够限制上颌发育,有利于下颌发育,达到矫治目的;同时,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的牙及牙槽反应,有利于患者牙颌面形态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后牙(牙合)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影响后牙(牙合)关系复发的因素.方法选取采用拔牙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29例,其中男12例,女17例.根据ANB角进一步分为牙性Ⅱ类14例,骨性Ⅱ类15例.分别对其正畸治疗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所有患者的Ⅱ类磨牙关系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仅有少量复发.牙性Ⅱ类患者治疗后下磨牙近中移动量(4.52±2.15)mm,大于上磨牙移动量(3.62±2.62)nm,而骨性Ⅱ类患者上下磨牙近中移动量相似,但ANB角由治疗前的(6.27±1.08)°明显减小为(4.64±1.17)°.随访时两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磨牙均近中移动,且上颌磨牙移动量大于下颌磨牙.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下颌骨水平向生长和上前牙不齐指数与磨牙关系复发有关.结论Ⅱ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磨牙关系较为稳定.牙性Ⅱ类错(牙合)磨牙关系的解除有赖于上下颌磨牙相对移动调整,骨性Ⅱ类错(牙合)则依靠上下颌骨间位置关系的改变.有利的下颌生长型和上颌前牙不齐程度等与磨牙关系的保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7.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6):707-710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春发育减速期女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减数治疗前后的牙颌组织变化。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女性患者,年龄12.2.14.3岁,均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低角水平生长型,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两个第二前磨牙,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治疗前后牙颌组织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颌及上牙弓突度减小,上下中切牙角增大,腭平面角PP—sN和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下颌升支长度Ar-Go、、前面高N—Me、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SGo/Nme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前移,下颌磨牙伸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及下牙弓突度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结论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女性低角水平生长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经矫治后下颌骨仍有一定生长,且发生逆时针旋转;此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的变化是正畸治疗和生长发育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减小1.68°(P<0.01),Pg-OLP增加3.23mm(P<0.01),上切牙唇倾度(1s-NSL)减小5.61°(P<0.01),下切牙唇倾度增加2.96°(P<0.01),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P<0.01),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安氏Ⅱ类错是口腔正畸临床常见的一种错类型.自1947年Kloehn报道用口外牵引治疗Ⅱ类错的疗效后,口外弓牵引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被患者所接受.本文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行口外颈牵引配合Edgewise矫治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